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凯源中心发展的案例证明,该模式更适于欠发达区域的地方性院校。这是由于欠发达区域经济较为落后,企业资源禀赋差,吸纳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弱、实力小,加之科技成果的资产专用程度一般较高,使高校的科技成果在向高校以外企业转化时资源配置效率低,交易成本大,难以形成合作。而地方性高校在长期积累中拥有相对好的资源禀赋,其科研成果又具有地方特色,别人不易替代,加之欠发达区域是大企业一般不涉足的空白地带,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隙。在这种背景下,只要高校内部通过统一调控,理顺管理体制,达成交易与治理结构的匹配,教学、科研、产业之间即可直接合作,形成纵向一体化的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模式(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减少大量的交易成本,实现合作的规模效益。
2.产学研合作制度变迁的动力及路径模型
河西学院凯源中心在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中构建的“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中央和国家关于产学研合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省市政府和学校实施产学研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这种制度环境的影响下,地方政府和学校为了促进本区域教育、经济的发展,共同形成初级行动团体,以追求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制度收益。潜在的合作制度收益成为制度或组织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就学校建立科技产业组织的创新动力而言,主要源于科技产业组织对潜在外部利益的追求,这种外部利益来源于科技产业组织对高校已有办学模式的体制与机制的拓展和延伸,是一种学校传统制度安排结构中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这种外部利润的存在是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主体参与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
从合作制度变迁的过程看,作为一群人或一个团体,学校及其产学研合作组织是将外部利润内在化的市场主体,最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边界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成为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制度变迁的直接获益者。从制度变迁的类型看,高校主导型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从宏观上来说属于间接强制性制度变迁,从微观上来说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两个层面的两种制度变迁类型具体体现在该制度形成的路径当中。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有一个重要特征,即中央政府的制度供给和主流意识决定着产学研合作制度变迁的方向和形式。在这种供给主导型制度变迁方式中,国家虽未强制要求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构建一种产学研合作模式,但在中国地方政府竞争加剧的特定环境下,国家的倡导与地方政府追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无形中构成了一种间接强制力。地方政府可以凭借国家的这种强制力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以低得多的交易费用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当然,地方政府和产学研主体仍然从根本上共同扮演合作制度创新的“第一集团”,追逐潜在制度收益(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采用与杨瑞龙先生提出的“中间扩散型”理论假说相似的制度变迁方式,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使产学研合作各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降低交易费用,获得产学研合作制度收益,促进地方教育、经济、社会发展。这种制度变迁方式同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使产学研合作形成了这样一种制度创新的路径模型:在经济社会体制转型阶段,产学研合作的现实路径可能既不是从国家(权力中心)层面直接做起,也难以从基层的产学研微观主体直接做起,而是从中间层面的省市地方政府做起。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与产学研主体共同扮演制度创新中的“第一行动集团”角色,追逐潜在制度收益。国家(权力中心)更多地从起初产学研合作的倡导者转变为事后对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和产学研合作主体具体行为的认可者。
3.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制度变迁中的职能和作用
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地方政府在国家提供的法律和秩序条件下,可以凭借其强制力、意识形态等优势,减少或扼制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阻力,从而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以河西学院凯源中心从舆论引导一项目一资金一组织~产业化的过程看,地方政府与学校为促进教育、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在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中从制度视角发挥了如下作用:
(1)从非正式制度视角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地方政府在国家提倡产学研合作的大背景下,通过学习和会议宣传、座谈交流、新闻报道、中央和省市领导来校参观指导等途径,大力宣传地方性高校要努力走产学研合作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引导人们改变传统办学观念,营造宽松的产学研合作舆论环境。
(2)从正式制度视角进行政策扶持。一是科技政策支持,省市科技部门从项目上予以支持,使学校能以项目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施产学研合作;二是信贷政策支持,对合作项目由开发银行给予专项贷款;三是财政政策支持,对开发项目贷款给予三年财政贴息,并从财政上拨付了专项资金;四是税收政策支持,对高校科技产业减免地方性税收。
(3)设置有效组织。组织是产学研合作制度运行的承担者,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关键,而组织是否有效,要看组织是否具有实现组织最大化目标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学习能力,也就是创新能力。高校具有相对较强的创新能力,地方政府选择了河西学院设置产学研合作基地——甘肃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使河西学院产学研合作和发展科技产业具备了有效的组织保证。
由此,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制度创新中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形成“中问扩散型”的产学研合作制度变迁方式,它表明产学研合作创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产学研合作组织在制度变迁中的微观主体作用
河西学院凯源中心这一科技产业组织的发展,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是在制度环境的影响下,基本上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范畴,其主要动力来源于制度或组织创新能够带来的潜在收益,就组织的创新动力而言,主要源于科技产业组织对潜在外部利益的追求,这种外部利益来源于科技产业组织对高校原有办学模式的体制与机制的拓展和延伸。如上文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中所述,与教育和经济相分离的组织形式相比,高校科技产业这种组织形式对于学校与科技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内在化、交易费用的降低以及交易不确定性的减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从制度变迁的过程看,产学研合作组织是最终的市场主体,作为一群人或一个团体,最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成为与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相一致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方式的主体。因此,使产学研合作各方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按市场规律配置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合作制度创新,获得产学研合作收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诱致型制度变迁的基本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除了上文所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外,仅就高校内部产学研合作(或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模式)而言,河西学院凯源中心这一科技产业组织在其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了欠发达区域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发展科技产业的一些特色规律。它是继制度安排之外,保证产学研合作主体在制度变迁中发挥作用,取得合作制度创新收益的经验总结。
