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价值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论争,而在本质上,二者应该并且可以统一在一起。产学研合作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铺平了道路,是实现教育价值统一的具体载体。首先,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但是,在校园里表现优异的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时却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人们逐渐认识到,局限于课堂的讲授和说教不可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能力素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言语永远是空洞的。于是,教育者把产业实践引入课堂,和产业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实现个人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国际教育会议中也指出,“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及学生参加劳动,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提供与外界包括与劳动界的接触,促进学生品格的全面发展”。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宣扬“君子耻于言利”,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个人奉献与社会获取人为地分割开来,特别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安贫乐道”,造成了教育人才的大量流失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滑坡,以至出现“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故事,而它所反映的不仅是社会体制的失误,也有教育者本身的责任,对此人们则缺少深刻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产学研合作则为这一统一铺平了道路。通过产学研合作,使教师走出书斋,在广阔的社会天地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使外部社会环境了解教育的内部规律,增进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对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使教育的战略地位真正得以从教育自身上确立起来,而不是仅仅依赖政府等外在力量。其次,教育的独特性决定了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在于教育本身,而在于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校庆演讲中指出:“为了寻找使我们忧虑的根源,我们最好从观察学校的外部环境人手。”另一方面,随着民主观念的深入人心,社会外部对教育的知识垄断地位不断加以指责,特别是产业界,极力要求打破教育的封闭状态,在教育中体现其对劳动力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培养适用的产业工作者。这些巨大的内外部压力与需求促使教育逐步向产业和产业劳动者开放,日益加强与产业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在合作交流中与社会进行充分的沟通,在相互沟通中确立教育自身的存在,了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相互支持,促进教育的层次、科类结构与社会的经济产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等的一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形成教育和社会其他系统的协调发展。
四、产学研合作与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在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中,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及维护其产品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是“从原材料的选取到最终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价值创造的过程”。所表述的思想是:企业的每项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这些相互关联的活动便构成了创造企业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它可以形成企业最优化及协调的竞争优势,如果企业所创造的价值超过其成本,便有赢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便会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活动,这些活动形成了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例如一般的制造企业的内部价值链由产品开发设计、试制、试验、批量生产、检验和销售等环节构成。链条原理指出,一条链条的强度与它最薄弱环节的强度相等,换句话说,链条的强度是由它最薄弱的环节决定的。所以,为了提高整条链条的强度,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薄弱环节是关键。在我国目前条件下,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不足是大多数企业内部价值链中的薄弱环节,为了加强这一薄弱环节,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寻求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的根本任务在于创造价值,并要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食业价值的最大化。价值是指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可用公式表示为:价值(v)=功能(f)/费用(c)。为了实现价值的最大化,企业应分析价值链中每个环节的功能与费用,寻求提高价值的方法。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而言,通过产学研结合,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在减少内部价值链中产品开发设计和试验试制等环节的费用的同时,也有可能获得更优的功能,从而提高企业价值链的价值,达到增强竞争能力的目的。企业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的方式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业务外包是虚拟企业采取的一种主要经营方式,也是价值链整合的基本方式。业务外包是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如果企业在价值链的某一环节上不具有优势,而且这个环节又不是企业的核心业务,业务外包又不至于把企业和客户分开,那么企业应当把这个环节外包给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
