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什么呢,是他们没弄明白,还是她自己弄得太明白了。那个时候,游荡在五台山、关帝庙、黄河渡口的她,问自己这个问题,可直到被撞成粉碎的那一刻,那个困扰着她的问题依然没有弄明白。车祸后,高速公路两旁好奇的围观者发现那个女流浪者或女叫花子的脸即便鲜血淋淋、即便皱纹满脸、即便双目难闭,却依然那么美丽、清秀,宛若千年之前刑场上面对三千太学生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那清秀的美貌及囧囧的眼神所传递出的讯息如同魔音般,不出几个小时,她的清秀通过一种叫微博的网络软件迅速风靡网络,以至于数十小时后,吸引了附近数十个村庄,上千的围观村民和特地从省城急匆匆赶来的报社的电视台的网络公司的记者。事后,一个新兴的网络公司,以此为灵感筹办了一场名为“最美女尸体”的慈善晚宴,而声名鹊起。也就在那天,生前默默无闻的她,死后闻名全国,受到了女王般的待遇。毫无疑问,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各种媒体的不断炒作下,她的故事被发掘了出来,并加以夸大,成了下一个五十年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好事的导演将其拍成了电影《最美的尸首》并一拍再拍,富有创作意识的漫画家则创造出了据说是史上最牛的漫画《尸首女》,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个叫李恪的青作家。为了挖掘尸首背后的故事,据说,这位作家远赴深圳、龙城、内蒙古之后,走进常水沟,终于挖掘出了尸首的所有故事。之后,他根据常水沟的故事写成了长篇小说《此岸》,根据女尸首走出常水沟之后流浪的故事写成了另一部长篇小说《失恋者的轨迹》(港澳台称之为《在失恋的阴影下》)。他的小说当然得以大卖,但小说中的那个叫李世凤的女子,还是真实的她吗?
生者对死者最大的权利,即在于可以随意的修改其生前的形象,包括扭曲、包括夸张、包括同情、包括诋毁、包括层层的神化、传奇。传奇让她的故事更加凄美、动人、富有借鉴性和煽动力。多年后,一个叫周飞的文学评论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了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在他的统计数据里,受《此岸》《失恋者的轨迹》影响而自杀的人群竟然远远高于其他文学作品。这是那两本书的作者李恪和故事中主人公的原型李世凤所远远未曾预料到的。
在李恪的《此岸》里,李想和李世凤相识于一列由太原开往云冈的火车。滥情王子、纨绔子弟却做了教师的李想深深的迷恋上了坐在自己旁边的女学生李世凤。她中途下车的时候,他也下了车。他们走进了同一所校园,成了师生。在时间的流逝中,李想对李世凤由迷恋转化为了温暖的爱情。在他们相爱的时候,一个叫沈贵的已婚村长叶爱上了女学生李世凤。村长要求女学生做自己的情人,女学生扇了村长一个耳光,愤怒的拒绝了。于是,报复心起的村长跟踪数日之后,发现了师生之间的“不伦恋情”。他以此作要挟,要求女学生和他要好,女学生依然拒绝,于是他利用职务之便和村里约定俗成的规则将老师钉在了火刑柱上,烧死了老师。老师死后,女学生在绝望之中跳崖而死。两年之后,主张烧死女学生的沈贵及其同党不断离奇死亡。警方介入调查的时候,才发现一个更大的谜题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