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当代人际交往范围的日益拓展,劝说自然成为人们交际生活中须臾不可少的手段。求学、就业、工作、旅游、家庭生活等等所有人类涉足的空间都有劝说的踪影。可以说,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劝说,关系到人们生存、竞争、创造、事业的成败。古往今来,由中到西,人类积累与创造了非常多的有效的成功的劝说方法。下面作者从这些成功的劝说方法中精选出最常见、最成功、最有效、最易操作的20种劝说方法加以介绍。
(一)知难问答法
知难问答法的运用前提是劝说对方放弃一种不切实际的打算与要求,即比较详细地摆出对方所要求的事项的具体困难,以此来劝说他知难而退,放弃原来的主意。运用知难问答法的诀窍在于如何提难题。一定要提那些明知对方解决不了的难题,而且要接连不断地提,这样就可以动摇对方的自信心,使之从原有的立场上退步。
1960年1月26日,周恩来接见并宴请了溥仪和他的几位亲属。这位中国的末代皇帝虽然身无所长,但当时还不太老,应该做点实际工作,才能度过后半截人生。怎样给他安排一份工作,让他既能欣然接受,又不感到委屈呢?就这个问题,周总理和他交谈起来。
周总理:今天和你谈谈,给你安排一下,你想搞哪种工作?
溥仪:想搞轻工业或在公社中都可以。
周总理:学工业倒不难,车床活主要看你的眼睛怎么样?
溥仪:我的眼睛是700度近视。
周总理:工艺精密的活儿是干不成了,我看可以找找各部的研究所,找一个合适的工作,你过去喜欢化学,还是物理?
溥仪:我什么也没学过,物理、化学完全不会。
周总理:你写的那本《我的后半生》还不错。
溥仪:那是我口述,由我兄弟(指溥杰)执笔写的。
周总理:这么说,你的文学底子也不大行喽!日文会不会?
溥仪:不会。
周总理:轻工业的活儿很精细,可能更累些,你主要还得去研究点什么?
溥仪:旧社会把我造成一个大废物,现在我只听从党的安排,党认为怎样适当,我就怎么做。
周总理:在抚顺时搞过农业没有?
溥仪:只在温室里浇浇水。
周总理:如果你觉得从事农业劳动在室外好些,那也可以。主要是学点儿科学,也可以在试验农场嘛!
溥仪:最好从简单入手,从无到有,从浅到深。
周恩来在这里所使用的就是知难问答法。溥仪提出想到轻工业或公社中工作,周总理知道并不适合他,但又不能当面拒绝,于是便提出了各种困难。他不可能不知道溥仪高度近视,让他到研究所从事化学或物理方面的工作更是难题。但他故意把这些提出来,就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不能胜任,知难而退。果然,在一连串的难题面前,溥仪打了退堂鼓,接受了到北京植物园工作的安排。
(二)肯定诱导法
肯定诱导法也称之为“苏格拉底问答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发明并最擅长的一种劝说术。它的诀窍就是在劝说中避开分歧意见,先提出一些对方可以认可的问题,然后再一步步地使之接受与原来相反意见的一种方法。
在实际生活中,肯定诱导法的运用十分广泛。比如,一对好朋友因为一点小事闹翻了,你要想使他们和解,就可以找到其中一位,向他先提几个问题:“他(指与之发生不愉快的那一位)这个人是不是为人很正直?”“是的。”“他是不是很讲义气,愿意帮助别人?”“是的。”“他是不是对你有过好处?”“是的。”“既然如此,就不要计较一些小事了,还是和好吧!”说到这里,一般人都会接受劝告。
一位推销员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一个客户要求退货,理由是他推销的电热器具加热速度慢。查明情况后,他问道:“你们要求的加热速度是不是9—11分钟?”“是的。”“A牌加热器的加热速度是不是10分钟?”“是的。”“B牌也是10分钟,对不对?”“对。”“我们产品的加热速度也在10分钟左右,虽然有时候稍慢一些,但对你们没有太大影响。再说这种产品肯定要换代,到那时候再更换新产品也不晚,何必为此影响我们的关系呢?”听了他这一番话,对方打消了改用其他牌号产品的念头,主动撤回了退货的要求。
肯定诱导法为什么如此有效呢?心理学家对此已有说明。当人们作肯定回答的时候,全身组织放松,心情处于平静状态,因而易于接受不同意见。人的人格尊严还有一种惯性作用,一旦做出了否定回答,就会要求把这种否定坚持到底,即便内心不同意也不愿改变。反之,如果刚开始做出了肯定回答,也会把这种肯定坚持到底。
要想成功地运用苏格拉底问答法,下列几点需要谨记在心:①提问题多从对方的实际需要考虑;②多提一般化的常识性问题,使对方不可能拒绝;③多提无关宏旨的简单问题,不让对方多做思考;④多提明确问题,不让对方做模棱两可的回答。
(三)类比诱问法
类比诱问法与肯定诱导法一样,都属于引诱式提问,所不同的是它把类比推理的过程变成一个个问句,诱使对方回答。如果说一般的引诱式提问是一个陷阱的话,类比诱问法则是一连串陷阱。进了一个陷阱还可以出来,进了几个陷阱后才明白提问者的真意,那就是想逃也逃不掉了。
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很善于利用类比诱问法说服人。有一次,他和一个人就道德问题展开辩论。对方认为说谎就是不道德的。苏格拉底问道:“那么在战场上对敌人说谎是不是道德的?”对方只得承认是道德的,但却辩解说对自己人不能说谎。苏格拉底又问:“在我军陷入困境时,为了鼓舞士兵斗志,对他们说谎是不是道德的?”对方又承认是道德的,但提出对亲人说谎不道德。苏格拉底接着问:“父亲想让孩子吃药,便撒谎说药不苦,这是不是道德?”在苏格拉底的一连串类比诱问面前,对方心悦诚服地承认了苏格拉底的观点正确,不能把说谎当做检验道德与否的一个标准。
