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31日,范振喜在北大人民医院接受手术。这是一次科学与死神的斗法,手术时的痛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受术者几个月迷迷昏昏地在死亡线上挣扎,难熬的苦闷、病痛的折磨、新生的渺茫、使人绝望,感到生不如死。曾有的患者此时自杀。此时,范振喜想的是:“我得活着,我不能叫乡亲们的钱白花,不能叫乡亲们的希望落空!”
术后,经过四个多月生死磨难,他脱离了危险。
1993年5月他出院了,医生嘱咐:“一定要静养两年,喝无菌水,吃无菌饭。否则得了并发症,会危及生命。”当时,他免疫力低、身子很弱。几个月后,有些干部群众找到他说:“矿点又乱了。承包费也没有人交了。”就再也躺不住了。媳妇死活不让他出门,70多岁的老父亲含着泪说:“孩子,我知道你的心思,再过个三年两载的,我不拦你,可现在不行呀!”媳妇拗不过他,一个人在家里掉泪。他拖着病体出现在工地上。
但想找便宜的人怕他上班。那是一个刚下过大雪的半夜,大石头冲碎窗上的玻璃,砸得他媳妇头上鲜血直流。他披起大衣追了出去,一急摔倒在地上,失去知觉。邻居们听到动静跑出来,把他叫醒抬回家里。有人劝他说:“你只剩半条命了,命比啥不值钱呀,放着命不保还干啥呀?”但他穷乱难不倒,大病拖不垮,又整顿好了矿点。
村里有铁矿资源,但卖矿石挣不了几个钱,他们决定建选厂。银行贷款40万元,还欠70万元。怎么办?他们决定向群众借,在村民大会上范振喜对大家说:“厂子挣了,钱是大伙的;赔了,我和村干部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还大家的钱!”就这样,他们挨家挨户跑了半个月,按下了230多个红手印,借齐了款。进设备时,他带上消过毒的饭和水,凌晨4点多钟就出门,夜间12点多才赶回来。饿了,嚼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喝口自带的水。那一阵子,他是白天在村里忙工作,晚上在家里忙输液,甚至是边输液边工作。投产时,正赶上七月,他捂着厚口罩,顶着三十六、七度的高温,跑前跑后地忙活,热得汗流浃背,衣服像水洗了一样。村民劝他歇会,他说:“投进去一百多万,可不能打水漂啊!”看到书记豁出命来,村民都主动加班加点地干。
一次,机器坏了,他连夜赶往遵化买件。半路车坏了,他就顶雨步行。等硬挺到遵化矿山机械厂时,已发烧到38度多。厂长说:“你真是把命都豁出去了。”但他赢得了时间,减少了几万元的损失。就是这样,他们创造了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收回投资、当年赢利的奇迹。接着,又用“滚雪球”的方式建了制砖、花炮、果品加工等几个企业,于1994年率先建成小康村。到2002年实现产值6000万元,集体收入210万元,人均收入4280元,成为全县首富村。
2001年春天大旱,滦河水干了。全村1000多亩稻田急等水插秧。村里紧急购买机泵管带,昼夜打井,范振喜盯在工地上一连干了两天两夜。机井出水了,他却撑不住了。晚上刚进家就感到胸闷、气短,不一会手脚冰凉,眼睛发直。大伙连夜把他送到医院,医生当即确定为急性心肌梗。刚进急救室就昏了过去。医生告诉家人:“人是不好保了,你们要有思想准备。”消息传到村里,个个都急了,二、三百人赶到医院,眼泪汪汪地央求医生:“大夫,想啥办法,也要把他救过来呀。我们周台子村不能没有范振喜!。”县里请来北京的专家抢救七天,再一次把范振喜从死神的手里夺了回来。
他至今还是忘我的工作,每早七点到村上班,晚十点多钟下班。村民们说:“书记不喝酒、不吸烟,不打麻将,除了吃饭睡觉,想的干的全是工作。”死神挡不住理想的路,他以超人的毅力与死神争时间,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
三抓农村建设,志远敢立异,创新田园格局
从2002年开始,投资近亿元对村庄进行了彻底的改建和重建。建设后的周台子村分为五个功能区:建住宅楼49幢408套,形成东西两个住宅区,80%的户住上耧房。再盖几十套,就实现户均一套楼。建设了水上公园、村民文化休闲广场和中心公园。三个公园联为一体,四万多平米。广场中心建有大型标志性钢雕,配有曲径亭台,喷泉雕塑、各种花木、健身器材,风景树,景观灯,十平米电子显示屏,形成休闲区;建了宾馆、教学楼、文化活动中心,大礼堂,形成文教卫生区;加上村前的农业开发区和村后的工业开发区,共计五个功能区。同时,建成跨滦河的双向大桥、牌楼;硬化了环村公路、“一横”、“三纵”主路、支路和住宅区道路。另外,投资5600万元在县城建了全县唯一的三星级宾馆。
启星矿业有限公司是座落在周台子村的市属国营大铁矿,原来的承德地区铁矿。年产值1、5亿元,在全市50强企业中排名第13位。范振喜了解到他们的资源还可开采15—20年。从2004年起,村里利用他们改制、职工全员入股、发行股票的机会,分两次投资1、3亿元,全额收购了这个公司,把资源、设备,技术、人员全部接收过来,成为村办企业,这大大地增加了村的资源占有量,使村的经济总量迅速翻了一番。村民们称这是“土八路收编了正规军”。
现在的周台子村已是城市化的乡村,实现了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质的变化。
