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人,你将无所不能。善用比自己优秀的人,你能无往而不利。善用各种人才,你会成为天下的主人。
在深入讲刘邦是如何善于用人之前,先讲一个美国人的故事。
当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战功赫赫的约翰?亚当斯接替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二位总统时,美国与法国的关系到了破裂的边缘。到1797年底,两国很可能要打起来。常识告诉亚当斯,要打胜仗,必须要有得力的统帅来指挥。虽然很多人觉得他应该亲自统帅军队,但他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好在他知道谁最适合,那个人就是刚刚卸任的前任总统华盛顿。只有他才能统帅全美人民,打败法国侵略者。
当亚当斯的亲信们得知他要请华盛顿出山时,均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华盛顿复出,会再次唤起人民对他的崇敬和留恋,这势必会对亚当斯的威望和地位造成威胁。
但亚当斯决心已定,便亲自给华盛顿写了封信,诚恳地说:“当我想到万不得已而要组织一支军队时,我就把握不准到底是该起用老一辈将领,还是起用一批新人,为此我不得不随时要向你求教。如果你允许,我们必须借用你的大名去动员民众,因为你的名字要胜过一支军队。”看到信后,华盛顿非常感动,当即表示愿意肩负重任。
幸运的是,华盛顿正在准备率军出征之时,亚当斯通过外交斡旋与法国达成了和解,华盛顿不需要重新穿上军装了。但亚当斯敢于起用比自己优秀的人这件事,从此被美国人民传为佳话。
后来,有位著名记者问亚当斯:“您为什么不怕华盛顿复出会再次唤起人民对他的崇敬和留恋,进而威胁您的威望和地位?您为什么敢于起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呢?”亚当斯开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给记者讲了自己少年时的一件往事——
小时候,父亲要我学拉丁文。但我觉得那玩意儿很无聊,便对父亲说:“我不喜欢拉丁文,能不能换个事情做?”
“好啊!约翰,”父亲说,“你去挖水沟好啦,牧场需要一条灌溉渠道。”
于是,我真的到牧场去挖水沟。可是,拿惯笔的人,哪里拿得惯锹呀。那天晚上,我就后悔了,因为整个身子疲惫不堪。但傲气的我并不肯认错。于是,我咬紧牙关又挖了一天。傍晚时,我只好承认:“疲惫战胜了我的傲气。”我终于回到了学拉丁文的课堂上。
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一直记着从挖水沟这件事中得到的教训:“必须承认人有所长,也有所短;人有所能,也有所不能。认为自己样样都行,其实是一种不自量力。”
亚当斯深有体会地说:“真正出色的领导者,绝非事必躬亲,而是知人善任,特别是敢于起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如果高层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律包揽,那只能成为费力不讨好的勤杂工式的领导者。”
事实上,他能够一步一步地攀登上成功的巅峰,靠的正是他对众多优秀人才的知人善任,尤其是凭借他对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的使用。
公元18世纪的亚当斯小时候悟到、成功路上一直在用的这条金道理,公元前3世纪的刘邦早就知道且用到了。刘邦还在当混混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每个人都有所长也有所短,有所能也有所不能,所以他努力地去结交一些能自己所不能之事的人做朋友。在后来的反秦革命以及楚权相争中,他就更是用行动演绎了这样的成功秘诀:会用人,就无所不能。
1、多用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毫无疑问,刘邦是“敢于和善于使用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之典范。自己的很多部下都比自己有能力,这一点他从来就没有否认过。那句千古以来尽人皆知的、已经被本书引用了N次的刘邦的话“输粮食,保供给,治国安民,我不如萧何;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亲自上前线指挥军队杀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证明了刘邦敢于用比自己优秀的人。
项羽有那么多的优越条件,为什么最后落得被迫自杀的下场呢?因为他不会用人,不愿意使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或者说,在他眼中自己最优秀,其他人啥都不是。
刘邦这个咋看上去什么条件都没有的“混混儿”最后却人模狗样地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为什么呢?因为他会用人,更乐意使用比自己强的人。所以他就成为了江山之主。
说句实在话,刘邦的天下并非他自己打下来的,而是由张良、陈平等为之出谋划策,萧何为之调度,韩信、曹参、彭越等为之征战打下来的。跟其他的马上夺天下的皇帝不同的是,刘邦也曾喜欢领兵作战,冲锋陷阵,可惜他总是胜利少惨败多,所以才会越发的重视别人的能力。反观项羽,除了最后和韩信一战被击败并自刎乌江外,其他的仗他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换了其他绝大多数人,恐怕也会像项羽一样骄傲,一样的看不到部下们的优秀。
刘邦知道自己亲自去打仗肯定不行,所以才会诚心诚意地把用兵大权交给了比自己在打仗上要优秀好多倍的韩信;刘邦自己拿不出什么主意,所以对别人的谋略言听计从,于是张良、陈平等人在刘邦这里都有了英雄用武之地;他治理国家管理百姓也不在行,正好萧何对这些懂得不得了,刘邦自然就全盘交给萧何来打理,自己也好落得个清闲;郦食其、随何等等口才非凡、学识渊博的读书人,刘邦手下也得到了大展能耐的机会……
既然什么事都让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才去干了,那刘邦干什么呢?刘邦只负责最后关头摘取成功的果实!
