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本来是约好了“先入咸阳者当关中王”的,虽然刘邦先入咸阳,但由于项羽的势力实在太过强大,所以最终刘邦“忍”了,让道给楚军。于是,项羽率大军进入了咸阳。项羽大军进入咸阳后,便对城中百姓进行了血腥屠杀,同时杀死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焚烧了秦朝宫室,掳掠了宫娥彩女,然后领兵东归。
这一次进入咸阳,刘邦虽然被迫出走,却赢得了关中老百姓的心;项羽虽然得到了咸阳,却用其残暴血腥让老百姓恨得牙痒痒的。
有一种失败叫胜利,刘邦看似失败却为未来的胜利打下了群众基础,项羽看似胜利却为未来的失败埋下了祸根。刘邦这第一“忍”,忍得很值很关键!
2、忍耐一时,风光一世
刘邦的第二“忍”,依然跟项羽密切相关。
话说暴秦被推翻后,实力超强的项羽分封了诸侯,把刘邦封为汉王,并拨给了他三万兵马,随同他前往汉中。当时得到这一分配的刘邦,心情肯定好不到那里去。要知道在分封前,他领着十万兵马呢。
不过,刘邦又一次选择了“忍”。要说刘邦与很多人有什么不同,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刘邦够能忍。
刘邦不但得民心,而且很有个人魅力。这不,当他前往汉中时,各路诸侯甘愿随从他前往的,竟有数万人之多。一行人马在刘邦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汉中前行。他们选择的路线是:从杜县南,经蚀中然后西行到达眉县,由眉县西入斜谷,经斜谷再由关中到达汉中。
由于将士们都不知道所谓的汉中到底在哪里,离家乡有多远,辛苦征战了这么多年却被遣往汉中,所以都情绪不佳。
到达眉县西南,大军便顺次有序地进入了斜谷。斜谷道路狭窄,泥土带着湿气,几万大军一字行于峡谷之中,蜿蜒有十余里之长。斜谷谷底的两侧,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悬崖峭壁,鸟兽的哀鸣声不绝于耳,令每个人都心生凄凉。好在头顶上还有一线天空让大家寄以希望。
途中,有时要行进在峭壁的栈道上,人马从这上面颤巍着走过,栈道下面便是万丈深渊。大家都是第一次走上这种栈道,所以几乎都不敢往下看,而是闭着眼睛向前走。出得斜谷,将士们都深深地出了一口气,然后相互道喜,因为他们经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考验。
这一路上,他们的带头大哥汉王刘邦也是思绪万千。这次项羽把他封为汉王,让他去管理汉中,其实是一种发配边疆的做法。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谁叫自己的实力远没有人家项羽强呢?现在只能忍着,韬光养晦,提升实力,等待时机。不过,刘邦从来就没有绝望过,而且一路上有张良等人陪同,谈些大江南北的笑话,聊以自慰;或倾听张良讲述兵法,谈古论今。在部下们看来,汉王如此神态自如,说明他胸有成竹,深谋远虑,自己只要把希望寄托在汉王身上,就肯定没错的。这么一想,大家的郁闷情绪,都慢慢消散了。
来到汉中后,刘邦在部下们的帮助下,休养生息,把汉中治理得非常好,并很受汉中老百姓的爱戴。这相当于给刘邦日后从汉中杀回关中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建成了一块可靠的根据地。
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刘邦在推翻暴秦中出了大力,却被派到荒凉的汉中去,面对如此的不公正待遇,刘邦选择了忍耐,并在汉中迅速地积蓄自己的力量,最终拜韩信为大将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成功地杀回了关中,最后灭掉了强大的项羽。刘邦忍耐一时,却风光了一世,名垂了几千年。
有一种智慧叫忍耐,有一种深谋远虑叫韬光养晦。刘邦的第二“忍”,为他打下了争夺天下的坚实根基。
3、大忍大成,大舍大得
刘邦的第三“忍”,跟韩信和彭越有关。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2年10月,刘邦追击项羽的军队一直追到阳夏,便停止了进攻。项羽的军队也得以在陈县休整。为什么刘邦不一鼓作气打项羽呢?因为当时刘邦带的军队并没有把握打得赢项羽,所以刘邦要等到韩信、彭越率军赶来,然后再一起攻击项羽。
没想到,韩信和彭越都没有来。项羽自然不会放过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杀了个“回马枪”,向刘邦的汉军发起攻击,汉军大败。刘邦只好深沟高垒进行防守。
其实,如果是进行两军直接搏杀的“运动战”,刘邦没有一次是项羽的对手。但若是落入阵地,等刘邦处于防御态势,项羽又往往徒叹奈何。可惜楚汉相争后期的项羽,总是爱紧紧咬住刘邦不放,刘邦去到那里项羽就攻到那里,而刘邦又坚决不与项羽会战,始终利用防御工事跟项羽抗衡。面对这种做法,项羽就很难把刘邦啃下来了。更重要的是,项羽远离自己的根据地,一旦与刘邦形成对峙状态,就既失去了自己军队的机动性,又暴露了自己军队后勤供应困难的弱点。刘邦又是特别能“忍”的主,若是打持久战,最终吃亏的只能是项羽。项羽知道这一点,所以就退回到了有利于自己后勤供给的地方,休整队伍,等待下一次消灭刘邦的机会。
