谦让历来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表现。一个社会的和谐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谦让。其实,谦让是一种艺术,谦让别人不是懦弱,更不是无奈的举措。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不会发生一些摩擦或碰撞,在这时,谦让就是化解矛盾的“溶剂”,让我们在这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用它去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发生矛盾时,谦让就像一副镇痛良药,使人恢复平静,头脑清醒;相处紧张时,谦让又像载着温馨气息的溪水,涓涓流淌在人情世故的小菜园,细心浇灌每一株果蔬,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无论遇到何种境遇,心中都有一泓谦让的清泉,以情为重,失理认错,得理让人。因为谦让,使得心灵美丽,因为心灵美丽,使得人生美丽,继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筑温暖和谐的社会。
在古代,谦让是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智慧。为什么说谦让是一种智慧呢?人都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知道谦能得益,这就是智慧。虽然谦能得益,不是谦让,却并不容易做到。谦让的场合,不外乎事与利两种。
遇事谦让。说话谦逊,这是建立在对自己和他人关系的科学分析上的,要意识到这一点,就得有智慧。一个人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众人的智慧和力量总是无穷的,所以谦让是必须的。特别是有了巨大成绩的人,建立起巨大功勋的人,最容易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别人什么都不行。有那么一些名人、大人物,是因为忘记了谦让而跌了跤。
孔融让梨,失去的只是大点的梨,而得到的却是美誉,不自私,有教养。孔融成了中国人的榜样,这些事实都说明谦让孕育着巨大的成功和利益。
有些人,言不让人,利不让人,结果往往一事无成。原因在于成事除了靠自己,还必须靠众人。靠众人的前提,就是自己要能服众,要得人心。而谦让主要体现在对人、对事、对利的方面,遇事方面的谦让,“虚心以纳下”,遇利方面的谦让,“散财而得众”,这些正是得人心的最重要因素。
有人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孔子何以有如此渊博的学问?子贡回答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里的“让”就是指谦让。可见谦让之美可以修身正人。谦让陶冶人的情操,也丰富了生活的色彩。
谦虚不只是一种美德,有时候还会让你赢得更多的赞赏。而骄横则只会让人厌恶。谦让的邓绥与傲横的阴氏就是很好的一例。
邓绥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东汉永元七年邓绥被选入宫,成为和帝的贵人。第二年,另一个贵人阴氏身为贵戚被立为皇后。从此,邓绥格外谦卑小心,一举一动皆遵法度。对待与自己同等身份的人,邓绥常常克己下之,即使是宫人隶役,邓绥也不摆主子的谱。
有一次,邓绥得了病。当时宫禁甚严,外人不能轻易进宫,和帝特别恩准邓绥的母亲兄弟进宫照顾,并且不做时间上的限制。邓绥知道后,便对和帝说:“宫廷禁地,对外人限制极严,而让妾亲久留宫内很不合适,人家会说陛下私爱臣妾而不顾宫禁,也会说我受陛下恩宠而不知足,这对陛下和臣妾都没有好处,我真不愿意您这样做。”和帝听后非常感动,说:“别的贵人都以家人多次进宫为荣,只有邓贵人以此为忧,这种委屈自己的做法是别人比不了的。”从此对邓绥更加宠爱了。
邓绥得到和帝越来越多的宠爱,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卑。她知道皇后阴氏的脾气,也隐隐约约感到阴氏对她的忌恨,所以对阴氏更加谦恭。
每次皇帝举行宴会,别的嫔妃贵人都竞相打扮,金簪耀目,玉珥放光,服装艳丽,只有邓绥独穿素服,丝毫没有装饰。当她发现自己所穿的衣服颜色有时与阴氏的相同时,立即就会更换。若与阴氏同时晋见,从不敢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抢她的话头。邓绥以自己的谦恭,进一步赢得了和帝的好感,也反衬出皇后阴氏的骄横。面对邓绥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自己一天天失宠,阴氏十分恼怒。
永元十四年,阴氏制造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不料阴谋败露,阴氏被幽禁,后忧愤而死。阴氏死后,和帝有意立邓绥为皇后。邓绥知道后,自称有病,深处宫中不露,以示辞让。这下反而坚定了和帝立后的决心,他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上承宗庙,下为天下之母,只有邓贵人这样有德之人才可承当。”
永元十四年冬,邓绥终于被立为皇后。邓绥以谦让的态度赢得了和帝的宠爱,而阴氏骄横,吃不得眼前之亏,结果却是失宠、愤忿而死。从这一成败之间,我们不难看出谦让者的智慧。
