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灾难、不幸有时会无情地降临到人们的头上。这种不幸带给亲人们的打击像晴天霹雳、地陷天倾一般,令人惊惧、痛苦,难以承受。特别是对于年迈的老人,身患疾病的亲人,在这突如其来的致命打击面前,很可能生出意外,出现“祸不单行”的情形。正因为如此,我们在把不幸消息通知当事人时,就应格外讲究方式方法,尽可能地减轻或缓解对他们的刺激,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对许多人来说,负责传达不幸的消息可是一件困难的差事。在不幸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怎样采用委婉的表述方法减轻不幸消息的打击强度、帮助对方增强承受能力,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因此,学会和把握传达不幸的辞令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一)直言相告
对于那些性格刚强、有地位的人,如果他的亲属遇到不幸需要通知时,就可以直接说明,或用委婉语言说明,一般情况下他们是能顶得住的。比如,某部师长的儿子在战场上牺牲了,在把这一消息告诉他之前,前方的领导还有些顾虑,要不要立即通知他。可是考虑到他是军人,又是领导,对于这场战争的严酷性是有思想准备的,所以不能瞒着他。于是,前方的领导以悲痛的心情,把这个令人心碎的不幸消息告诉他,说:“师长同志……您知道,这次战斗打得很艰苦,很多同志牺牲了。你的儿子不愧是将门之后,表现十分英勇,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师长一直沉默着听对方讲述,泪在眼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流出来。片刻,他说:“我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
这种直言方式适宜于有一定精神准备的情形,比如,对于久病不愈之后的噩耗,对于战场上的牺牲等。但是更多的情况下不宜采用这种方式。
(二)委婉暗示
对于飞来之祸造成的不幸,而他们的亲属又比较脆弱,或年迈多病,如果直言相告,就可能出问题,这时最好使用委婉方式传达不幸消息。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很强的词,可以用同义替代词汇,比如:“他走了”、“他出远门了”、“我们没有留住他”等,把不幸消息传递过去,让对方意会,并承受这一不幸的事实。
比如,有一位老工人的儿子在工作中因公牺牲了。工会的同志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这样说:“咱们厂发生了一起事故,这是不可抗拒的灾难,你的儿子离开了我们,大家十分怀念他。”在这里他们并没有直接说出老工人的儿子牺牲,但是,老工人已经明白。他感到痛苦的同时,却十分理智,说:“今天早上我的眼皮老跳,心想着没有好事,唉,没想到这么无情……”老人坚强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本例中的工会领导同志很懂得委婉暗示的重要性。对于“因公殉职”这样一个刺激性很强的不幸事件,如果在表述时仍然使用“死亡”、“抢救无效”等字眼,无疑会加重死者亲属受到的打击。相反,以平和的词句委婉地表达,事件本身的刺激性就缓和多了。这时再使用恰当的语句加以安慰和引导,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渐次渗透
当估计到不幸消息对于当事人可能造成致命打击的时候,就不宜一次性地通知对方,可以采取渐次渗透的方法,一次比一次多地把坏消息透露过去,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使之增强承受力。当最后把实情说出时,对方就不会感到突然了。
有一位老人体弱多病,心脏不好。在外地工作的小儿子是他最宠的。这年过年时儿子来信说要回来看望老人,老父亲十分高兴,在家里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可是儿子在回家的路上出车祸死了。这个消息如何告诉老人呢?如果直说,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家人运用了渐次渗透的方式,先告诉他说:出了车祸,儿子受了伤,正在抢救。过了一天又说:“还在抢救,情况不好”,又过了一天人们开始叫他作“最坏的准备”。最后才告诉他:“医生作了最大的努力,但是……没有留住他。”此时,老人已经全都明白了,虽然也非常悲痛,但因为有了几天来的铺垫,就显得很镇定。
对于一位老人来说,失去爱子的噩耗无异于晴天霹雳,它对于老人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但是,老人的家人采用了明智的方法,以善意的谎言编织了一个小小的故事,把儿子惨死的事件分为由轻至重的若干层次,渐次地告知老人,削弱了事件的突然性和破坏性。老人在渐次获知消息的过程中增加了心理准备,承受不幸的能力也慢慢增强,终于理性地接受了这一不幸。
