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开始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特别是随着网络等现代技术的出现、远程教育的产生,人类的距离正越来越短,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已经加入WTO,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已不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口号,而是正成为一项具体的实践。在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在遵循国家主权原则、全面合作和依法自主原则的同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国际理解教育。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自信心,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基本民族人格要求,同时它与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并不矛盾。只有民族自尊心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增强了,我们才敢于并善于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化进程。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要求我们在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进程中,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合作主体的民族性,在此基础上,加强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和平、多元化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全球意义的问题教育。
充分调动高等学校的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积极性,扩大其外事权限。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进程,高等学校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着其他合作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调动高等学校在此方面的积极性,在落实其依法自主权的同时,扩大其外事权限,增强我国高校在进行产学研结合国际化中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勇于试验,鼓励创新,进行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法律与环境建设。在法律与环境建设方面,我们应向美国学习。美国在“二战”后,先后制定了《美国新闻与教育交流法》和《国际教育法》,并在国内营造良好的国际化环境,使得美国一直是世界最大的接纳外国留学生的国家。美国的高等教育也因此成为一大外向型国际化产业。在WTO背景下,制定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推进产学研国际化进程,同样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加强新技术条件下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运行机制研究。产学研结合国际化是一项涉及面很大的工程,它与国内产学研结合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新技术条件下,产学研结合国际化呈现出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律。我们要加强对产学研结合国际化过程中的形式、特点、组织制度、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掌握其规律,为我所用,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国际化提供较完备的理论依据。
切实推进我国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以法制化、利益化的配套措施,来保证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正在进行的我国教育运行机制改革,正逐步向深层次、内部机理的完善、科学高效、规范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政事分开的呼声,法制化、利益化的要求显得尤其突出。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将学校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与国际化趋势相统一,将国际化思想融人高等学校的使命和宗旨中,努力构筑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把国际合作作为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中心内容。产学研结合国际化的核心内容应是国际合作。国际合作已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本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国际合作本身也是产学研合作国际化核心内容,我们必须全面认真地对待。在注重产学研结合民族性、主权性特点的同时,全面地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合作,为产学研结合提供更为广阔的世界舞台。
(三)可持续化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全新发展观念,已成为当今中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没有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谈。二是限制与协调,人类的发展应以地球上物产资源的承受力和生态环境的平衡性为限度,建立起新的道德价值标准,把自然界视为人类的源泉,谋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以保持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保证人类繁衍、生存与发展的延续性,谋求人类发展的真正可行、持久和永续。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遵循公平性与协调性原则、持续性与理智性原则和共同性与整体性原则,以人为主,推动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体现表现为:控制人口,摆脱贫困,协同关系,优化环境,发展经济。而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在大学发展要面向现代化、功在当代,面向未来、利及后人的发展方针上;体现在高等教育应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公平地接受教育,得到全面的、持续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教育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上;体现在高等教育与整个社会乃至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相衔接、相协调并不断优化结构、共同发展上。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寻求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的重点运用,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产学研结合可持续发展趋势的表现是:产学研结合中,高等学校与科研、产业部门树立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观,遵循教育规律、科研规律和生产规律,努力防止急功近利;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结合的运行机制;协调产学研结合与其内外部的各种关系;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优化产学研结合的环境。
(四)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是近几年来产学研发展的一大趋势。建立以大学为中心的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联合体已成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产学研一体化是在近代科学与生产一体化趋势下,发达国家首先出现的一种先进的发展模式。我国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尚处在初步实践阶段,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第一,从产学研一体化的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其一,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模式,又称校内产学研一体化;其二,产学研一体化的外部结合模式,又称校外产学研一体化,简称产学研一体化。我们文中所说的一体化,一般是指校外产学研一体化,即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以高等学校为中心,为实现产学研的目的,依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而建立集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生产实践于一体的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或趋势。我国产学研一体化,就其表现而言,主要体现在产学研结合的层次由低向高发展,合作范围由小到大,且不断综合化。
