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曾经穷到不能再穷,而且还背负着勾引大嫂的骂名,没想到他的天赋才智被刘邦充分发掘了出来,成为了继张良后的第一智谋大师。在以护军中尉之职跟随刘邦逐鹿中原的过程中,屡出奇谋,最后被封为曲逆侯。
黥布是从骊山逃出的罪犯,先是投靠楚军,没被重用,后来投奔刘邦,成为了刘邦手下的主将之一。后来,曾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再如我们熟悉得很的韩信,曾经穷得连母亲去世也没钱给她安葬。文武双全的他刚开始去投靠了楚军,但项羽根本不在意韩信的才华,只是让他当了一个看军营账门的士兵。后来前去当了刘邦部下,并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当上了汉军里的军事一把手,成为战胜项羽的关键力量。曾被刘邦封为齐王、楚王。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郦商、娄敬、灌婴等布衣之士,皆在刘邦手下成就了自己。
(2)把前朝下层官吏用成了丞相
萧何原来是秦朝治下沛县县令曹德的左右手,跟随刘邦一起造反后,为刘邦出了极大的力,立下了巨大的功劳。连刘邦都认为萧何是“第一功臣”。开国后被拜为汉朝相国。
曹参曾经是沛县监狱的负责人,在刘邦手下立下了非常多的功劳,被封为平伯侯,拜为齐国相国。萧何去世后,接班成为汉朝丞相。
周昌原来是刘邦当亭长时的手下,官比刘邦还小,但跟着刘邦一起干大事后,竟成为了汉初的汾阳侯,拜为赵国相国。
(3)把穷酸书生用成了智囊大臣
郦食其原来是高阳那个地方的穷酸书生,刘邦带兵经过高阳时,他前去投靠。本来刘邦是讨厌读书人的,但郦食其发挥其高超的口才,结果把刘邦给说服了。后来,郦食其凭借其口才和智谋,为刘邦立下了很多功劳。比如,他曾经凭借一张嘴,便说服齐王献出了七十余座城池给刘邦!刘邦尊称他为“广野君”,并赏给了他无数的金银财宝和土地。
书生陆贾也是位学识渊博、颇有辩才的读书人。他不但为刘邦劝降了南越,还献上了《新语》十二篇,为刘邦治国安邦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后来刘邦拜他为太中大夫。
还有儒生随何,曾帮刘邦去说降了黥布。
熟悉刘邦历史的人都知道刘邦不喜欢读书人。其实,刘邦讨厌的是“腐儒”,对于有真才实学的读书人,他是非常重视和重用的。事实上,刘邦身边,远不止郦食其、陆贾、随何这三个儒生,否则,刘邦要夺取和巩固天下,又谈何容易呢?
(4)把前朝官吏用成帝王之师
张良,韩国贵族出身,投靠项梁时和其闹翻,转投刘邦后,刘邦给予了他尽情施展的空间和天地,于是他便成为了刘邦最关键的谋士,或者说是最重要的帝王之师。
叔孙通,原来是秦朝博士。秦亡后,先从义帝,后投刘邦。由于定制朝仪有功,被刘邦拜为博士,后来又拜为太常、太子太傳。
张苍,原来是秦朝御史,跟随刘邦后,由于懂天文、数学,最后被拜为计相。
通过上述的举例,我们就能发现,刘邦真的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得非常好,难怪他能够从一个如此一无所长的人,迅速成为拥有天下者。
3、你能管理多少人?带头大哥只需用好几个骨干
善用人,你将无所不能。善用比自己优秀的人,你能无往而不利。善用各种人才,你会成为天下的主人。
这时,有人就有这样一个问题:“成就大事者是不是都管着很多下属?如果一个当带头大哥的每天都要和很多人沟通,别说是几百人,就算是几十人,也能累死!”