大多数不懂得谦让的人都想不明白一个问题:“谦让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处,我谦让别人,别人能谦让我吗?”其实,谦让的智慧正蕴藏在其中。因为当你遇到困难时,你谦让过的人们会伸出无私的援助之手,这是对你谦让别人的大大回报。而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是永远品尝不到帮助人的快乐的,他也只能是孤家寡人,没有知心的朋友和他同舟共济,这样的人岂不是很可怜吗?同时,谦让还可以让你在默默无闻之中树立起人生的高尚品质,甚至让你得到你意想不到的东西。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法”。现在已经到了竞争的时代,竞争所依靠的恰恰是智慧,是人才,若要使人才发挥优势,必须得其心,这就必须尊重人才。一个趾高气扬的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人才向他靠拢的。正如《战国策》中郭隗所言“诎指而事之,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只有谦让才能得人才,团结群体,调动一切人的智慧;只有谦让才能得到高智商人才群体的支持;才能想在别人之前,做得比别人更好,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满招损,谦受益
保持谦虚的态度、怀着包容的心,做好事,行善缘,关心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给人余地和退路,用谦虚和包容赢得尊重、赢得爱——这才是一个智者的处世道理。
《道德经》曰:“上德若谷。”说的是有道德的人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心胸就如同空谷一般可以涵盖、包容一切。《道德经》又曰:“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我们做人也是这样,只有谦虚、容忍、仁爱、不争方可显“德”,而唯有“德”方可取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肯接受批评;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常常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睿智的人,会在别人的批评声中找到出口;愚蠢的人,则在批评声中怨天尤人。谦虚谨慎的人才会赢得尊重,并能正视别人的优点和长处,积极进取,赢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有句古话,叫“满招损,谦受益”,“谦”即谦虚、谦和。具有谦虚美德的人,总是让人喜爱。真正的谦虚,它是成熟的表现,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一种高深的修养。谦虚,能让人在危难的时刻发现逢生的契机;谦虚,能使人在倏忽的机缘中成就毕生的理想;谦虚,能给人以改变局势的力量。要做到真正的谦虚,需要人生的历练和积累,积累到最高层次,就形成了包容。包容,就是自信和谦虚的总和。
著名商人胡雪岩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曾遇到过商业上的危机,但最终却以他的谦虚诚信取得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一天,一位老农到“胡庆余堂”买药,微露不悦之色,恰好被胡雪岩看到了。胡雪岩和颜悦色地问老人:“是不是药店有什么招呼不周的地方?”
老人见胡雪岩谈吐穿着不凡,知道是个管事的人,就说:“药店的鹿茸切片放置时间太久,有些返潮,希望贵店不要提前将鹿茸切片,等有人来买时再切更好。”
一旁的掌柜见老人是一个农夫,买的鹿茸也不多,就恶语相加说“胡庆余堂”卖的都是上等马鹿茸,要老农夫不要在店堂内胡说八道。胡雪岩打断了掌柜的话说:“老人家,您的建议我们马上就采纳,您以后一定会买到现切的鹿茸,这次的鹿茸我们不收钱,希望您下次还能到‘胡庆余堂’买药。”当即下令鹿茸一概不得事先切片。
老农夫被胡雪岩的谦虚大度所感动,逢人就夸“胡庆余堂”货真价实,每次进城都会给胡雪岩送些土产,两人成了忘年交。
胡雪岩的谦和不仅没有失掉药店的声誉,反而让他赢得了老农夫对“胡庆余堂”的信任,他一生结识了很多这样的朋友。胡雪岩常对人说:“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朋友们都非常信任胡雪岩,信任“胡庆余堂”,百年老店就是在信任中传承至今。
真正的谦虚,是虚怀若谷,善于学习;真正的谦虚,是包容他人,乐于相让。谦虚的人,因为有了文化素养的积累,所以为人处世知书达理;谦虚的人,因为有包容之心,所以凡事看得透,想得开,不会钻牛角尖;谦虚的人,不把眼睛紧紧盯在他人的不足上,而是放眼于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取其精华,完善自身。
有谦虚美德的人,易于被人接受和喜爱。越谦虚,越大度,谦虚是大度的前奏,做到谦虚容易,而做到真正的大度,却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宽宏大量要用心。世上从来就不存在完美的人和事,如果不学会用心去包容,执拗于分清是非对错,只能是自寻烦恼。白璧微瑕,却同样价值连城。而同样,我们自己也不完美,同样需要他人的包容,将心比心,一切就不难理解。用心包容一切可包容的事物,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用包容心、上进心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摒弃自满,保持虚怀若谷的态度,既能体现做人的风度,又能让自己学到更多东西。适度适时的退让,从来都是智慧之人审时度势的表现,只有短视的人才会把它看做吃亏。