5.发展“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中形成的特色规律
高校科技产业作为一种内部产学研合作模式,是学校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形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是穷国办大教育,特别是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差、手段落后、投资不足等显得尤为突出。基本国情、区情决定了高等教育不可能由国家包揽,学校必须寻求自我发展、自我积累之路。其中地方性高校办好科技产业,既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也是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增强高校办学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甘肃地方性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受地方区域经济环境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自身在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限制。河西学院凯源中心科技产业的发展实践说明,欠发达区域高校科技产业要生存和发展,应思考和遵循如下几方面的特色规律。
(1)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与其他企业一样,高校科技产业也必须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定好生存空间。美国两位经营学专家保罗·索尔曼、托马斯·弗里得曼在《企业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的生态空间概念,他们认为,企业间的竞争恰如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竞争,弱者之所以能够生存繁衍,是因为它们有着与强者生存空间不完全相同的空间,即有自己的“生态空间”。高校科技产业开始时一般规模较小,竞争力也小。因此,要避开竞争锋芒,寻求大企业没有涉足的空白地带,找出自己的发展机会。河西学院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在进行市场调查后发现,螺旋藻这种水生植物,是人类目前所知道营养最充分、最全面、最均衡、最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天然营养品,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营养源”。国内外螺旋藻的产业化经营方兴未艾。在我国,螺旋藻的研究开发多集中在南方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产业化规模不大,在西北地区开发养殖尚属空白。在钱学森沙产业思想的指导下,学校选定了螺旋藻项目的研究开发,在西北地区生产出了凯源牌螺旋藻。产品行销西北,成为学校科技产业的拳头产品,填补了螺旋藻在西北开发养殖的空白。
(2)发挥好学校的人才优势。教师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和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校科技产业开发的生力军。学校科技产业开发要充分发挥学校人才齐全、技术力量相对集中的优势,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老师积极投身产业开发,特别是要发挥骨干教师的先锋作用,让他们在产业开发中施展其科研、教研及创新才华,让他们开办科技产业。通过其科研成果的物化、产业化过程,使他们看到自己科技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并靠产业化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和科技开发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激发其参与产业开发的创业精神,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校办科技产业队伍,为学校科技产业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保证,逐步提高学校科技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3)强化学校科技产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的焦点是如何利用新技术以最短时间开发出高质量、技术含量高及用户能够接受的新产品。研究开发就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是创造新产品。只有强化研究开发能力,校办科技产业才能取得优势。日本一桥大学经营学教授野中郁次朗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思考企业的概念,认为在现代经营环境条件下,企业竞争能力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企业的营销能力和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上,生产能力逐步退居次要地位。因为营销活动和研究开发活动是由一系列思考活动组成,所以野中先生把现代企业称为思考企业。从现在市场竞争的实际来看,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不易仿制,竞争中具有独占性,竞争对手少,企业竞争能力强。河西学院研究开发的凯源螺旋藻系列产品,正具有这一特点,投放市场后,相对经济效益好。由此在构筑学校科技产业核心能力上,特别要把精力放在研究开发能力的构建上。研究开发能力是学校科技产业参与竞争的核心能力,没有研究开发能力的学校科技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生存和发展。
(4)构建“官(政府)产学研商结合”的经营模式。这是促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办科技产业首选的经营模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的基本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与经济发展相脱离。如何将科技成果与经济有效结合起来,是一个复杂问题,途径和模式可以多样化。对学校及校办科技产业来讲,“官产学研商”结合不失为一条有效模式。它是教育面向市场的重要体现,是近年来河西学院教育改革的结晶。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中,通过校办科技产业,走“官产学研商”一体化道路,把成果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既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又推动了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形成“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内部产学研合作模式,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时,速度快,中间环节少,交易成本低,效益好。凯源螺旋藻的研究开发到产业化经营,正是这一模式的具体体现,通过政府支持、自己研究、自己转化为主的形式,边研究边开发,当年建设当年生产产品,在商家的市场配合下,实现收益,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校办科技产业探索了一种有效模式。
(5)走向社会做强做大高校科技产业。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有了自己一定规模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后,要适时走向社会,继续进行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与地方企业、国内甚至国外企业进行技术、原料、资金、市场等多边合作,以拓展发展空间,获得更大的合作效益,做强做大高校主导型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