项羽正好相反。项羽很善于用兵,所以他看不起别人,就连韩信在他手下也不过充当一个侍卫,更不用说黥布、彭越之流了;项羽觉得自己很有谋略,所以连自己的“亚父”范增的计谋都听不进去,更别说是韩信、陈平这样一些在项羽眼中出身低贱的人了;项羽手下原来也有不少猛将,但再猛能猛得过项羽?所以项羽自然也不会把这些人的能力放在眼里。项羽心高气傲的态度、比较高强的个人能力,使得他不善于使用人才,从而导致范增气得辞职离开,韩信、陈平等天下奇才和猛将黥布等也离楚归汉。
刘邦能用众人之长成己之长,项羽不能用人之长而致成己之短,结果个人一无是处的刘邦得到最大的胜利果实,个人能力强大无比的项羽最后连小命儿都丢了。
用比自己差的人当自己的下属或者伙伴,是人类的一个通病。通常,不少管理者会不自觉地把比自己差一点点的员工招聘进来当自己的部下。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下属管理起来既方便又安全。这样的结果是,人越招越差,却又越差越招。
在提拔副手时,有些领导也喜欢找一个能力比自己差的人。而副手呢?也去找一个能力比自己差的人做部下。如此层层往下,上行下效,结果导致越往下层,员工的能力越差,于是主管就总说自己的部下不行,从而使自己成为了组织里最忙碌最疲惫不堪的人。其实,这都是当初自己造成的。
看看刘邦,就是因为善于使用比自己优秀的人才,所以坐享其成,轻轻松松就摘取了最大的果实;而项羽呢?打生打死,累死累活,最后还是白忙活了。
如果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领导者,这一点很值得你深思。
2、只要有真才实学就用,不问出身地位
从刘邦的用人史来看,他执行的是一条“唯贤必揽,量才录用”用人路线。什么叫“唯贤必揽”呢?只要有真才实学,不问出身,不问地位,不问品行,不管先后,来者不拒。这一条用人方针,帮助刘邦聚拢了一大批各色人才。
为什么刘邦会坚决执行这样的路线呢?这由刘邦的出身和成长环境决定的。刘邦生于农村,长在乡下,没有项羽那样的贵族血统、世族荣耀。他的出身、地位决定了他所结交的都是社会下层的亲朋好友。他身为布衣却想大富大贵,自然会产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所以,他的门第观念自然很淡薄。在沛县起义投身反秦革命时,追随他的,将不过旧友,兵不过三千。他要带领这支人马入关灭秦,闯出一条富贵之路,他要在楚汉相争中击败项羽,就必须靠走广揽人才、量才录用之路。
正是在上述的思想指导下,在刘邦事业成功之时,他身边已聚集了一大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出身、不同地位的文武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刘邦用人的高明之处。
(1)把出身低贱的人用成了王侯将相
在沛县以杀狗为生的樊哙,在刘邦手下不断成长,最后竟被刘邦用成了一员屡立战功的猛将。后来,他被刘邦封为舞伯侯。
原来是在沛县县政府里当马车夫的夏侯婴,跟随刘邦一起东征西战,也成为了一名能征善战的将领。刘邦坐上皇帝宝座后,封了他当太仆,掌管全国的马。
周勃原来在沛县乡下以编席为生,在有人办红白事时,他还当当吹鼓手。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成为了掌管汉朝全国军事的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