(四)隐瞒自悟
对于神经十分脆弱,已经经不起刺激的人,对他们传达不幸消息还可以采取长时间回避真相的方式,让他们在时间的消磨中,习惯于失去这个亲人的生活,自己渐渐地悟出真相,以减少不幸的发生。
有一个农村妇女有两个儿子,在解放初期,二儿子抗美援朝牺牲在战场上,但是这个消息不能告诉她。因为她没有文化,又早年丧夫,再也经不住这样的打击了。所以,村里的人把这个消息都封锁起来,不让她知道。过了几年,她见一同去参军的人回来了,她的儿子还不回来,就到处去打听。她的大儿子说,弟还在前线,并把军功章给她看,她信以为真。只要知道儿子还活着,她的心里就踏实了。不久,她家的大门口挂上了一个“光荣烈属”的牌子,人们告诉她,儿子很光荣,她也这样看。又过了几年,她已经渐渐地明白,儿子是不在了,要不为什么连个信也不来呢?只不过她已经适应了没有这个儿子的生活。她主动找了村里干部说:“你们也不用瞒我了,我知道我的儿子是不在了,你们也是好意,不过我来就是听你们一句准信,我老婆子是可以顶得住的。”这时,村干部才把真实的消息告诉她,并说:“你是烈属,你的生活我们村里包了。”她默默地走了,还是和过去一样地生活,并没有垮下去。
一个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她的内心深处同样具备着在长期生活磨难中形成的面对苦难的理性力量。但当时如果马上将不幸告诉她,她可能会一时承受不住这突然的打击。所以,村干部们采取了隐瞒不告的方法,用时间来淡化这种不幸,让她在迷茫与自悟中判断分析,最终以较为理性的姿态接受不幸的事实。
(五)蓄势导泄
蓄势,是指在通知不幸消息前让对方事先积累一定的情绪,有一定的心理铺垫;导泄,就是在告知不幸以后,用最通情达理的语言把不幸遇难者家属的悲痛之情引导释放出来。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领导者向下属传达不幸。
在美国轰炸中国大使馆的不幸事件中,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荣牺牲。其丈夫曹荣飞也负重伤。如何将其殉难的消息告知曹荣飞,中职部副部长蔡武和新华社副社长张宝顺等领导就采用了蓄势导泄的方法。那天下午4时,他们一行走进北京医院的曹荣飞病房。张宝顺走上前去,紧紧握住曹荣飞的双手,缓缓地说:“我代表新华社党组和近万名职工向你表示慰问。你已经经受住了生与死的考验,经受住了医疗抢救的考验。你是英雄,我们要向你学习。”这是为告知噩耗而作的一番“蓄势”,其意思是:你是经受了双重考验的英雄,但还要经受住此外的特殊考验。这就为进入主题开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张宝顺停顿了片刻,沉痛地说:“今天,希望你再坚强些。”这句话是“再蓄势”,潜在意思是:你要再次经受住严峻考验。“再坚强些”把所蓄之势提升到新的高度,已经“箭在弦上”了。
紧接着,张宝顺告知曹荣飞:“我们的好记者、你的好妻子邵云环同志,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大使馆中牺牲了。”在“蓄势”、“再蓄势”准备了良好条件的基础上点明主题。之后,张宝顺接着说:“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亲自到新华社吊唁邵云环同志,党和国家已授予她和一起牺牲的许杏虎、朱颖同志‘革命烈士’和‘人民的好记者’的光荣称号。”这是告知党和国家给予死者的崇高荣誉,潜在意思是:死者死得重于泰山,作为死者的丈夫,应该感到光荣和欣慰。这是一番“导泄”工作,把听者的悲痛心情导向宣泄之途。
曹荣飞听了,眼泪夺眶而出,拼命抑制内心的悲伤。蔡武拉住了他的手说:“你心里难受,就大声地哭出来吧。这样,你也许会好受些。”这是“再导泄”,很合情理。果然,曹荣飞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放声大哭。至此,导泄已基本成功。
过了一会,蔡武又说:“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同你一起分担这巨大的悲痛。党和国家以极其庄严、崇高、隆重的仪式悼念邵云环同志。你要节哀,要以健康为重。全国人民都盼着你早日恢复健康。”这是在上述“导泄”基础上的“补泄”,补充的导泄:党和人民都在分担你的痛苦,大家都盼你恢复健康。潜在意思是:你可以少担些痛苦,要不负众望。这就把曹荣飞的情感转移到感谢党和人民的关怀上。随后,新华社的同志告诉曹荣飞,他和邵云环的儿子曹磊已由组织安排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这是“再补泄”:儿子入学,可慰死者,也可慰生者,可以节哀了。
整个传达过程,大体上是两个阶段,六个环节。前阶段经过“蓄势”、“再蓄势”两个环节,蓄足了势后才告知噩耗;后阶段在告知噩耗后进行“导泄”、“再导泄”、“补泄”、“再补泄”四个环节的工作,帮助曹荣飞把悲痛情绪逐步发散开去,终于使他坚强地挺过了惊闻噩耗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