这个问题问得好。因为要成就大事,领头的确实需要带着无数的人一起干事。这无数的人,少则成千上万,多则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这么多人又怎么管得过来呢?在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刘邦和韩信的一次对话。
有一次,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会被我所用呢?”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被陛下所用的原因啊。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作为一个领导者,比如刘邦,也许不善于带兵,但是他很善于领导将领,使用人才,所以他反而能成为最成功者。而最有效率的用人者,往往管理的人不用很多,只要管好几个最重要的人才就可以了。
刘邦不用像韩信那样,带着多多益善的军队去打仗,他只需要管好韩信就行。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没怎么累着,就夺取了天下,就是因为他善于管好几位核心骨干人才。刘邦并不需要每天都和成千上万的人打交道,他只需要管好和用好自己团队里最有本事的那一群人即可。
这个道理其实非常好理解。刘邦的那套管人和用人高招,其实在现代管理学上叫“乘5规则”。何谓“乘5规则”呢?在一个团队中,1个管理者管5个左右的下属的搭配方式,称为“乘5规则”。
例如,学校里几乎所有的班级都是这样的结构:有一个班长管理着整个班级,还有几个班委分别管理班级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比如学习、生活、文体等;此外,整个班级成员大约有几十人,往往被分成几个人一组,每个组的组员由组长负责。
班级采取这样的班干部结构,完全是为了方便管理。若把班级看成是一个团队,把班干部看成是管理者,那么一个团队的管理者手下直接管理多少人合适呢?通过对各种团队的研究后发现,几乎所有的团队都可以采取1个管理者管5个左右下属的搭配方式,也就是“乘5规则”。
在企业里,“乘5规则”非常普遍。如一个刚开始创业的小公司,往往只有五六个人,这时候的老板就管理这几个人,能够很有效率地带领团队去打拼。随着企业的逐步做大,人员规模扩大到5乘5,即二三十人时,这个老板还能够直接管理这些人吗?恐怕很难。他需要设立中层管理者,而他依然只管理5个左右的中层管理者,而每个中层管理者再向下管理5个左右的基层员工。这就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管理金字塔。
当企业进一步扩大,人员规模达到了5乘5再乘5的时候,如何管理这100多人的队伍呢?显然,老板没有精力去管理25个中层干部,每个中层干部也没有精力管理25个基层员工。这时,合理的选择是再建立一个管理层,如果老板作为一级管理者,那么他下面是5个左右的二级管理者,每个二级管理者再管理5个左右的三级管理者,每个三级管理者管理5个左右的基层员工。企业规模继续扩大,就继续应用“乘5规则”。
太平天国刚起义时,天王洪秀全在自己直属之下只设立了东西南北翼5个王,这几个王再向下管理其他将领。这种管理结构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惜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为了防备早期一起打天下的几个王,又设立了几百上千个王来分散权力。这一做法使他自己作为管理者根本无法照顾到每个下属,真正做事的下属无法下情上达,不做事情的却在一旁帮倒忙。从这个角度上看,太平天国的衰亡也在所难免。
再看看刘邦,其实真正管着的人也不多,他其实主要是用好了萧何、张良、韩信、曹参、陈平这几个人。于是,他四两拨千斤,抓住了骨干人才,便抓住了最大的成功。
其实,如果我们再多留心观察观察便会发现,无论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绝大多数成功的组织、成熟的团队,往往都在实践着“乘5规则”。
可见,会用人,只要用好直属于己的几个人即可。而带头大哥,只要能管好和用好团队中的几名核心骨干,就能带动千军万马,击败再强大的对手。
要点回顾
必须承认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认为自己样样都行,其实是一种不自量力。
真正出色的领导者,绝非事必躬亲,而是知人善任,特别是敢于起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如果高层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律包揽,那只能成为费力不讨好的勤杂工式的领导者。
用比自己差的人当自己的下属或者伙伴,是人类的一个通病。通常,不少管理者会不自觉地把比自己差一点点的员工招聘进来当自己的部下。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下属管理起来既方便又安全。这样的结果是,人越招越差,却又越差越招。
从刘邦的用人史来看,他执行的是一条“唯贤必揽,量才录用”用人路线。什么叫“唯贤必揽”呢?只要有真才实学,不问出身,不问地位,不问品行,不管先后,来者不拒。
刘邦真的是什么样的人才都能用得非常好,难怪他能够从一个如此一无所长的人,迅速成为拥有天下者。
刘邦的那套管人和用人高招,其实在现代管理学上叫“乘5规则”。何谓“乘5规则”呢?在一个团队中,1个管理者管5个左右的下属的搭配方式,称为“乘5规则”。
如果我们再多留心观察观察便会发现,无论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为之,绝大多数成功的组织、成熟的团队,往往都在实践着“乘5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