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为名教乎?”
出自“名实第十”
译文:有人问道:“人死了之后,形体与精神都不存在了,留下的名声,也就像蝉蛇所蜕的皮、鸟兽所留的踪迹一样,名声同死人有什么关系呢?圣人却用它来教化百姓。”
■正直、简朴的范纯仁
中国古代有德行的人都很注重对子孙品德的教育,他们都认为做人才是重要的。做人就要讲究诚信,就要言行一致,就要名实相符,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爱戴。
这是因为:遗臭万年的是恶名,炫耀一时的是虚名,而造福千代、流芳万载的是美名。布衣宰相范纯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范纯仁是范仲淹的儿子,在父亲的严格管教下,范家始终保持着简朴的门风。不仅如此,范纯仁受父亲的影响,也变得乐于帮助贫穷之人。范仲淹在睢阳任官时一次让儿子范纯仁到苏州去运一船麦子。这时候,范纯仁还年轻。麦船返回时,停在丹阳,见到了熟人石曼卿。得知石曼卿因逢亲之丧而无力运柩回家后,范纯仁便自作主张将一船麦子全部送给了石曼卿,让他做回乡的费用。范纯仁只身回家后,因为送掉了麦子,不好向父亲交账,在父亲身边站立良久,始终未敢提起此事。范仲淹问儿子到苏州是否遇到老朋友。范纯仁说:“石曼卿因碰到亲人丧事,耽搁在丹阳,没有钱运柩回乡。这时又没有人能像前代郭震那样勇于救人于危难,所以真是求告无门。”范仲淹立刻对儿子说道:“为什么不把麦船送给他呢?”范纯仁听父亲说出这话,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说道:“我已经送给他了。”由此可知范仲淹的家风已经传给了他的儿子。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范纯仁继承父风,始终保持着简朴的门风。他和司马光同在洛阳做官时,两人均十分好客,但家中却都很贫困,于是互相约定,倡设“真率会”,宴客仅有粗米饭,酒过数巡即罢。尽管如此,洛阳士人却多将此会当做盛事。范纯仁从布衣一直到宰相,其廉洁俭朴始终如一。做官得来的俸禄大多用来扩大父亲范仲淹当时创设的救济贫苦人的义庄。他去世的时候,其幼子和五个孙子都还没有出来做官。范纯仁常常对子孙们说:“我平生所学到的‘忠’‘恕’两字,一辈子都受用不尽。就是在朝做官、接待同僚、和睦亲朋族人,也没有一刻离得开这两个字。”观其行为,也确实如此。他在朝中有时受到排挤打击,不仅自己不说政敌的坏话,也不准儿子们说对方的坏话。
范纯仁常常教育子弟说:“即使是很愚笨的人,要求别人的时候往往是很明白的:即使是很聪明的人,容忍自己的时候往往是很糊涂的。如果能用苛求别人的心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不怕做不到圣贤!”他还常常告诫子孙:“六经所记载的都是圣人之事,你们知道了一个字,就要去实行一个字。即使在艰难困苦、颠沛流离之时,也能处处按六经所说的去做,那就真的可以称作有为圣者了!”范纯仁处处以简朴和忠恕教育子弟,同时也是这样劝导自己的亲戚。有个亲戚来请教范纯仁如何处世,范纯仁告诫这个亲友说:“只有简朴才能助成廉洁之心,只有宽恕可以成就好的德性。”亲戚深以为然。将这两句话当做自己的座右铭。
有一则逸事可以反映出范纯仁简朴的家风。范纯仁在朝廷做官时,有一次,留自己的同僚、秘书监晁端在家中吃饭。晁端吃过饭回去后,郑重其事地对旁人说:“可惜啊,范丞相家的家风变掉了!”听到的人都不太相信这话,问他是怎么回事,晁端说:“平时在他们家吃饭,菜总是咸菜、盐豆腐之类。这次他家留我吃饭,咸菜、盐豆腐上居然放了两小簇肉,这不是他们家的家风变了吗?”从晁端所说的范家的食谱,可见范纯仁家中平时生活简朴到了何种程度。
在范纯仁的教育下,其子范正平、范正思也能像祖、父辈一样,立身守正,为官正直。范正平学行很高,就是平常说话,也要援引《孝经》《论语》等书。范纯仁死后,按过去惯例,子弟中可以有一人受庇荫做官,范正平将官让给自己的小弟弟做。后来,范正平为开封尉,时任户部尚书的蔡京强占民田民宅,被人告到官衙中。范正平不避权贵,公正处理,结果蔡京被罚金子十斤。从此,蔡京对范正平恨之入骨,入朝当宰相后,便加以诬陷迫害。从这些事中,可见范仲淹祖孙几代人的风骨。
胡雪岩言而有信
人生天地间,何以为人?人者,“仁”也;商人者,“商仁”也。为商者,懂得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大商人。仁人爱人,爱人者得人,得人者方能得天下也。生意上的信用,是生意人应该坚守的各种原则之中的重中之重。一个对别人不讲信用的人,就不要指望别人能对自己讲信用。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无论何时都会把信用看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钱。
