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我们的产学研合作政策是立足河西学院凯源中心的实际,考虑到其普遍适用性可能较弱,因此,我们在本节提到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政策较多地借鉴了现有的研究成果。经过系统研究,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何卓提出了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如下重大思路与对策建议。
1.深化改革,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引导和推动机制
在知识创新、科技进步、推动人力资源开发以及在增强地区和国家科技竞争力方面,大学、独立研究机构具有不可置疑的基础性重要作用;在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形成国家竞争优势方面,企业占据无可替代的主体地位;而在促进产学研结合、直接贡献国家发展方面,政府则能够也应该发挥重要的协调、引导、促进和保障作用。著名学者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以及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及其成效,也都对政府发挥相应职能的必要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在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方面发挥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无疑对我国政府及其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考验。
(1)审时度势,确立我国产学研结合的战略框架
推进产学研结合,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结合的经验和教训,立足于我国科技资源的配置格局、研发能力现状,从提升科技竞争力、增强国家竞争优势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出发,在深刻反思我国产业发展与科技研究“两张皮”问题及其根源的基础上,确立和构建政府参与下的科技创新与转化、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及模式。
为了促进产学研实现实质性结合,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有效发挥其宏观调控、统筹协调和管理监督的诸项职能,致力于推动体制改革,形成有效机制,从大战略上架构和推动国家产学研结合的新体系:
——反思以往的浅层次、“拉郎配”、形式上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通过改革创新,探索我国政府指导、以高校为发动机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模式。
——开阔视野,设计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开放、发展大战略:只要有利于加快国家科技竞争力提升,只要有益于发挥资源整体效益,只要能够充分释放教学研发人员及其机构的巨大科技潜力,各种改革、创新举措都应该积极探索、实践和总结。
——推进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研究机构、大学要从依附政府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形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独立运作、快速反应、高效有序的组织及运作体制。
——建设和完善产学研结合中的市场机制,尊重市场规律,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激活竞争机制、效率机制、评价机制和淘汰机制,在促进产学研结合中发挥应有的保障、促进和服务作用。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重大项目绩效导向机制,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促使我国有限的科技资源和经费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确立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治理新思路,依法转变和行使政府的职能,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治理框架,通过法规约束和政策、资金导向,使产学研各方面互相协调、互相支撑,在联盟体或互联互动合作中作用互补,实现两两双赢。
——推动实现产学研过程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双向对接,把培养人的创新能力贯穿于产学研结合始终,在推进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同时,促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2)综合改革,突破公共研发资源管理体制障碍
在大教育、大科技、大人才观的统领下,我国已在科教联合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下一步在整合全国科教资源、支持和鼓励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形成合力方面如何进一步改革探索,既是衡量我国科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准,也是检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实际行动的重要标志。构建与国家创新体系相适应的产业政策与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对产学研结合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了克服产学研资源配置分散、缺乏整体效率的种种弊端,我国必须加速启动产学研“投资、体制、机制”三位一体的改革,突破产学研部门管理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实质性推进公共研发资源的统筹与管理。以投人体制改革为导向,以体制改革促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中建立新机制,从而扭转科教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及各种短期行为,告别“小而全”、“内循环”的“小生产模式”。
与强化大科技、大教育理念相适应,积极构建以公共财政为核心的“大财政”制度框架。在全国产学研统筹协调机构的领导框架下,改变公共财政拨款部门化的现行弊端,改革部门分别拨发科研经费的传统制度与做法,按科教兴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求,以联席会议制度及相关的操作方式,安排全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财政资助及相应的招、投标活动,并通过财政支援的特殊政策,在竞标中优先向产学研结合的团队予以大幅度倾斜,明确鼓励产学机构之间、产研机构之间、学研机构之间的多种形式融合与合作。
(3)引逼结合,着力搭建有效的政策及服务平台
为了提高产学研结合的效率和形成长效机制,政府需要逐步转变自身职能,在《行政许可法》框架内,积极主动建设“管办分离、政企分离’,的现代服务和效率型政府。近期特别需要在相关产学研的政策与环境、指导与管理、信息公开与服务等的基础环节方面立法、建立规则,形成与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引”与“逼”结合的激励机制,建立知识、科技成果市场秩序与规则,尤其是要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保护、知识资本化和社会诚信制度建设。
发挥政府的行政、组织效能,统筹规划,面向全社会,以技术产权和产权交易所为载体,以科技中介机构服务集聚和风险基金引进与发展为支撑,搭建便捷、开放、高效的产学研结合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政府、高校、研究机构、行业、企业的多重联合,从体制、机制、政策等各个方面沟通政府、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在理顺政府、市场和产学研各方关系的前提下,形成全社会开放、各方面共享共用的公共实验室、通用技术中心、基础性工程中心、监测中心,并培育一批技术创新、中试、孵化基地和科技园区。
针对产学研结合项目,由政府组织对项目负责人、项目组主要成员以及相关的财会及监管人员进行公共培训,提供相关信息服务以及法律咨询服务等,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引导、推进产学研结合,为产学研实质性结合搭建公共支持和服务平台的重要方面。
(4)手段创新,形成项目牵引的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
建立和落实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管理制度,以项目机制激活产学研三方互联互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项目制度是被国际社会广泛运用、且被大量实践证明为质量、效率、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管理方法。积极探索项目机制的创新,促进我国产学研三方的联动,需要进行系统的制度设计与程序安排,以重大项目的财政资源配置鼓励产学研结合,体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和产业结构的双重目标的价值,促进资源配置与布局结构调整。