在现代交际中,也可以使用类比诱问法进行劝说,但在实际运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问要组织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远及近。不要一上来就提让对方难以回答的问题。只有用浅显的问题使对方能够轻易下结论,对于你最后的结论才不好反驳。②结论得出之后,要马上对这个道理进行讲解,并声明前几个提问不过是为了作比方。否则,对方会认为你是玩弄语言诡计,诱人上当受骗。③类比诱问法暂时效果较好,长期效果不佳,这一点尤其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一针见血法
一针见血法是一种直接指出对方的弱点,显得有些简单直露的劝说方法。它虽简单直露,但对有些傲慢自大、听不得相反意见的人却最有效。
德皇威廉二世设计了一艘军舰,自以为得意,便拿给国际上著名的造船家做鉴定。那位造船家对这份出自皇帝之手的设计提出了下述意见:“陛下,你设计的这艘军舰将是一艘威力无比、坚固异常、速度超群、装备上乘、十分美丽的军舰。看来它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只要它一下水,就会立刻沉入海底,如同一只铅铸的鸭子一样。”
这位造船家的意见可谓一针见血,一下子就指出了德皇设计图的致命弱点。一条船不管有多少优点,如果不能浮在水面上,就不能称其为船。那么,德皇的设计就一文不值了。造船家的批评不能说不狠,但只有打得狠而且击中要害,才能使德皇幡然醒悟。试想,如果不用“重手法”,怎样才能使德皇改变主意呢?如果他一意孤行,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由此可见,如果某个人的想法不及时改变,会造成严重后果,或者时间不允许你去做和风细雨的工作,采用一针见血的方法便是最佳对策。这就好像前边有地雷,有个人硬要往前走,你要想劝他停住脚步,最好是大喝一声:“站住!再走就会炸死你!”
(五)以谬制谬法
也可称之为归谬法,就是先退一步承认你的做法正确,然后再按照你的做法进行推理,由此得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这一做法是错误的。
春秋时,齐景公喜欢养鸟,专门派了一个名叫烛邹的主管其事。烛邹不慎丢失了几只鸟,齐景公大怒,下令要把烛邹杀掉。众大臣都觉得齐景公这种做法不对,但国君正在气头上,谁也不敢劝他。这时候,国相晏子站了出来,大家原以为他会替烛邹求情,没想到他却请求摆一摆烛邹的罪状,以便杀得名正言顺。齐景公很高兴地答应了。
晏子唤来烛邹,当着齐景公的面斥责他:“你替我们国君管养鸟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条罪状;使国君因为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诸侯们知道了这件事,以为我们国君重视鸟而轻视人才,这是第三条罪状。”
数说完了这三条罪状,晏子便要求景公杀烛邹。齐景公却说:“不要杀了,我受到了教育。”
这里,聪明的晏子知道国君命令已下不便正面劝阻,便有意顺着齐景公“烛邹有罪”的意思说下去,实际上却句句旁敲侧击,指出齐景公耽于养鸟玩乐、一定会影响朝政的错误。这种顺从的说法使齐景公由发怒渐渐转为镇静和理智,终于悟出了晏子的话中之意,接受了正确的批评意见。
(六)正反激将珐
正反激将法,就是利用人的自尊心强的特点,运用一定的刺激性、挑衅性、煽动性的语言“激”人向上、“将”人一军,以诱发对方潜在的自尊心、自信心、竞争欲,从而顺从你意见的一种方法。
美国魔鬼岛的辛辛监狱在西方臭名昭著。其典狱长历来是政治风暴的攻击目标,且这里案犯凶恶、复杂,危害性极大。典狱长像走马灯似的轮换,很不安稳。纽约州长艾尔·史密斯深知这里需一个强人来管理,他看中了路易斯·罗伊斯。但罗伊斯有些胆怯、为难。史密斯看出他的心思,笑着说:“年轻人,我就料到你会吓成这个样子,这的确不是一个容易应付的地方,需要一个能人去坐镇。”这么一激将,反倒把罗伊斯“激”上了辛辛监狱。他此后一直未离开那里,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典狱长。如果按照正常的办法来说服罗伊斯,恐怕磨破了嘴皮子,他也不会答应到辛辛监狱就职。但史密斯说了几句激将的话,一下子就解决了问题。
就方法而言,激将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的,一种是反的。对于某件事对方不想干,你想说服他干,便故意说他没有能力等等。一激之下,他非干不可,这就是正激将法。对方想干某种事,你不想让他干,便故意说他能行,肯定能行。一激之下,他也就泄了气,这就是反激将法。正反激将法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具体方法也大致相同。
(七)限制逼就法
