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你把这些活动简化为商业活动,则贬低侮辱了这些宗教及导师。
但依附这些而衍生发展出来的活动,则非常蓬勃,它们不少是商业活动,是毋庸讳言的。
如静坐班、冥想班、灵性录音制品、灵性活动用具、画像、讲座、印刷品及会谈约会等。有些免费,也有些收费而且非常昂贵。
例如玛哈礼师超觉静坐瑜珈飞行的课程收费为23400元,还须先参加收费3300元的初级课程。当然,如果只花3万左右便可把自己灵性提升及升空离地,区区3万元其实不算什么。
这些活动中品流复杂,消费者必须多作调查了解,才能参加。
无论如何,找寻人生意义的活动会继续下去。
10.古怪名字
以前的人喜欢吉利的、含义隽永的店铺名字,如广昌隆、利发隆、顺景、好运、大发之类。
今天人们则讲求字新趣,反映了两代人不同的风格。
对于零售店铺需要求得一个有趣古怪或偏离惯常用法的店名。香港成功的店名甚多,可反映出香港金领的商业智慧。
诸如“阿一鲍鱼”、“阿二靓汤”、“蒸炖火文栈”、“糖朝”、“大碗粥”、“多鱼面”等多是食店。
杂志名字如《YES!》《一周刊》和《资本杂志》都是大家常用词汇,但稍加改动,便使人眼前一亮。
机构名字值得一提的是“绿色力量”、“福苟堂”、“聚贤馆”、“勤十缘”、“新城电台金曲台”、“迪生创建”等。
此外,一些新开业机构如“半茶馆夜酒酒寮”,也很有新意,取得一个大方得体又充满趣味的名字,对打响招牌是非常成功的。
你还记得小的时候的学校旅行吧?你会为旅行兴奋开心得整夜睡不着觉,结果旅行当天因昨夜没有好好睡觉,竟然无精打采,不能尽情地大玩一场。
但在现实生活中,成为金领本身就是一场赌博。
有人说:“世界上最通行无阻的护照是钞票,有钱全世界都欢迎你。”
你何不把紧张与忧虑化作力量,大干它一场呢?
放手去做,你就会拥有力量
古往今来,一切金领无不是攻坚型的人,他们成为金领的机会都是主动争取来的,而不是“守株待兔”。
如果说在科技不甚发达的时代是如此,那么在新技术革命的今天,更应当是如此。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话的意思是说,当机会出现的时候,如果你不抓住它,或者抓而不紧,或者缺乏毅力不能一抓到底,那么你将失去机会而导致终生的遗憾。
这种坐失良机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
1826年在法国的药剂师巴拉尔以前,德国化学家李比锡也得到了一种紫纸色的液体,但他误把它当作热源化碘。
另外一位科学家维斯在维也纳也得到了溴,但他误认为是硒。尽管发明的机会已呈现在李比锡和维斯的面前,而且他们都已接近发现真理的边缘,但由于粗心大意,终究未能把失去的机会找回来。
所以,当巴拉尔公布发明溴的消息以后,热拉尔不禁惊呼:“不是巴拉尔发明了溴,而是溴发现了巴拉尔!”
