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孔子为什么一再强调学《诗》呢?《礼记·经解》曾引用孔子的话说,通过学《诗》,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还可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也就是说,人们能够从《诗》中学习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认为,《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是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准则的。比如《卫风·淇奥》这首诗:
【原文】【今译】
瞻彼淇奥,看那淇水拐弯处,
绿竹猗猗。新竹油油像画作。
有匪君子,君子品德令人敬仰,
如切如磋,好像象牙经过打磨,
如琢如磨,好像美玉经过雕琢。
瑟兮兮!他风度翩翩光明磊落,
赫兮晅兮!他威武英俊心胸开阔。
有匪君子,君子的品德多么高尚,
终不可谖兮!始终不能将他遗忘!
瞻彼淇奥,看那淇水拐弯处,
绿竹青青。新竹迎风绿菁菁。
有匪君子,君子仪表令人钦敬,
充耳琇莹,玲珑美玉镶在耳环,
会弁如星。帽缝珍珠亮晶晶。
瑟兮兮!他风度翩翩磊落光明,
赫兮晅兮!他威武英俊开阔胸襟。
有匪君子,君子的品德多么高尚,
终不可谖兮!始终不能将他遗忘!
瞻彼淇奥,看那淇水拐弯处,
绿竹如箦。绿竹枝挺叶茂密。
有匪君子,君子眉宇有神气,
如金如锡,锻炼纯粹如金锡,
如圭如璧,品质温润似圭璧。
宽兮绰兮!君子心胸宽又广啊,
猗重较兮!坦坦荡荡把车倚。
善戏谑兮,说说笑笑逗人乐啊,
不为虐兮!和睦相处有礼仪!
《毛诗序》说:“《淇奥》,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入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我们在下文的《献诗陈志》一节中将提到卫武公是一个从谏如流的君主。卫武公姓姬名和,约生于周厉王即位前一年(公元前八五八),卒于周平王十三年(公元前七五八),享年约一百岁,死后谥曰“武”。他在九十五岁的高龄,还告诫他的臣下不要舍弃他,要朝夕对他的过错进行劝谏。就是这位卫武公,在公元前七七一年犬戎作乱、杀死幽王、周朝濒临毁灭的关键时刻,辅佐周王室,避免了更大的灾难,护送太子宜臼东迁洛邑,开创了平王东兴的局面。卫武公因功晋升为公爵,被任命为卿相。他从卫国入相于周时已年届九十。卫国卿大夫为他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欢送仪式,这首诗就是卫国的一个大臣作了献给他的。他一生经历了暴虐无道的厉王、幽王,也经历了中兴之世的周召、宣王,以及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可谓饱经风霜,见多识广。他修明政治,使百姓和集,自强不息,礼贤下士,而且武功显赫,彪炳史册。对于这样的国君,朝野有口皆碑,臣民衷心爱戴。《淇奥》描写了武公的美好品德,到处传唱,武公成了贵族阶层以及百姓的光辉榜样。
诗的第一章以茂盛优美的青青绿竹来暗示并象征卫武公的高尚品德,又以工匠治骨、角、玉、石的过程,来比喻武公的锐意进取,黾勉不懈,使个人的品德日臻完美之境。第二、三章反复赞颂卫武公质美德盛,堪当国之大任,他文采风流、心胸坦荡、举止大方,他的光辉形象铭刻人们心中,成就万世楷模!
这首诗环境描写和主题思想融合一片,背景美和人物美水乳交合:淇水之滨,绿竹幽幽,始生稚嫩,终则蓊郁;君子品德,日夜精进,犹如修竹,直干云霄。其次,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武公好学不已,辉光日新的品格。用这样内容和艺术上都堪称上乘的作品进行教化,大概可以收到章潢所说“凡人之听其言者,不觉其入之深而感化育于其中也”的效果吧。这就是孔子提倡学《诗》的原因。
《诗经》培养人的美好品德、避免鄙陋的作品的确俯拾皆是。如《小雅·鹿鸣》是周王宴请群臣宾客时,在宴会上唱的乐歌。《礼记·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礼乐互相作用,既用来明确君臣之礼,也用来激发群臣忠贞、忠爱之心,以期达到君臣一体,和衷共济的目的。所以,它也是一首“以风化下”的诗。关于这一点,《毛诗序》说得很明白:“《鹿鸣》,宴群臣宾客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也。”我们先来读读这首诗:
【原文】【今译】
呦呦鹿鸣,小鹿呦呦欢叫,
食野之苹。吃着那野田青苹。
我有嘉宾,贤能的宾客满座,
鼓瑟吹笙。快将那瑟笙奏鸣。
吹笙鼓簧,吹笙啊摇簧,
承筐是将。再将满筐的礼物奉进。
人之好我,人人都将我敬爱啊,
示我周行!请把治国道理阐明!
