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因年终评优弄僵关系,以后两人在工作中便相互拆台,不愿真诚合作。林是他们的领导,他让两人坐到一起,单刀直入地说:“评优本是激励先进,鞭策落后,但你们因此而弄出了矛盾,影响了工作,评优活动就失去了意义,这太令人痛心了,其实你们看重评优,说明你们要求进步,但要更好地表现自己啊!你们现在的行为不是给自己抹黑,打自己的耳光吗?”
这里,林没有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法官”的模样,而是诚心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他的调解辞令虽然激烈却很坦诚直率,虽然直接却不矫揉造作,效果自然是喜人的。
(九)用善意的谎言给双方创造重新交往的机会
人与人之间一旦闹出矛盾,即使有恢复关系的愿望,也缺乏采取行动的勇气。调解者除了做好思想工作、让双方不赌气外,还得想方设法让双方握手,并从此往来如初。这第一步交往最好由你“导演”一下,比如工作上让双方多协作,生活上制造双方交流、交往的机会等。
于霞与金红关系弄僵后,钱惠要做两人的“和事佬”。在一个适当的机会,钱惠找到金红说:“于霞要参加职称考试,可没有教材,听说你有,但她又不好向你开口,我说‘让我替你借吧’,你能不能把书借给她?”金红早有与于霞和好的愿望,只是苦于不好开口,见此便顺水推舟,高兴地拿出教材。拿到书后钱惠又对于霞说:“金红听说你没有书复习迎考,挺替你着急的,想借书给你又不好意思开口,我说‘我替你做二传手吧’,她高兴地把书给了我,你领她的情吗?”
钱惠真有办法,她既让两人心儿接近,又让双方交往的指尖触到一起。这得益于她精心“导演”了一场“借书”的“戏”和“戏”中那假借双方之口的善意、美丽的谎言。这种方法在丈夫调解婆媳关系中极为有效。如:在母亲面前可“传”一些媳妇体贴婆婆的话:“小刘就是不善于言谈,可她却很有心计,常常跟我谈起怎样寻求名医良方,早日治好您多年的腰痛。”在媳妇面前也应替母亲“传”一些媳妇爱听的话:“这孩子不多言多语,做事踏实,上次是我错怪了她,不知道她还在生我的气没有。”时间一长,婆媳之间的矛盾就会逐渐淡化了。
(十)用往事的回忆启动双方情感的闸门
有时候,双方的矛盾处在一个僵化、冰冻的季节,双方在心理上对对方已树起了一道严密、对立的屏障,直言劝解不仅不能达到解决矛盾的目的,反而容易激起当事人的逆反心理,使矛盾更加激化。这时,调解者最好结合当事人双方过去的友谊、情感和亲密的状况,以回忆往事的方法唤起他们对往日情谊的感怀,从而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惭愧、不安与反思中化解矛盾。
有两位同胞兄弟因遗产问题发生了纠纷,他们便把外地的大姐请回来作裁判,以求得财产的合理分配。大姐到达的当晚,亲自下厨为两位弟弟做饭。在饭桌上她见兄弟两个互不理睬,便叹了口气说:“哎,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办一桌饭也不费力了。想你们小时候连鸡蛋也吃不上呢!有次见别人家的孩子吃鸡蛋,你俩就吵着也要吃。我没法子,就煮了一个洋山芋骗你们说是洋鸡蛋。你俩高兴得直拍手,一个说,弟弟你先来一口;一个说,哥哥你先来一口……”说着说着,大姐眼圈红了。两位弟弟的心弦被触动了,都不好意思起来,接下来再进行遗产分配自然就容易了。
大姐是聪明的,她明白就事论事可能会使两人觉得不公平,于是便用回忆往事的方法,对其进行“润物无声”的感化,勾起了兄弟间的亲情,两人自然不会再在财产上斤斤计较了。
(十一)突出双方间的共同性
前边讲过强调双方的差异性。强调差异多是在性格、脾气上给双方找出一些值得让人谅解的理由;而突出共同性,则是指在调解中坚持求大同存小异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力争利用双方的“同”而抵消因为“异”而导致的矛盾。尤其是对那些双方都比较顽固的人,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向“同”上靠拢。只有在“同”上巧牵连、做文章,才有利于他们向和平友好的方向发展。