建立健全项目招投标、项目监管、项目责任以及项目负责人诚信发布等机制,不仅可以集中我国产学研多方的比较优势,实现有限财政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也在相当程度上盘活了资源存量,激活了产学研三方合作意向及其人力资源的活力。同时,项目机制还可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产学研结合,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公共财政资源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拓宽经费途径,政府需要设计和出台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通过项目制度的具体运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多种合作方式,与高校、研究机构共同组建以资产或技术为纽带的科技研发实体,面向政府、社会、企业和地方,以市场机制承担各种委托与服务,形成产学研结合扩展效应。
(5)探索实践,建立绩效奖励的资助新模式
为了从源头上鼓励和扶植产学研结合开展科技创新、培育技术和孵化企业,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专业化评价,采用项目制,针对一批产学研结合项目,探索过渡性的特别产学研结合扶持和配套资助办法。尤其是对于一批由高校、独立研究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合作进行的科技研发、成果孵化及企业孵化的产学研结合攻关课题,更需要由国家管理部门设置创业基金或以引导性资金的形式予以早期的经费支持。对于接受国家经费援助、在项目成熟后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的项目,可要求返还引导性资金或超额回报政府的早期援助,以便于政府集中更多的资金支持其他产学研结合项目。同时政府也可以吸纳社会及企业的捐助设置产学研创业基金,并通过资助和指导产学研结合,在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牵线搭桥,拉近高校、研究机构与行业、企业或地方之间的距离,为校企联动、科技攻关或合作培养人才提供政策扶植和资金导向。
在遴选和早期资助一批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同时,政府还应尽快启动和探索产学研结合项目的绩效奖励制度。对于接受不同形式经费援助开展的产学研结合项目的优秀团体,经专业化的机构或组织认定和评估后,可通过专项基金,进行绩效奖励。并通过分类评估、分类奖励制度建设,把这一形式的政府奖励,作为产学研项目拨款的一种形式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完善。
2.重组科教机构及创新资源,加快提升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实力
我国的国有或公有研究机构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集中资源、凝练方向和在部分研究领域快速实现局部突破的优势。但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传统的长期依附于政府资助、按照下达指令从事研究工作、与大学体系分立的庞大组织体系以及游离于市场、企业的研究模式,已显示出“制度疲劳”等方面的弊端。改革这种独立研究机构设置模式,正逐步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然而,研究机构毕竟不是企业,大部分研究机构也无力面向市场以民营方式独立运行。从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分布格局、运作模式和有效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看,实现研究机构与大学的有机融合或双方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质性结合,则明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科教机构整合
经历数十年的我国大学与独立科研机构分立的制度,利弊已引起广泛关注。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国际视野来谋划未来,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来设计新的改革发展道路,需要我们抓住战略发展机遇,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快速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为大局,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及早研究并加以规划。
从可行的步骤考虑,可设计分步推进战略,即首先启动我国地方科研院所与大学的资源整合。在涉及中央相关部门的科研院所和部属高校方面,积极鼓励多种形式和全方位的联合与合作,以实现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增强整体研发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国家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并以此作为实现科教兴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战略部署逐步付诸实施。
(2)重构国家创新体系:地方率先实质性启动
鉴于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隶属关系和财政体制上的差异,鉴于近十年来我国一批高校与科研院所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联合与合作的实际,整体上已具备选择部分省、市进行进一步深入试验的条件。首先推进地方科研院所与全国或地方高校合作、合并,并在整体布局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力争以此作为我国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的体制深化,并在“十一五”期间获得新的突破。作为第一步,可首先考虑我国省、市所属独立研究机构或其他形式的独立研究机构并入高校。通过科研院所布局调整与资源重组,由高校托管或成为高校所属研究机构等多种方式,充实和加强高校研发机构、实验室、工程中心及科研队伍的整体实力,在盘活资源、提升大学整体研究实力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我国整体的研发水平和科技团队承担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以及参与科技攻关、产业化项目的竞争力。
地方率先启动科教机构整合的布局结构调整,仅是从中央和地方关系上的简化考虑,但体制改革和资源重组的困难和矛盾并不因此而降低,如机构的行政级别、由隶属关系形成的各种利益与制度惯性、人事干部制度等等,对此我们也应有充分的估计,应有缜密的设计与针对性措施。
(3)合作与流动
在政府逐步完善对产学研结合的制度建设、政策设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研究机构和高校应从科技融合的发展大势和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角度,同步积极进行各种途径的合作探索,形成自身发展和产学研结合的微观环境。研究机构和高校应首先破除机构所属和人事制度的屏障,通过联合申报国家重大课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联合主持科技攻关或解决地方、企业、行业面临的重大科技难题等方式,积极融合资源、职能互补,在合作中建立互联互动的柔性结合机制。
作为拥有相当研发资源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应在整合公共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等资源方面,进一步加大联合、合作甚至合并的力度,并以此为纽带,使中科院的地方分院、省市所属研究所、大中型企业研究机构、其他独立研究机构与各地高校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积极破除原有的封闭式人才所有制模式,积极推动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探索和建立相关人员的合作制度,鼓励研究人员、教学人员在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合理流动。通过独立研究机构研究人员、高校教研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的互聘互兼,建立开放、柔性、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结合人才流动与工作制度。
3.高校主动突围,努力开创产学研结合两两“双赢”的新局面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方面,高校应该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地方,尤其是掌握着科技创新“王牌”资源、集聚大批优秀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国有或公办大学,更应该突破制约高校开放、自主办学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体制的樊篱,通过建立体现高效、实现共赢的产学研结合机制,凸显推动地区和国家发展的“发动机”作用。
(1)合理定位,积极探索体现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要出色地履行社会功能,高校就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扩展各自的办学职能,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发展环境的诸多变化,通过产学研结合,拓宽高校职能范围,在自觉地肩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高校的时代使命的同时,确立自身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和办学特色,实现自身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