胡雪岩曾反复交代别人,做得了的事情就可以答应下来,做不了的事情千万不可应承。同样道理,不管怎样,只要应承下来的事情就要讲信用,一定要做到,而且要做得合适得体。在胡雪岩的生意已经开始出现危机的时候,胡雪岩仍然答应了左宗棠为他办两件事:一件是为他筹饷,另一件是为他购买枪支。
左宗棠被召回朝廷补入军机处,以大学士之职掌管兵部,受朝廷的一位亲王之托整顿旗营,特地保荐新疆总兵王得榜教练火器、健锐两营。此时,左宗棠又受朝廷委派筹办南洋防务,为加强实力,已派王得榜出京到湖南招募兵勇。预计要招募六千兵马,需要有四千支火枪,同时招募来的新兵粮饷虽说有户部划拨,但首先就要有一笔启动经费,这是少不了的。略略一算,就需要二十五万。
当年左宗棠西征时,在上海设立了一个粮草转运局,全权交付胡雪岩掌管,专门料理西征所需粮草、医药、军火等事务,这个转运局在左宗棠西征回到朝廷之后并没有撤销。
这时,左宗棠自然又想到了胡雪岩,特地将胡雪岩从上海召到南京,向他交代为自己筹饷和购买军火的事宜,胡雪岩满口应承。
胡雪岩虽然应答下来,但实际做起来有些棘手。棘手之处首先在于左宗棠此前粤闽协赈已经要求胡雪岩划给二十万现银。如今又加了二十五万。同时,转运局存有的枪支只有两千五百支,所缺之数要现买,按当时价格,每支火枪纹银十八两,加上水脚即付给中间人的回扣,一千五百支枪需用支银三万两。几笔加起来,已近五十万两之多。若在平时,这五十万两银子对胡雪岩也许并不是特别为难,但现在的情况大不一样了。
其一,由于中法纠纷,上海市面已经非常萧条,加上胡雪岩控制生丝市场,已投入两千万银两用于囤积生丝,致使阜康钱庄也是银根紧张,难以调得动什么“头寸”。
其二,为了排挤左宗棠,不让他在东南插足,李鸿章已经定计在上海搞掉胡雪岩,授意上海道卡下各省解往上海的协饷。这一部分协饷,原是用来归还胡雪岩出面为左宗棠办理的最后一笔洋行贷款,这笔洋款第一期的还款期限已到。按照约定,协饷不到,即必须由胡雪岩代垫。
境况如此糟糕,本来胡雪岩可以向左宗棠坦陈自己的难处,求得他的谅解,即使推托不了这两件事,至少自己也可以请求暂缓一下,那他也有一个喘息的机会。但他没有这么做,知道左宗棠虽然进了军机处,但事实上已老迈年高,且衰病侵身,在朝廷理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自己为他办这两件事或许是最后一次了。自结识左宗棠之后,为报知遇之恩,胡雪岩在左宗棠面前说话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因而也深得左宗棠的信任和赏识,他不能也不愿意让人觉得左宗棠已经没有什么可以仰仗了,自己就可以不为他办事了。更重要的是,为人最重要的是收得结果,一生讲究信用为自己创下牌子,为最后一两件事就把牌子砸了,实在不划算。胡雪岩曾在此事上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人最要紧的是收得结果,一直说话算数,到临了失一回信用,且不说左相说不定会起疑心,就是自己,也实在不甘心。多年做出来的牌子,为一件小事就砸掉了。”
■原文: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构,非所以得名也。
出自“名实第十”
译文:名声和实际的关系,就好比形体与影像的关系。一个人的德行才干全面深厚,那么名声自然就是美好;一个人的容貌秀丽,那么照镜子看到的影像也必然美丽。当今一些人不注重修养身心,只是一味企求美好的名声在世间传扬,就好像相貌很丑陋却要求漂亮的影像从镜子中反射出来一样。德行高尚的人们已经淡泊得忘了名声是何物,德行一般的人努力地创造着好名声,德行底下的人就只是在费尽心机的窃取名声了。忘掉名声的人,能够体察事物的规律。让言行符合道德的规范,因此享受鬼神的降福、恩护,因此他们是不需要去争名夺利的;想要树立名声的人,他们修养身心,谨慎行事,害怕自己的荣誉不能够得到彰显,因而他们不会对名声谦让的;窃取名声的人,貌似忠厚老实但其实心怀大奸大邪,窃取浮华无实的虚名,因此他们是不可能得到好名声的。
■重名不重实
有一位士家子弟,读的书不过二三百卷,加之天生是愚钝蠢笨,但因为家境殷实富有,所以极其骄傲自负。他经常拿美酒、牛肉以及珍贵的玩赏之物来结交一些名士,从中得到好处的人们,自然会到处宣传他的美名。因为传播范围之广,朝廷也认为他是一位贤德之人,才华过人,曾经派他作为出国的使臣访问北齐。北齐的东莱王韩晋明,颇为爱好文学,疑心这位士族子弟写的作品绝大多数都不是他本人亲自构思的,就设宴与他交谈,决定试试他的真才实学。宴会当天,气氛欢乐和谐,文人才子们齐聚一堂,大家挥毫舞墨,赋诗吟唱。这位士族子弟也是拿起笔来一挥而就,但诗歌中并没有以往的那种风格韵味。众宾客都各自在专心地低声吟咏,根本就没有发觉他今日所作的诗与以往有着很大的区别。韩晋明退席后感叹道:“果真和我推测的一样!”韩又曾经问他说:“玉珽杼上终葵首,那应该是什么样子?”他却回答说:“玉珽的头部弯曲圆转,那样子就好像葵叶一样。”韩晋明是一个颇有学问的人,对这个回答真是忍俊不禁。