有对夫妻闹离婚,有个朋友担任“和事佬”,特意为两人办了一桌酒菜。但无论她怎么做工作,就是无法解开两人的心结。后来她忽然想到两人对儿子的感情都非常深,于是便把话题一转,对他们讲了一段新闻,说是湖南某地有个小孩,原本十分听话,但自从父母因故离婚以后,由于母亲改嫁、父亲消沉,他开始变得孤僻、暴戾,经常打架斗殴,最后终于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其实,天下所有的孩子大都有相同的心理,在父爱母爱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的稚嫩心灵很易因受伤而扭曲。现在,你们的孩子才8岁,正是需要你们两人共同负责任的时候,可不能因小‘异’而舍大‘同’啊。”此时,恰巧儿子斟了满满一杯酒递过来:“爸爸妈妈,这杯酒你们共同喝,你们永远只能喝一杯酒,永远不要离开我。”两人稍愣之后,妻子搂过孩子,丈夫惭愧地低下了头。
看得出来,朋友没有过多地涉及“异”,不仅保留了他们的“异“,而且巧妙地利用“同”——他们共同关爱的儿子来牵线,调解的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十二)绕过矛盾从双方自身的表现入“口”
有时,矛盾的调解者可能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当然这肯定是热心的人。他根本不可能了解矛盾的起因,或者说没有必要也不便细究,只是偶然相遇参与调解。这时最好的调解辞令便是绕过矛盾本身,而从双方自身现在的表现人“口”,避实就虚,以其表现的不良形象来击毁他们的自尊心,从而收敛自己,化解纠纷。
有一次,一对年轻夫妻在大街上吵架,引得一大群人围观。男的戴副眼镜,模样像个知识分子,女的面容憔悴,哭得十分伤心,吵着要撞汽车寻死。那男的大声责骂妻子“没知识,跑到大街上出丑”,旁人怎么劝也不管用。这时一位老人走过来,拍拍那男的肩膀:“看你像个知识分子,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子里,要拿出来用以说服妻子,你现在的表现还不如没知识的呢。”男的回味一下,不骂了。老人又对女的说:“有话好好说嘛,闷头哭是没有用的。汽车也不能撞,它可是个大力士,你瘦瘦一个人怎么撞得过它呢?”众人笑了,她也不好意思哭了。夫妻俩觉得挺尴尬的,丈夫便拉着妻子默默地走了。
男的样子斯文却举止粗俗,老人没直接批评他,而是避实就虚,把他定位为知识分子,这就暗含了“你没修养”的批评;而对女的所说的话,则在幽默中批评了她“不应为一点小事寻死”。这既符合调解者是陌生人的身份,又能达到目的。这种委婉批评的调解辞令的重点不是彻底地解决矛盾纠纷,或者说也不可能——因为陌生人、路人的身份也决定了他无法做到,但却可以制止矛盾的扩大、激化,避免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十三)把失误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
在家庭生活中,婆媳之间是最易产生矛盾的,她们之间的是非的的确确是“清官难断”。而处在矛盾之中的“中间人”,毫无疑问是具有儿子、丈夫双重身份的人。作为儿子和丈夫,一生恐怕都担当着“调解员”的工作。调解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牺牲自己!最首要的一条秘诀就是:把家庭中失误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这种“揽”,当然是用恰到好处的语言把它“揽”过来!
有一天,王刚下班后和妻子一同下厨做饭。正忙碌间,妻子不小心将一大叠盘子摔碎了,“哗啦”一声,响声惊动了里屋的婆婆。本来就与儿媳有些矛盾的婆婆一见儿媳脸红,眉头就皱起,老大不高兴,正要说什么。王刚灵机一动,上前对母亲说道:“妈,不知为什么,上午我在办公室摔坏了一只茶杯,回家来又打坏了这么多盘子,这大概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祸不单行吧!看来儿子又要倒霉了。”爱子心切的婆婆一听,急忙说道:“得了,摔坏了就好,再也不会有什么大祸了。”
这里,王刚成功地、顺时应变地将妻子摔坏盘子的责任“揽”到了自己身上,同时语言中故意表露出“儿子又要倒霉了”的不良信息——其实是虚假的信息,这就让疼爱儿子的母亲将本来要发出的责怪变成了对儿子不吉利的担忧,将摔坏盘子这件“坏事”想象成为儿子免灾的“好事”,因此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争吵。
(十四)对矛盾双方“各打五十大板”
有时候,很难说矛盾纠纷双方谁对谁错,或是双方都有一定的责任,以至于不好将谁作为主要的或关键的调解对象。这时,不妨将双方“各打五十大板”,都给予一定的批评教育。特别是矛盾纠纷双方都在现场时,更应如此。否则,一方会误以为和事者偏袒另一方而“不服气”,或一方误以为和事者轻视另一方而更加盛气凌人。这样一来,不仅不能解决原来的矛盾,还有可能增添新的矛盾。