+第二,产学研结合由高等学校的专业与科研、生产部门的“点”结合,院(系)与科研、生产部门的“线”结合为主,逐渐转化为高等学校与科研、生产部门的全面交流与合作的“面”、“体”结合为主。以高等学校为中心的产学研结合,必须着力于产学研结合的结合点的选择,着力于产学研结合的联系线的确定,着力于产学研结合工作面的划分,着力于产学研结合组织体的构筑。
在具体选定中,不同的高等学校、不同的产业和科研部门在不同的区域、行业中合作一定要体现寻找最佳、保证持续、创造特色与形成效益的基本要求,努力寻找有力和有利的结合点、快捷方便的联系线、紧密高效的工作面、规范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组织体。
第三,产学研结合的载体——联合体由松散联合体,相对集中、较稳定的合作基地向法人实体发展,即由信用型结合、契约型结合向法人型结合发展。
第四,以产权为纽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运作制度。
(五)规范化
规范化是我国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又一趋势。产学研结合的规范化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制定一系列规范和鼓励产学研结合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对产学研的主体资格予以规范与确定;产学研结合各主体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合同法》、《企业法》、《科技转化法》等法律规范来规范各自的行为,规范联合体,特别是法人型联合体的行为;产学研结合各主体依据《合同法》、《公司法》等规定签订合作合同,制定联合体的章程,明确产学研各主体在合作时的权利与义务,以及联合体的议事规程,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理顺产权关系,确立法人财产权,使法人联合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法人实体,各合作主体以股东的身份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人型结合运行机制是以合作各方主体的利益为基础、以产权为纽带而形成一个合作实体——法人的运作方式。这种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了各合作方的优势,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成熟、科学而规范的经营管理体系,合作各方责权利分明,其权益分享与责任承担均依法用透明度高的形式运作,充分调动合作各方的积极性,实现了各方主体共同的利益追求。这种形式既是科学管理、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和调动各方积极性的需要,更是社会法治化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完善法人联合体的经营管理体制,真正做到产权明晰、事企分开、职责分明、管理科学。产学研结合管理体制具有自主性、平等互利性、对等互惠性、共同参与性、优势互补与效益性和遵循规律性等多个特点。我国业已存在的高校董事会制、工程研究中心制、科技园区制是产学研结合管理体制的类型。而公司治理制则是产学研结合一体化的现代管理模式,它是产学研结合一体化各主体投身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竞争的有效财产组织管理形式。公司治理制建立在契约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机制充分调动各种利益主体的积极性,并对其形成有效的约束,互相制衡,保证各种利益主体自身的应有利益与权利。
规范的公司治理制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下,运用其独立的法人治理结构、委托代理结构、股东治理结构和经营者治理结构,实现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政策要求。在资本运营上,产权的明晰,使投资者尽股东职责,享股东的权利,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各司其职;在治理手段上,政企的分开、政事的分开,使企业依法经营;在企业运作上,法律与公司章程成为合作主体及管理者遵循的准则;在管理手段上,科学、合理与高效是其基本目标。这一些都使公司治理制成为产学研结合一体化的优化、规范、高效的管理模式。
(六)市场化、规模化与现代化
我国产学研结合的发展还存在诸如市场化、规模化和现代化等发展趋势。
市场化,是指产学研结合的调节与运作方式等方面以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导向的发展过程或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市场化步伐将不可避免,市场像一只无形的手来影响产学研结合的运行。国家宏观调控、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只起补充和保障作用。
规模化,是指产学研结合从内容、范围到联合体都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或趋势。这种规模化的趋势是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化的必然结果。
现代化,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产学研结合发展的又一趋势。它包括产学研结合观念的现代化、管理的现代化和产学研结合的社会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从广义的现代化而言,前面阐述的综合化、一体化、规范化、国际化、可持续化等均属于现代化的内容。四、结束语
建立高校和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是企业自主创新、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高校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的客观需要。在2006年召开的“中国高校——大型企业合作论坛”上,教育部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高校与企业的领导、专家畅谈高校与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联合研究开发、技术转移等方面的合作成果,交流推广成功的合作模式和经验,探讨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在合作中出现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新战略、新要求,以推进中国高校和大型企业合作向纵深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指出,高校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高等学校可以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更大贡献。
我们将继续做好科技创新基地布局调整工作,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自主创新中的基础骨干作用,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挥大学多学科综合和人才优势,积极支持大学的自由探索性研究、国家需求的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性研究。形成稳定的支持制度,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
我们要大力提升高校的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能力建设,提高大学科技园的产业孵化能力,有效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推进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力度。
实践证明,高校与企业开展多种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对双方都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它不仅是双方优势资源的互补,而且在一些重要的技术领域上有了稳定的研究队伍,有了更多创新知识的来源,提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一批重点高校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合研究所,经过20年发展成绩显著;华东理工大学与兖矿集团开展联合技术研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打破了国外对大型煤气化技术的垄断;东北大学和上海宝钢采取了“年会制”的合作模式,将合作制度化、长期化,确保了双方的利益;清华大学和同方威视创新了技术成果转移模式,不但为企业创造了利润,也给学校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经费。
我们坚信,随着高校和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合作的深入,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发展还会创新出更多更好的模式,取得更大的成绩。令人欣慰的是,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和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我国的产学研合作发展必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