话分两头,回到刘邦这边。韩信和彭越居然没有如约前来会合,令刘邦非常震惊和焦虑,他问张良:“韩信和彭越不如约前来参加会战,这可怎么办呀?”张良说:“现在楚军快要失败了,韩信和彭越认为自己不能从消灭项羽中获得更多的封地,当然不会出兵会战。如果大王能和他们共分天下,他们便会立刻出兵参加会战。如果你不给他们分封地盘,则形势发展就很难预料,如果你能把韩信和彭越一直想要得到的地盘承诺分给他们,他们就会为此而战斗,这样我们就很容易打败楚军了。”
刘邦立马接受了张良的建议,派出使者通知韩信和彭越说:“大家联合起来一起攻打楚军,打败了楚军之后,从陈以东到大海的地盘给齐王,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盘归彭相国。”这些就是韩信和彭越各自很想得到的地盘。看到刘邦的承诺后,他们马上派人回复刘邦:“我们现在就发兵去攻打楚国。”
刚开始,韩信和彭越没有按约定前来参加聚歼项羽的会战,搞得刘邦很被动,势成孤军深入,从而吃到了大败仗。韩信和彭越敢这么干,是因为他们虽然在政治上站在刘邦一边,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项羽,然而,他们现在已经羽翼丰满,拥有了自己的较强的军事实力和独立的地位,足以能跟刘邦分庭抗礼了,所以他们才有持无恐,准备以此为资本,借此的机会,狠狠敲刘邦一笔竹杠,让刘邦给自己更多的利益。
张良当然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便跟刘邦分析了当下的形势,给他提供了刚才的计谋。这时候的刘邦,其实根本没得选择,除非他想被项羽消灭。与其被项羽这头雄狮把自己吞掉,还不如答应把地盘分出去一大块,然后一起把项羽灭了呢。这时候的刘邦只能“忍”,别无他法。事实上,刘邦、韩信和彭越都知道,只要三人合力,消灭项羽易如反掌。如此好事,韩信和彭越又怎么会不答应呢?
最终,刘邦、韩信、彭越等各路军队会师于陈县,和项羽的军队会战。项羽寡不敌众,大败而逃。刘邦的各路大军紧追不舍,在垓下这个地方聚歼了项羽的军队,项羽自刎身亡。刘邦自此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
有一种高明叫舍得。这是一句中国流传千年的智慧:“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还有一句叫:“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这都说明了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暂时的利益的重要性。刘邦以暂时的舍,收获了长远的得;以一小部分的地盘,赢得了天下所有的地盘。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学习价值的智慧和本事儿!
百炼成钢,百忍成王。
地甘愿处于低位,接纳百川千溪,所以成大江大海;人敢于忍辱负重,看轻眼前得失,所以成王成帝。忍,写起来很简单;忍,做起来很不简单!善忍者,必定成大事。
要点回顾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核心是“先示弱,后成强”。它甚至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忍”。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胜,楚霸王项羽之所以会败,就在于前者能忍而后者不能忍。项羽由于不能忍,虽然拥有百战百胜的辉煌史,却不能使自己的优点很好地发挥出来;刘邦能忍,所以能养精蓄锐,磨励锋芒,等待敌人犯错,进而一举攻中对方的要害。
英雄豪杰的大勇和匹夫匹妇的小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忍”字。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忍”,是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不值得为一时之愤去送死。
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
有一种智慧叫忍耐,有一种深谋远虑叫韬光养晦。
有一种高明叫舍得。这是一句中国流传千年的智慧:“舍得舍得,先舍后得。”还有一句叫:“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这都说明了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暂时的利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