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与申辩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与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两种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言语方式。解释,是指说明某件事、物、情等含义、原因、理由;申辩,是指在受人指责、被人误解的时候向对方或有关一方申述理由,加以辩解。在社会交际中,这两种言谈方式在一般情境中的用途和目的基本是一致的,即使有些不同,也确实很难针对某一言谈现象分清哪是申辩,哪是解释。何况就二者的本质而言,其内容的区别差异并不明显,而只是在语言的外壳方面,如:当事人态度和语言的激烈程度。因此,为了内容的整体性的与阐述的方便起见,我们将解释与申辩等量齐观,合并为一种说话方式来介绍。
解释与申辩在人际交往中不是初始行为,甚至不是反应行为,它是第三步行为,是反应的反应。首先,甲方说出一句什么话,或做了一件什么事;接着,乙方对甲方的言语、行为产生疑问或责怪;这时,甲方就可能做出解释与申辩。正因为是一种对对方反应行为的反应,所以,它在言语内容与表达动机上呈现出一定的分离趋势,具有自己的特点。解释申辩的言语内容是对自己的先前言行的阐发或匡正,但在行动上却是对对方言行的反应。解释申辩在交际中具体体现为解答疑惑、澄清是非、阐明事实、赔礼道歉等四种功能和作用。在具体进行解释申辩时要力求做到态度诚恳、有理有据、表达清晰、方法恰当。下面结合实例介绍几种常用的解释申辩方法。
(一)比喻式
为了让别人相信你的理由是正确的,你也可能相应采取比喻的方法,使你的解释浅显、具体、生动、形象,让人一听就明白。
齐朝时的范缜是个著名的无神论者,在一次宴会上,他对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说:“人死了,身子都烂了,精神也就没了,哪还会有什么‘来生’呢?”他的话惹恼了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萧子良当庭指责范缜是信口胡说。范缜听了,从容不迫地指了指庭院里盛开的花树,说:“人生就像那树上的花儿,有的被风吹进屋里,落在漂亮的坐垫上;有的飘过篱笆,落到粪坑里。难道说花也有行善作恶之分吗?其实,这完全是自然的事儿。像殿下您,生在皇族,享尽富贵,好比飞进屋里的花儿;像我一生不幸,就同落在粪坑里的花儿一样。您富贵,我贫贱,只不过是遭遇不同,怎么就说是因果报应呢?”范缜对于自己无神论思想的解释,由于采用了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因而显得深入浅出,不容辩驳。难怪萧子良听了也会哑口无言。
(二)反讽式
有时对一些明知故问或明显带有挑衅、讥讽、轻视意味的问题或者不便解释、解释起来很费口舌的问题,可以采取不正面回答解释的方法,以反讽的方式对其质疑之处进行反问,使对方对原来的问题重新认识。这是一种不作解释的“解释”。
意大利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之后,他的名字很快传遍了欧洲大陆,有些人却妒忌这位发现者。一天,哥伦布参加西班牙一个贵族为他而设的宴会。那些妒忌他的人也都出席了。他们都是一些傲慢自负的人,迫不及待地要给哥伦布一个难堪,于是便对哥伦布说道:“你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大陆,那又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对这件事大谈特谈。任何人都能穿过海洋航行,并且任何人也都能像你一样有所发现,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
哥伦布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他从碟子里拿起一个鸡蛋对那一伙人说:“先生们,你们当中谁能把这个鸡蛋直立起来?”