产学研合作的价值向度可以从现象形态、本体形态和政策过程三个维度加以认识和研究。在现象形态上,产学研合作的价值特征表现为一系列的价值选择;在本体形态上,产学研合作的价值特征表现为价值选择的合理性;在运作过程的意义上,产学研合作的价值特征表现为价值选择的有效性。价值选择、合理性、有效性是描述产学研基本价值特征的三个基本向度。
在现象形态的层面上,产学研合作表现为由产学研三方为激发与应用科技创新而形成的组织总和。产学研合作的价值选择是组织组建者——产学研三方在自身价值判断基础上所作出的一种集体选择。它蕴涵着组建者对于未来的期望或价值追求,体现了组织系统的某种价值偏好,表达着组织追求的目的与价值。产学研合作的价值选择既包括观念中的选择,又包括实践活动中的选择。观念中的选择是组织价值目标的确定,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是组织运作过程中的创价活动,即价值目标的实现和获得。所以,产学研合作的价值选择是一个过程,包括目标的选择、手段的选择和结果的选择。影响产学研合作价值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组织价值观。产学研组织价值观是组建三方及其所处的社会对产学研活动中价值关系的根本性的总的认识,它是产学研创新价值取向的主要内容。产学研组建者有什么样的组织价值观,就会作出什么方向或性质的价值选择。产学研合作价值选择的内容和方向是由特定的组织价值观决定的,同时又表征着组织的基本价值特征。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组织具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内容,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特征。
以上分析表明,实质价值、形式价值和功能价值是构成产学研合作价值内容的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实质价值是组织行为内容的价值表现,形式价值则是组织行为过程的价值表现,功能价值是组织行为结果的价值表现。
具体来讲,产学研合作的实质价值又可称为组织的目标价值,或称为组织行为的价值理性,主要是指组织所选择的、所追求的并在组织行为活动中时时处处体现出来的价值内容;实质价值是产学研组建者通过组织行为活动所追求、所实现的一种主体的目的状态,它表征着组织行为过程结束以后所可能产生的结果;实质价值既是组织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组织行为活动的归宿。产学研合作的目标价值,就是要突破产学研结合困境,充分发挥各创新主体的效能,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市场创新体系。从多年的曲折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要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需要在更深的制度层次上,用更灵活的组织形式实现重大突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产学研三方,它的核心是企业主导下的创新要素配置的组织再造,这是一种制度创新的深层次产学研结合。产学研合作的这一组织形式,其根本意图在于为使产学研合作三方彻底转换结合机制,突破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困境,成为真正的创新源泉提供一条制度出路。这正是产学研合作存在的目标价值。
从产学研合作的手段价值看,主要是指组织行为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确定的程序或原则,是规范组织价值主体在控制创新资源和获得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的活动顺序、范围和方式等的一系列不随意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程序性价值要求;形式价值是确认和实现组织价值内容的价值形式所具有的中介性和工具性意义。由此看来,产学研合作的手段价值,就是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全新的决策管理机制、保障与激励机制、运作与发展机制和调节与约束机制。产学研合作主要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科技成果、资金投入、利益分配、商业规范和市场效益。产学研合作正是从这五个方面人手,形成了不可替代的手段价值,具体包括:建立和完善合作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机制,寻求合理的成果转化机制,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激励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资金投入决定产学研合作能否成立,利益分配决定产学研合作的运行发展,商业规范确定合作规则,市场效益建立合作目标,科技成果决定合作能否成功。
从产学研合作的功能价值分析,就是要注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效能,兼顾组织运作的秩序。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其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产学研合作创新提供一条制度出路。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产学研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的合理设计。这些具体组织形式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产学研合作注重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效能,兼顾组织运作秩序的功能价值。不仅如此,产学研合作组织的持续运营,还有利于实现合作竞争价值。产学研合作是催化剂,能更快更好地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的创新能量,通过合作实现整体和个体竞争力的同时提升。进而通过产学研合作的市场主导行为,有利于实现规范分配价值,在满足企业的科技需要的同时,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提供的不仅仅是经费支持和实践场所,更重要的是为它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分享机制。长期以来,产学研几乎都以大学或者科研院所为核心,而这些部门、单位的分配不是纯粹的市场主导,带有很强的非市场色彩,结果造成产学研各方以多个主体身份参与创新的收益分配。这种组织制度的分割使创新利益分配秩序陷入一种极其紊乱的状态。这不仅使产学研各方对自己拥有多少权益搞不清楚,弱化了创新的调控和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无序分配给创新活动的正常运行设置了许多无法逾越的障碍,损害了持续创新的后劲。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则对此起到了一种釜底抽薪的作用,为实现规范分配价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