一是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发展到16家,铁选厂11家,还有制砖、花炮、果品加工等企业,各种运输车辆300台,形成了以采矿、矿产品加工为主导,运输、建材、果品加工等业并举、产供销一体化,百货、食品、餐饮、住宿等服务业齐全的经济发展格局。集体资产达2亿元。劳力大多进入非农产业,基本上实现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并吸收1300多名外地劳力就业。去年初,村以每亩地补偿250公斤大米的价格,适时地把村民的承包地、自留地反租过来,倒包给26户种田能手,今年又与一家大公司合作,建了高效富硒米基地。去秋冬,在县农开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把全部主、支渠拉直后建成防渗渠,并配套水利设施。村也投资近百万元对土地进行平整。
二是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住宅楼房化,室内装修的干净整洁,部分户金碧辉煌。全体村民告别了居住了千百年的茅栏草舍、青砖灰瓦;环境公园化。垃圾、粪堆、柴草等滥堆乱放的“脏乱差”的环境已成历史,也远离了噪声和飞尘;晚间,广场的秧歌队、腰鼓队载歌载舞、打球、下棋、做各种建身活动的,成为习俗;看电视,学电脑、读书报的成为时尚。人们追求健康的休闲方式。
村里千万元户十多户,百万元户有了一批。80多户村民已有自己的小轿车。这里的村民已不再是“旱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传统意识的农民了。
三是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农民确立了市场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效率意识。村里的工作实行了决策民主化。日常工作由“两委”班子共同决定,大事由村民代表、党员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代表签字生效。像上企业项目、搞村镇建设等大事项,要通过发“明白纸”、入户征求意见、召开村民大会做出决定。村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村民集体意识、参政意识大大增强。
四是干部作风和干群关系有了新变化。村严格财务收支手续:大宗开支由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小额支出由”两委”班子决定。日常开支的每一张条子都要经过书记、村主任和民主理财领导小组组长三个人签字。村务公开规范化,每年四次按时公开。
干部公事外出,找最便宜的旅馆,不领一分补助。这些年,上边明文批给范振喜同志的奖金上百万元,他分文不领。前年,铁精粉价格一路上扬,村里抓住机遇决定新开一个选厂,一个外地老板知道后找到范振喜同志,把一个30万存折塞到他手里说:“如果你按本村内部价格包给我经营,以后挣多少咱俩平分。”他当场回绝了。
经济发展了,干部首先想到村民的利益。从1996年开始,村民的各项费用由集体负担,200多名老人每月发100元养老金,300多名小学生免费上学,考上大学有奖学金;年节发实用品;给老年人做衣服。
干部一心为民,村民信任干部。村里每年开支数千万元,村民不怀疑。买国营大铁矿时,资金缺口是8000万元,村民三天集资9000万元。大家说:“钱交给干部比存在银行里都放心。”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在范振喜带动下,周台子村掀起抗震救灾捐款高潮:全村138名党员不到10分钟时间,交纳“特殊党费”198800元。范振喜将“全国优秀党员”奖金作为“特殊党费”全部捐出。范振喜还通过全国总工会、承德市委组织部、周台子村党委等渠道与家人共同向四川灾区捐款。全村上上下下形成“我是党员,我带头”的氛围。大家捐款捐物,向灾区人民倾注一片真心,表达满腔热情。全村党员、职工、群众捐款已逾100万元。
范振喜,作为一名基层干部,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始终把改变山区面貌,引领群众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身患血癌、心肌梗塞、干眼病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毅力斗病魔、战死神;作为一名基层党组织书记,他发扬“创新创业、创优创先”精神,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强力发展经济,努力把传统的农业产业朝着现代高效产业方向改造,把有限的资源通过有效的整合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大幅增长,把落后村建设成初具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农村,把传统农民朝着培养成新型农民方向转变,探索总结出了一条具有周台子村特色的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之路。
范振喜,中国“三农”的典范,科学治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