呦呦鹿鸣,小鹿呦呦欢唱,
食野之蒿。吃着那野地青蒿。
我有嘉宾,贤能的宾客满堂,
德音孔昭。个个德行昭昭。
视民不恌,请为民树立庄敬的榜样,
君子是则是效。正派人个个来仿效。
我有旨酒,我有甘甜的美酒,
嘉宾式燕以敖!客人们尽情欢宴游遨!
呦呦鹿鸣,小鹿呦呦低鸣,
食野之芩。吃着那野田青芩。
我有嘉宾,贤能的客人在座,
鼓瑟鼓琴。高高兴兴敲瑟弹琴。
鼓瑟鼓琴,高高兴兴敲瑟弹琴,
和乐且湛。宾主相得欢乐无垠。
我有旨酒,我用甘甜的美酒,
以乐嘉宾之心!来酬谢各位的诚心!
全诗三章,每章都以“鹿鸣”起兴。鹿是仁兽,故《毛诗》注曰:“鹿得苹,呦呦然招呼,恳诚发乎中,以兴嘉乐宾客,当有恳诚相报呼,以成礼也。”鹿所象征的祥瑞融和之意,一开始就造成了全诗的欢乐又庄敬的气氛。
诗的第一章,写宴会开始,器乐初作,周王赏赐群臣,群臣向周王奉进礼品,上下融洽,其乐融融。第二章写宴会渐入佳境,高朋满座,捧上美酒,宾主尽情欢乐。第三章写琴瑟和鸣,宴会达到高潮,宾主相得,言笑晏晏,美酒满斟,酬答贤者的赤胆忠心。
三章诗以宴会的进展为线索,秩序井然地描绘了周王和臣下共求治国之道,君臣上下交欢的情景。
《鹿鸣》是一首仪礼诗,富于音乐之美。它在先秦时就已由周王宴请群臣飨客的专用乐歌而渐渐引用为贵族宴饮、乃至乡饮酒时的乐歌,后代宴宾之时,也常吟唱、演奏这首歌。
我们都很欣赏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首诗抒发的是急于建功立业,又苦于年命短促,因此求贤若渴的心情。其中就引用了“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来表达礼贤下士、共图大业的思想。到了唐代,朝廷还为新进士设鹿鸣宴。《新唐书·选举志》载:“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因与耆艾叙长少焉。”能够参与鹿鸣宴,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呢。所以说《鹿鸣》这首诗还真是“寓教于乐”之作。
先秦有很多用来进行教育的诗歌,它们亦庄亦谐,或正言劝戒,或委婉批评。从这些诗中,我们不仅可以发现古人十分重视对社会公德的培养,而且其教育方式,绝非后世的“捆绑式”或“填鸭式”。《淇奥》和《鹿鸣》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例证。《鄘风·相鼠》也是这一类的诗,不过因为内容的不同,它的感情色彩就强烈多了:
【原文】【今译】
相鼠有皮,相鼠爱惜自己的毛皮,
人而无仪!人却不讲究礼仪!
人而无仪,人如不讲礼仪,
不死何为?活着有什么意义?
相鼠有齿,相鼠有坚固的牙齿,
人而无止!人却不知道羞耻!
人而无止,人若不知羞耻,
不死何俟?不死还编什么道理?
相鼠有体,相鼠有健全的肢体,
人而无礼!人却不懂得道理!
人而无礼,做人不懂道理,
胡不遄死?为什么不赶快赴死!
相鼠,据明人陈第说:“似鼠颇大,能人立。见人则立,举其前两足,若拱揖然。”相鼠,又名礼鼠、拱鼠。另一说,“相”,是审视、看的意思。诗人看到有些人荒淫无耻,耽于享乐,不顾廉耻,心中十分愤懑不满,又不便直说,于是就作了这一首诗,希望他们能从中得到教育。诗里将人和鼠对比,说老鼠尚且爱惜皮毛、爱惜仪表,人怎能不讲礼仪、不讲道德、不讲道理呢?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赶快去死!这样的批评,虽然不直接指名道姓,但也是砭人肌肤、入木三分了。读了这样的诗,只要还有点羞耻心的人,应该会有所收敛,或竟至于改邪归正吧!
《诗经》以后,历代都有寓教化于其中的诗歌传世,诸如“教子诗”、“诫子歌”以及教育对象更为广泛的诗,它们所产生的良好的社会效果,表明《诗经》“寓教于乐”、“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的创意,具有极为深远的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意义,它的落英缤纷、流芳百代,也必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第六节讽谏之歌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这一首名叫《伐檀》的诗,出自《魏风》。据《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古代百工之中,有“攻木之工”,其中包括制车轮的“轮人”和制车身的“车人”。他们的职责是为宫廷制作车子。因为工作需要,他们经常要进山砍伐树木,风餐露宿,忍饥挨冻,非常辛苦。“劳者歌其事”,他们从自身百般劳苦而不得饱暖的生活,想到那些尸位素餐、饱食终日的在上位者,于是放声唱起了这首怨愤之歌:
【原文】【今译】
坎坎伐檀兮,丁丁冬冬砍檀树啊,
置之河之干兮,树干放在河岸上,
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清微波翻。
不稼不穑,不去耕种不收获,
胡取禾三百廛兮?凭什么一捆一捆往家搬?