修改子弟的文章,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是一大坏事。一则如果经常这么去做的话,终于一天会透露出自己的真情来;二则正在学习的子弟有了依赖,便不会更加勤奋努力的读书了。邺下有个少年,担任裘国县令,能勤勉,公事经手,常加抚恤,以此来谋得自己的声誉。每次派遣兵差,临幸之前都要握手相送,并且还会拿出梨枣糕饼,每人一份,说:“上边有命令要麻烦你们,实际在感情上我真是于心不忍,路上饥渴,送这些以表思念。”民众对其大声称赞,不是口说所能说得完的。到泗州别驾官时,这些费用一日日与日俱增,便不可能经常办到。可见一有虚假,就难以相继,原先的功绩也随之而毁失。
表里不一的橘子
明朝时,杭州是当时中国相对来说比较繁荣的一座城市,那里的商业发达,有很多的商店、店铺,聚集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商人,街头上挑担叫卖的小贩也很多,在杭州全国各地的物资货物在这里都有买卖。
在杭州城里有一个卖水果的商人,生意红红火火,过着殷实的生活。这所有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他那卖橘子的买卖。这位商人成功的经营之道是特别善于保存橘子,他保存的橘子,即使过一年依然不会有腐烂的情况出现,而且从外表看起来一个个金黄油亮的,色泽依然鲜艳动人。他就靠了这种方法,先是买进大量的橘子,将其储存起来,等到别人的橘子都不新鲜时,他才将自己的橘子拿到市场上来卖。当然这时的价格要比平时卖橘子的价格高出好几倍,可是买主们看到他的橘子外观漂亮,常常都争先购买,于是他赚了很多的钱。
不过有一次却出现了一个意外的状况,有位顾客也是看中了他卖的橘子色泽鲜艳才买了他的橘子,虽然价格颇高,但是这位顾客认为只要买到鲜甜可口的橘子这个价钱也是值得的。当他回到家中高高兴兴地打开橘子时,不是扑鼻而来的清香,而是一股怪味冲鼻而来,仔细一看,想不到这么好的橘子竟然完全发霉了,竟然里面全部都干了,就好像一团烂棉絮塞里面一样。
这位顾客顿时火冒三丈,心想自己大价钱买来的橘子竟然一文不值,于是拿着烂橘子找到个商人理论。顾客问他:“这就是你卖的橘子吗,你卖给别人橘子是拿来供神、敬客的吗?还是用它的漂亮的外表来蒙骗傻瓜和瞎子?大家都来看看,看看这个恶毒的商人贩卖的都是烂橘子。用这种方法来欺骗顾客,实在是太过分了。”
这时,周围很多的群众都被争吵声吸引了过来,听明白事情的经过原委后人们纷纷谴责商人的行径。顾客原本以为在群众的舆论压力之下,商人会有悔改之意,还可能退给他钱,但他想错了。
再看这位商人,从那位顾客一来就没有半点的惊慌,面对众人的责难,竟没有半点的心慌胆怯。他对自己卖劣质品骗钱的事非但没有愧疚之意而且脸上还堆满了笑容,理直气壮地对顾客说:“我做这个买卖不是一两年的事,我就靠这个生意来养家糊口。这么多年了,买我橘子的人多的是,别人都没有说过什么,为何独独只有你一个人有意见呢?再说了,现今这个世界上欺诈骗人的人多的是,又何止我一个人!难道你就没想过这个道理吗?你看看那些拿刀佩剑的武将们,穿着将军服,看起来比古时候的大军事家孙子、吴起都还要威武神气些,可是他们之中有谁又真正懂得兵法懂得带兵打仗?你再看看那些身穿宽大的朝服,迈着方步、气度不凡的文官大臣们,又有谁有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呢?实际上,他们只不过是空有一个外壳,但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干,强盗横行,他们没有办法剿除;老百姓生活困苦,他们不知道去救助;对那些贪官污吏,他们也不去整治;他们坐食俸禄,生活腐化,但却没有半点的羞耻之心。这些人一个个身居要职,享受着高官厚禄,住着豪华的住宅,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乘坐着大车名马,哪一个不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又有谁不是像我卖的橘子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如金似玉,而实质上不过是些烂棉絮呢?上面说的这些你统统都视而不见,却只看见我卖的橘子!”
这位卖橘者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极其深刻的揭露,对那些贪官污吏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