逼就法,就是偷偷地抛开“要不要做”的最初选择,直接给对方限定第二步选择即“怎样做”,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就范的一种方法。
有一年,安徽某县受水灾较重。一些乡村被命令弃家转移到安全地区。有一位80多岁的老大娘死活也舍不得离开这块住了一辈子的土地,任谁劝也不行。当时,乡政府办公室秘书王海赶到,他上前对老大娘说:“大娘,我是西河村的王海,您还记得我吧?小时候我偷过您的枣子!我说的话您总爱听。大娘,您说您是到城东,还是到城西呢?我看还是到城东好,那儿离您大闺女家挺近的,串门唠嗑什么的也方便,您说是不是?”老大娘听了,寻思一会儿,说:“那就到城东吧。”看,一个老大难问题,被几句简单的话巧妙地加以“限制”,“逼”得老大娘在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定势中做出了“到城东”的选择,这就绕开了“走不走”的前提,直接一步迈到了“去哪里”的行为选择,这岂不比苦口婆心的百般相劝来得迅捷和机智?
(八)迂回包抄法
迂回包抄法,即是在劝说中绕开中心话题和旨意而故意或顺其原意或逆其原意生发开去,然后在对方犹疑不解中再转折回来说出本意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上海著名滑稽演员、被称为“上海滩第一笑嘴”的杜宝林,曾用迂回法成功地做了一次广告。当时,外国烟霸占中国市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经理在困境中求杜宝林为其宣传。在一次演出中,杜宝林巧妙地将话题扯到了吸烟上:“抽香烟其实是世界上顶坏顶坏的事,怎么讲?花了钱买尼古丁来吸嘛。我老婆就因为我喜欢抽烟,天天跟我吵着离婚。所以,我奉劝各位,千万不要吸烟。”一番话,听众笑了,把经理可气坏了,恨不得把他拉下台。不料他话锋一转:“不过,话还要讲回来,戒烟是世界上最难最难的事。我16岁起就天天想戒烟,戒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烟不但没有戒掉,瘾头却越来越大了。不是触自己霉头,我老婆天天怕我得肺病,进火葬场。我横想竖想,最好的办法是吸尼古丁少的香烟。大家都晓得,洋烟的尼古丁特别多,所以千万不要去买。我向各位透露一个秘密:目前市场上的烟,要数‘白金龙’尼古丁最少。信不信由您,我自从抽‘白金龙’后,咳嗽少了,痰没了,老婆也不跟我闹离婚了……”这番先抑后扬,诙谐幽默的话不仅赢得了听众的笑声,也真的说服了市民购买“白金龙”烟,使其销量大增。
(九)数字事例法
数字事例法,就是侧重以事实、数据和实际例子说话的劝说方法。其实,真正长久有效的劝说方法当首推事例法,因为,生活最能说服人,事实往往胜于雄辩。
1972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阿伯朱格进行了一次演讲,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妇女以同等地位。她这样说道:“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对全国发表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有700多人。我听到总统在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有众议员、参议员,还有最高法院的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顾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17人是女9的,在435名众议员中有11个女的,100名参议员中只有1个女的,内阁成员中没有女的,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的。”
她用不着再说了,因为无论再多说多少话,也比不上这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无论你是否同意阿伯朱格的观点,在这几个确凿的数字面前,都不得不承认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性别歧视。
西方有句俗语:“数字不会撒谎”。这句俗语道出了数字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奥妙。人们从小就形成了一种数学思维,2就比1多,3就比2多,数学的逻辑就是真理的演绎。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人们就形成了对数字的信赖心理。当接受某个数字时,自然地就会把它当做经过数学计算的结果,因而在心理上不易发生怀疑。再者,人们平时思维时总是采取“大约”、“大部分”、“小部分”这样的模糊概念,当有人拿出具体数字来,就容易为其准确所折服。
(十)侧面暗示法
侧面暗示法,就是指在劝说中不直接、正面地进行,而是旁敲侧击地说一些看似与中心话题无关,实则暗示中心话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