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是当今世界教育、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一国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20余年的探索、实践,不仅成为学界的热门课题,而且逐渐成为现代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生产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1997年被正式写进十五大报告。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以人才培养为主要功能的高等学校也越来越重视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积极探索通过产学研一体化,通过创建高新技术园区、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一系列措施,突破封闭式培养人才的模式,主动走出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生产一线寻找课题。利用高校人才资源、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有为求有位,以贡献求支持,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经验。实践证明,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院校凝练办学特色,增强人才培养适应性、针对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地方性普通高校尤其如此。
当然,产学研合作作为一门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至今也不过20多年的历史,加之我国高等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存在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践,学科设置、课程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科研只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忽视应用性研究与技术推广等问题,致使教育、科研与经济社会实际脱节的现象长期存在,至今尚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质量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许多有识之士在思考、探索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关注国际上方兴未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根据中国国情,结合高校和区域发展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当我校凯源生物技术中心主任祖廷勋副教授将他所著的《产学研合作发展研究》书稿放到我的案头,请我为该书作序时,我既感到意外,又感到惊喜。这样重大的研究课题及成果,竟然出自名不见经传的河西学院教师之手,令人振奋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便欣然答应为他作序,尽管水平有限,也许词不达意,但还是想借机抒发自己由此产生的一些感受,谈谈对该书的粗浅看法。
廷勋同志性格温和,为人诚恳,处世稳健,做事踏实,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经营、管理,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从不张扬,但知耕耘,不问收获,有的是一股对事业执著追求、埋头苦干的韧劲,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该书的写作,便充分体现了廷勋做事为人和科学研究的风格,厚积而薄发,凝聚着多年来在产学研合作学科领域进行理论思考的心血智慧,也是科研和生产经营实践中艰苦探索的结晶。作为一校之长,我为有这样一批立足河西、扎根学校,艰苦创业、孜孜以求,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中青年教师和科研骨干而感到欣慰和自豪。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河西学院的希望,感到了艰苦奋斗、争创一流精神的传承,增强了团结和带领师生员工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在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省份,尤其是在河西学院这样一所远离中心城市,自然环境艰苦,办学基础相对较弱,生活待遇相对较低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果没有一批祖廷勋这样的年轻人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不计名利、甘于坐冷板凳的科学探索精神,很难有这样的成果产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支撑着河西学院的生存和发展,经过近50年一代代人的历练与升华,已经成为我们河西学院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我校由于地域和办学层次、类型等方面的因素,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不断优化学科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而产学研合作之路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是地方性高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也许这是本书超越它自身研究内容的重要人文价值,也为我们深化教学改革、增强服务地方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产学研合作研究是一门新学科,所涉及的领域广,需要研究的问题多,如果方法不当,视角不准,就会事倍功半。但廷勋同志却能扬长避短,孜孜以求,经过几年潜心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终于完成了这部专著,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视角独特,方法多样。以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为切入点,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归纳产学研合作因素,理清了产学研合作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结构,极大地增强了产学研合作的理论解释力,也为其合作机制的进一步创新构建了制度范式框架。该书是对研究对象的各类问题进行思考的系统化论述,涉及问题较多,根据不同研究内容,恰当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方法,如历史比较分析法、理论抽象概括法、实证与规范分析结合法、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法、文献资料检索归纳法、典型调查与系统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显示了作者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
二是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该书“引论”部分,开宗明义,简要论述了问题提出的动机,研究源起、过程、内容、价值、方法,是全书的总纲。正文十二章,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到国内,从宏观到微观,从现状分析到前景展望,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从而构成了较为完整的结构,反映了作者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思考分析问题的清晰思路,其中不乏作者的真知灼见和创新意识,也增强了说服力。最后附录的两个文件,为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政策依据。
三是资料翔实,信息量大。该书的研究内容决定了必须占有大量的资料,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否则,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狭小范围。作者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发达国家、中国及其发达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情况,总结各自的经验和异同,较为清楚地反映了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全貌,有利于把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规律,启迪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及地方性高校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实践富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从“参考文献”所列目录可知,作者借鉴了大量研究成果,占有丰富而翔实的资料,加之作者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为该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且论之有据,言之成理。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是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部学术专著,如果仅仅停留在对已有成果和实践经验的介绍,总结与分析的层次上,缺乏自己的独特思考和见解,其学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而廷勋同志在对国内外成功经验介绍与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比如,他认为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是:产学研合作各方以追求共同的潜在利润为基本动力,为实现收益(物质和非物质)最大化,在外生变量制度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下,围绕产权让渡、降低交易费用、争取剩余索取权所进行的一系列合作博弈中形成的激励、约束、监督等规则的作用过程和行为总和;提出高校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在人才储备和人才构成上要有均衡的人才观念,形成均衡的人才结构;认为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其制度效率各有所长,不同类型的高校和产学研各方可依据各自的优势条件,选择适宜的模式,才能提高合作的制度效率,等等。这些都具一定深度且反映出作者理论思考的独特性。
该书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如:对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比较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还可作进一步扩大和开掘;对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有待继续深化;对如何选择好角度,更准确地把握好整体研究,也有一定欠缺。但是,作为我校教师的第一部产学研合作研究专著,表明我校的科学研究已由过去片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变,更能体现地方性高校直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及特点。我们希望作者及更多的有志者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深入思考,再接再厉,在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成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是为序。
朱卫国
2007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