在现实生活中,谦虚、大度的人往往能够顾全大局,尊重他人,在工作中团结协作,严于律己。谦虚的人在面对胜利和成功时,懂得保持冷静与理智,不夸大自己,心里清楚自己的分量,同时提醒自己前面的道路上还有更多挑战。宽宏大量的人,则是在谦虚的气度雅量之外,又多了一分处世的艺术。谦虚让一个人成长得更快,大度让一个人结交更多朋友。如果说,谦虚是让人对你产生信任。让人对你敞开心扉的办法,那么大度,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慈悲的爱,这种爱可以传达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持谦虚的态度、怀着大度之心,做好事,行善缘,关心身边的人,尊重他人,给人余地和退路用谦虚和大度赢得尊重、赢得爱——这才是一个智者的处世道理。
不要苛求对方十全十美
君子因心胸开阔,所以乐观豁达;小人因心胸狭隘,所以忧愁烦闷。韩愈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得。”意思是说,古时候有修养的人,他们要求自己既严格又全面,对待别人既宽松又简单。遇小事而不生事端,是为大度,是为“难得糊涂”。
对人大度应有“包容”之意,不要苛求他人十全十美,不要总挑剔他人的小缺点。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明,要包容得。”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这些话说的都是这个道理。与人相处要看到其长处,包容其缺点,不可要求他人太严。孟尝君出使秦国时,遭人谗害。秦昭王囚禁并想杀了他。危急之时孟尝君就想到向昭王的宠姬求救。而那宠姬却想要孟尝君那件已献给昭王的白狐裘。一时无计可施,孟尝君的一位食客,曾是偷盗之徒,他使出拿手绝活,帮孟尝君盗出那件白狐裘,献给了这个宠姬从而使孟尝君获救。
孟尝君被昭王释放后,急驰回国,走到函谷关时,已是夜半,须到鸡叫时方可出关。于是食客中又有一个善学鸡叫的人学了几声鸡叫,才使孟尝君逃出函谷关,回到齐国。
对别人的小缺点给予谅解,而不要一味揭短,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郁郁寡欢,陷入心结当中。俗话说:“骂人不揭短,打人不打脸。”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愤而疾之,是以顽济顽。”这是《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对别人的短处,要予以遮掩,如果揭人之短,也就暴露了自己的短处。是以短攻短;对别人的顽固行为应加以引导,如果愤而疾之则是以顽济顽了。《菜根谭》一书中又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想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所从。”
对人大度,不要太严,这需要有宽广的胸襟、宏大的度量。务必做到树大志、望高远,不要蝇营狗苟,整日纠缠于小事,沉湎于小怨小恨,这样也会把自己投入一个成天有无数烦恼的环境中。
有的人在荣誉宠禄面前也许能经得起考验,但他未必能经受得住屈辱和打击。所谓“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等,都是对古往今来那些豪杰英雄的赞美诗。面对邪恶,为了正义,宁死不屈,以死论证伟大的人生和高尚的人格,这就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但在特殊情况下,“忍辱”也是为了真理和正义,为了更多的人赢得荣誉。这就是“忍辱负重”。众所周知的《红岩》中的华子良,装疯卖傻那么多年,招致敌人侮辱,也遭到自己同志的轻蔑,为的就是要在关键时刻营救战友。这种人确实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是多少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其荣辱观同样伟大和高尚。
在大是大非上不要让步,但小事不要特别计较。俗话说得好“勺子哪有不碰锅的。”人与人相处,总会有一些小矛盾。出现矛盾,切忌“句话必争,寸利必得”。不能恶语相向、污言乱出,更不能挥拳拨脚、大打出手。而要平静下来,先看是不是自己的过失,责人先责己,互相体谅、互相理解。
遗忘烦恼,一身轻松
遗忘是摆脱不愉快事件的有效方法。过去不快之事就让它过去,不要把它带到明天。及时排遣烦恼,一身轻松。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要学会遗忘,就要胸怀大志,大度处世!
一个人的一生中,不仅有挫折、坎坷,甚至还会发生某些不幸,诸如身患顽疾、夫妻离异或面临失业等。但是一个人决不能因此而过度沉湎于这类坎坷回忆中,或在悲伤中不能自拔。只有学会遗忘,换一个角度看社会,失望就会变变成乐趣,抑郁就会升华为欢悦。
人生在世,忧虑与烦恼有时也会伴随着欢笑与快乐的,正如失败伴随着成功。如果你的脑子里整天胡思乱想,把没有价值的东西也记忆在头脑中,那你总会感到前途渺茫,人生有很多的不如意。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头脑中储存的东西给予及时清理,把该保留的保留下来,把不该保留的予以抛弃。这样,人才会过得快乐洒脱。
现在的生活节奏比过去明显加快,生活方式也随着社会文明不断更新。因为各种磕磕碰碰的事多了。为了使疲惫的机体张弛有度,学会遗忘应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不需要人们牢记,诸如同事间的无端摩擦、邻里之间细微纠纷、恋人间的情感波折、夫妻间的小小口角,以及与工作和事业都无关的鸡毛蒜皮的事情等,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当如烟的往事搅得你心烦意乱,给你带来种种困扰时,你便会感到遗忘确实是一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