桌子四周的人一个一个地都试了试。结果,鸡蛋传了一圈,谁也没有成功,都说那是不可能的事。这时哥伦布拿起鸡蛋,轻轻将鸡蛋尖头在桌子上磕了一下,把蛋壳稍稍碰破一点,鸡蛋便直立在桌子上。然后,哥伦布说道:“先生们,还有什么比这更简单的事吗?你们却说办不到,其实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了。”妒忌者们一个个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在这个故事中,哥伦布对于妒忌者们的发问并没有做出直接的解释,而是通过先立鸡蛋再以此反问的方法来巧妙地解释发现新大陆的伟大意义。
(三)理据式
解释的主要功能在于解疑释难,澄清事实。当对方对自己提出的观点或言行的动机不甚明了、疑惑不解时,人们常常要解释;当对方对自己过去的某一说法或做法有怀疑时,人们常常要说明真相,把事情的原因解释清楚。出于这样的目的,解释必须有理有据,如实地陈述事情的本来状况,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令人信服。
某高校中文系根据教学计划在文秘专业中开设了汽车驾驶课。课程结束后,到有关部门去办理考试手续,但该部门却认为他们不具备开课条件,不给办理手续。这时,系主任向他们解释道:“我系设置文秘专业是经省教委批准备案的,教学计划中又有汽车驾驶这门课。作为教学单位,我系具备了开设汽车驾驶课的基本条件,不仅教学管理经验丰富,而且学校车队有各种汽车近30台,学校操场场地宽阔,为学生实习培训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我们还从专业学校聘请了教师。这些都说明我们具备了开设汽车驾驶课的基本条件,所以,我觉得你们应该接纳学生参加考试。”这位系主任的解释理据充分,言之凿凿,无可挑剔,有关部门终于给他们办理了考试手续。
(四)细节式
当别人对你的言行提出某种疑问或表示不理解、不明白时,你也可以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做一些必要的细节交待,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王小华同学对自己一向要求很严格,上学从不迟到。可最近一连几天她早晨上学都来晚了,班主任找到她,经过一番耐心的询问,张小华才这样解释说:“这些天,我妈妈有病住院了。爸爸又出差在外地,还得过些天才能回来。早晨我要给妈妈做好饭送到医院,然后再倒两趟车到学校,有时车一耽误就迟到了……对不起,老师,等我爸爸过些天回来就好了。”听了王小华的话,班主任老师不但没有批评她,还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离她家近的同学还主动提出要帮她买菜、做饭、送饭。王小华对自己迟到的解释就充分发挥了细节的作用,十分详细地讲清了自己为何迟到的原因,并辅以诚恳的道歉,听来不仅真实可信,而且极易引起其他人的同情。
(五)揭谜式
有时,人们对某人、某事和某种行为、做法产生了不解和困惑,并不见得是因为该事、该行为如何地费解难懂,多么的深奥莫测,而是只因为限制于一种惯常的思维定势中没有跳出来。如同猜谜一样,人们可能很长时间被谜面的隐蔽性、多义性所困扰,有时绞尽脑汁也猜不出谜底。而当谜底一旦揭晓时,却又不由得恍然大悟:哎呀,原来这么简单!是的,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脑海中的莫大障碍如同一张窗户纸——一捅就破。这其中的一“捅”就是我们所要介绍的揭谜式解释申辩方法的要旨所在。
一次,某校数学张老师有感于学生下课后不出去休息,向同学们讲了劳逸结合的道理后,又说:“你们应该知道数学上还有一个‘张氏定理’:8—1>8。”他满以为学生们会大笑起来,可却没有,他反而看到了同学们大惑不解、不知所以的神色。张老师知道他们没有明白,便笑着解释说:“大家知道,我们每天安排7节课,课间都休息10分钟,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课间10分钟做做操,跳跳绳,散散步,唱支歌,可以使脑子得到休息,能头脑清醒地迎接下一堂课的学习。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学习一段时间后,适当调节一下,能回忆起所学知识的56%;如果一个劲儿不停地学习,只能记住26%。大家看,休息占去1小时,可以换得7小时学习的高效率,比8小时不休息还要大。大家说8—1是不是大于8呀?”听了张老师的解释,同学们听后都会心地笑了。这里,张老师就运用揭开谜底的方式,将为什么是“8—1>8”这样的谜底一层一步地逐层揭开,使同学们终于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六)权威式
这种方法是指,在解释申辩时适当准确地引用权威人士(名人、圣哲)的话或例子作为论据,以此为自己的正确行为辩解,使对方消除对你的偏见与误解。一般多用于向领导上司进行解释与申辩。
某校语文教师赵宇在业余时间投身于文学创作,写了不少小说、散文,在省市均有一定影响,还加入了省作家协会。但是,个别同事由于嫉妒,不时地向有关领导说他的坏话,比如:不务正业、教课不用心等等。久而久之,校长也对他产生了不好的看法,在一次大会上未点名地批评了他“开小片荒”、“种自留地”等。赵宇觉得委屈,如再不作解释申辩,自己的形象和名声怕是真要一败涂地了。于是,在会后他主动找了校领导,先谈了这段时间自己工作的情况,然后话题一转开始了解释申辩:“这几年我班的学生接连在征文中获奖,为学校争了光。家长们都说我指导得好。我总结了一下,倒不敢说我指导得就好,但有一点,由于我这几年创作水平有了点进步,对文章的把握比较熟练了,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有了‘抓手’。起码我不至于隔靴搔痒。有时我给他们讲作文,干脆就从我的文章讲起,从生到熟,从幼稚到老到,一步一步他们看得透,悟得也快。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在完成教课任务之余进行业余创作,练练笔,不仅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对正业有着很大的好处,是相辅相成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多次讲过,要教师先‘下水’,多练笔,才能教出好学生。叶老先生本人也是身体力行,既是优秀的教育家,又是者名的作家。当然,我绝不敢与叶老相比,但我觉得我走的这条路却是一名语文教师的成长之路。校长,我希望您今后多指导,多支持。其他人可能对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请经常多加引导。我相信今后我的业绩会慢慢让他们承认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