一次,某法官妻妹为一个赡养案件的当事人找姐夫说情,并替这位当事人送来一筐鸡蛋。年轻刚直的法官火了,冲妻妹发了脾气,还把一筐鸡蛋摔了出去。妹妹委屈得哭了起来。姐姐便拿出手绢给妹妹擦去泪水,并掏出50元钱塞给妹妹,然后对妹林说:“你的心思我理解,不过送礼是不对的,不能拿法律当儿戏,以后不要这样做了。你姐夫脾气不好,你是知道的,别跟他一般见识。”妹妹点点头。她又转过身去对丈夫说:“法官先生,不要跟我们妇女耍威风充好汉了,我们不办人情案,但也不能没有人情味呀!妹妹是好心,是出于对那位孤苦伶仃老人的同情才这样做的,我们不能错怪她,快给妹妹赔礼道歉去。”法官遵命了。就这样,妻妹与姐夫之间没有因此产生隔阂成见,不仅和好如初,而且更加亲近。
这里,妻子就采取了“各打五十大板”的方法,以理服人,分头对丈夫和妹妹的不是进行了批评,指出其动机与行为的反差——动机是好的,行为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使他们心服口服,消除了隔阂、偏见与误解。
(十五)设法转移双方的注意力
当争执双方为了一个具体的争端而互不相让、愈吵愈烈时,气氛常常变得越来越紧张,调解方很难成功地营造轻松氛围,有时甚至会费力不讨好,成为当事人发泄怒气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调解者应该想办法转移吵架双方的注意力,使他们暂时搁置争端,把注意力集中到另一件事情上,从而不知不觉地结束了原来的争执。
爱国将领张学良年轻时,其父张作霖有意跟磕头弟兄于文斗攀儿女亲家,只是因张学良跟于文斗之女于凤至从未见过面而暂搁。一年端午节,后路巡防营统领吴俊升探知于家父女将到张家所居的奉天城,他深知于凤至酷爱字画,便向张作霖献计:“委屈一下少帅,请他以古画店掌柜的身份跟于小姐见面。”这天,于家父女以顾客身份来到古画店。张学良一见之后便为于凤至的美貌倾倒,但他拿出一幅写明是郑板桥所画的《竹兰图》,于凤至即判为伪作:“板桥画竹兰,挥洒自如,妙趣横生,初看俗拙,实则暗藏风骨。可这张画空有架子却无神韵,显然是今人的赝品。”张学良急忙说:“不!不!画是绢本,又有后代名人题跋,应不是伪作。”于凤于当即反驳:“临摹名家字体高手,各朝都有,上乘者可乱真,但只能糊弄外行而已。”张学良仍坚持说这幅画是真品。于凤至也毫不相让,两人为此争执不已,愈争愈烈。在一旁的吴俊升连忙打圆场:“既然姑娘不喜欢这张画,再拿一张看看如何?”张学良即拿出苏轼的一幅字画,于凤至判定是真迹,满心喜欢,当场成交。
这是一个采用转移双方视线的方法来制止争吵的典型例子。张学良和于凤至为了一幅《竹兰图》的真伪而各执己见,愈争愈烈。直接制止争吵反而会造成尴尬的局面,因此吴俊升提醒张学良再拿出一幅画来,这幅字画很快吸引了张、于的注意力,于凤至立刻为能购买到苏轼的真迹而欣喜不已,自然也忘掉了先前关于《竹兰图》的不快,避免了不欢而散的结局。
(十六)在欲擒故纵中完成调解
在调解纠纷时,为了寻找有利时机,调解人不妨把自己的真实意图掩藏起来,先故意放纵他们,然后再收拢过来,这就能起到放长线钓大鱼的效果。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必须搞清双方矛盾的起因以及双方情感关系的真实情况等,免得激化矛盾。
有个家庭,妻子很霸道,经常对丈夫吆五喝六,让丈夫脸面尽失。终于,在因一件小事妻子对丈夫使狠时,丈夫提出了离婚要求。妻子尖声说道:“离就离,不离是孬种!”两人一气之下跑到司法所。司法助理员从他们的言谈中,看出来两人还是挺有感情的,问题就出在妻子的火爆脾气上。于是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严肃地问:“你们二人还有啥异议没有?要是考虑好了,十分钟内就给你们办好离婚手续!”这么快就离了!两人不由气短起来,丈夫瞟了一眼妻子,没底气地说:“她想离,那——就离吧。”妻子却急了:“可俺正怀着孩子呢。”至此,司法助理员才向当妻子的讲起道理来,说到最后,妻子不好意思了,拉起丈夫就走……
在这里,助理员了解这对夫妻的感情其实是很深厚的,只是性格上合不来,没有更大的矛盾。这次闹离婚只是双方的意气用事,双方在火头上又谁也不愿意低下头来,所以闹到了司法所。因此这才故意——“纵”——“十分钟办好离婚手续”,以此来提醒他们二者,你们几年的夫妻感情,就要在这十分钟内彻底地破裂了!果然,对感情的珍惜使他们战胜了意气。在这里,助理员隐藏了自己“合”的意图,故意爽快地允许他们离婚,终于让他们亲口说“合”,最后才又“擒”了回来,从而达到了自己调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