不狩不猎,不动身子不狩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院里为什么挂猪獾?
彼君子兮,那些个“君子”啊,
不素餐兮!真是没有白吃饭!
坎坎伐辐兮,丁丁冬冬削车辐啊,
置之河之侧兮,树干放在河两旁,
河水清且直兮。河水清清向前淌。
不稼不穑,不去耕种不收获,
胡取禾三百亿兮。凭什么千捆万捆家里扛?
不狩不猎,不动身子不狩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凭什么猎物挂满你的墙?
彼君子兮,那些个“君子”啊,
不素食兮!真是没有白吃饭!
坎坎伐轮兮,丁丁冬冬辟车轮啊,
置之河之漘兮,树干放在河两岸。
河水清且沦猗。河水清清涟漪漾。
不稼不穑,不去耕种不收获,
胡取禾三百囷兮?凭什么仓里囤里粮装满?
不狩不猎,不动身子不狩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凭什么鹌鹑挂院墙?
彼君子兮,那些个“君子”啊,
不素飧兮!真是没有白吃饭!
诗中的“不素食”、“不素餐”,都是讥刺那些不劳而获的吸血虫。《毛序》解这首诗说:“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食禄,君子不得进仕焉。”我们虽然不认为这首诗的作者是欲“进仕”的“君子”,但主题“刺贪”是不错的。《毛诗正义》也指出:“故责在位之人云:汝不亲稼种,不亲敛穑,何为取禾三百夫之田谷兮?不自冬狩,不自夜猎,何为视汝之庭则有所悬者是貆兽乎?汝何为无功而妄受也……”这首诗用反语来揭露,加深了批判的力度,方玉润《诗经原始》赞叹道:“笔极喷薄有力。”
晚唐的曹邺有一首《官仓鼠》,诗中写道: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这首诗借官仓鼠来比喻对老百姓敲骨吸髓的官吏,显然是受了《魏风·硕鼠》的启发而作的。《硕鼠》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前面已经作过介绍。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古籍上有些记载。汉代王充《潜夫论·班禄篇》说:“履税亩而《硕鼠》作。”桓宽《盐铁论·取下篇》亦云:“周之末涂,德惠塞而嗜欲众,君奢侈而上求多,民困于下,怠于公事,是以有履亩之税,《硕鼠》之诗是也。”历史事实是:周代末年,君上荒淫无度,不施仁政,民苦不堪命,对于公田之事渐生懈怠冷淡之心。于是在上位者出了一个主意:对百姓所有土地,不论公田还是私垦,一律按亩纳税,这就叫“履税亩”。这种政策的直接受害者是农民,因为他们要受到耕种公田和私田的双重剥削。在重敛之下,悲愤的农民唱起了《硕鼠》之歌,把盘剥勒索老百姓的人比作不劳而获、欲壑难填的大老鼠。
人们春播秋种,用血汗换来的粮食,都落进了大老鼠的口中,劳作的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怎么能不大声疾呼:“大老鼠啊大老鼠,你不要再吃我们的粮食!”饥寒交迫的人们,于是突发奇想,希望有那么一块理想的国土,那儿没有苛捐,没有重赋,在那儿不必为饥寒而呻吟哀号。诗中连称“乐土”,可见对这里的怨恨有多深,而对未来的向往又多强烈!胡承珙《毛诗后笺》评点道:“今谓古人叠句乃长言嗟叹之意,只叠‘乐土’二字,尤见悲歌促节……”尽管诗人对是否有这样的乐土也很茫然,但它闪耀着的理想的光芒,却是那么可贵。
《诗经·小雅》的最后一篇是《何草不黄》,这是在“周室将亡,征役不息,行者苦之”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首诗,一首哀怨愤懑的征夫之歌:
【原文】【今译】
何草不黄,什么草儿不枯黄,
何日不行!哪有一天不奔忙!
何人不将!哪里有人不出征,
经营四方!东奔西跑遍四方!
何草不玄,什么草儿不枯黑,
何人不矜!哪一个人不是鳏夫!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的人,
独为匪民!不被当人命真苦!
匪兕匪虎,不是野牛不是虎,
率彼旷野!却住旷野餐风露!
哀我征夫,可怜我们出征的人,
朝夕不暇!从早到晚没停步!
有芃者狐,尾巴蓬松的是狐狸,
率彼幽草。出没常在草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