又如:
1675年,就有一位科学劳动者把装有水银的玻璃管倒立在水银槽中振荡,发现管口封闭处的真空部分有闪光出现。
对于这一奇怪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当事人并没因此引起重视,也未加以研究。
到了18世纪,才有人抓住它不放,并弄清了这种“闪光”是水银与玻璃壁磨擦生电的结果。其意义何在?可惜仍然没有答案。
真正利用它结果的是德国科学家盖斯勒,他于1858年制造出了低压放电管。
这前后经历了183年。
对氢的发现和研究延误的时间更长。早在16~17世纪时,帕拉塞斯、海尔蒙特和波义耳等人就偶然接触过氢。
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得到这一机会的偏爱。
1871年,普利斯特发现了氢并把它和空气放在闭口玻璃瓶内,用电火花使之爆鸣,偶然发现原来洁净和干燥的瓶壁上有露珠出现,但他没有对此进行认真分析。
同年,卡文迪许用各种不同比例的氢与空气混合,重新进行爆鸣实验,发现露珠是纯净的,氢是水的组成部分。
1804年,英国人台耐特粗制的铂溶解于王水,发现一些有金属光泽的黑色粉末留在底下,他经过细心研究,证明其中含有一种金属——锇。后来,有人又在其中发现了铱。
然而,这种现象前人也曾注意到,但未加分析研究就断言这种粉末是石墨而放弃了。
1840年,斯坦豪塞曾发现鱼肝油能治佝偻病,但他并没有深入研究,去提示它的原因,作出科学的结论。
因此,在以后的80年里,这一极为重要的事实始终只是一个看法而已。
1851年,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切断,希望引起兔耳变凉,使他意外的是,兔耳反而变得更热了,由此他偶然发现了神经通过控制血管伸张来控制血液量,这一重要事实,揭开了生理学的新篇章。
当我们在倾慕他的光辉成就时,也没有忘记这样的事实:同是贝尔纳,在此十年前曾多次切断过家兔的交感神经,然而却一次也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
不然,“生理学的新篇章”就可以早十年展现在人类面前。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前,“微光闪烁”的机会曾多次出现过。
美国的细菌学家史密斯,首先发现阴极线管可以使封装好的照相底片感光,但这件事只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专门研究阴极射线的英国科学家克鲁克斯,也在1876年发现了这种不知名的射线,但他在放电管附近的照相底片上进行感光时,并没有认真思索和鉴别,只以为是底片质量不好而去底片生产厂退了货。
1890年,美国人古德史培德也曾偶然得到x射线照片,他也同克鲁克斯一样放过了它,若无其事地将其扔进废相片堆里。
到1892年,还有些德国物理学家也发现了放电管附近的荧光,由于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阴极射线,而对管子外面的效应无动于衷。
所有这些长达十多年屡次出现的机会,竟没有人去获得它。
若不然,X射线这一革命性的科学发现完全可以早10~20年被人们认识和利用。
现在,人们回忆起来,仍然不解和惋惜的是,1951年英国女科学家R·弗兰克林在研究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结构的实验中,从拍摄的照片上发现了DNA的螺旋结构。不知为什么她放弃了这一发现。
结果,DNA的螺旋结构模型由美国科学家华生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并获得了诺贝尔奖。弗兰克林的过错不仅使这个划时代的发现延搁了两年,而且她本人也失去了本来可以获得的殊誉。
由此不难看出,金领不仅要善于捕获机会,而且还要适时地驾驭机会,否则,它的“稍纵即逝”的本性,将使你处于被动甚至陷入失败的境地,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科技产品的开发上,或是在市场营销的竞争中,如果稍有不慎,随时都可能出现。
早在1861年,德国人赖斯就发明了一种可传递音乐的工具,这实际上是最原始的电话雏型。
但是,赖斯因恢心泄气而放弃了研究,最后却由美国人贝尔获得了电话的发明专利。
德国人早在30年代就发明了尼龙,但却由美国杜邦公司率先生产尼龙。
美国人在40年代发明了晶体管,一个由晶体管代替电子管的趋势已显现出来,但大多数美国制造商却不予理睬,认为条件尚不具备。
然而,日本索尼公司总裁盛田昭夫从报纸看到有关晶体管发明的消息,立即意识到一个新的机会到来了。
他立即飞往美国,以2.5万美元极其低廉的价格,买下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的生产许可证。
两年后,索尼推出了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其重量不到市场上一般电子管收音机的1/5,而价格却便宜了2/30
3年之后,索尼公司便占领了美国低价收音机市场。
5年之后,它已占领了全世界的收音机市场。这仅仅是少数几个错过了成为金领的机会的例子。
面对着这些成功的业绩,那些坐失良机者当然是后悔莫及。
在世界手表的销售市场上,日本精工钟表集团与钟表王国瑞士的竞争,既是一场高技术实力的较量,又是一场充分利用成功机会的比赛。
过去,一提起手表,人们就会立即想到手表王国瑞士的名牌表。
但是,到了1980年以后,世界手表业的行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就是瑞士的钟表工业开始衰退,而日本手表产量达到8700万块,大大地超过了瑞士。
在日本手表的总产量中,精工集团的产品占了40%,因此在这场竞争中,与其说是日本与瑞士的竞争,到不如说是精工与瑞士的竞争。
在这场竞争中,瑞士的钟表业为什么会败北呢?最根本的原因是瑞士钟表制造商的骄傲自大的僵化保守思想,他们不顾市场的变化,拒绝成功的新机会。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固守钻石、宝石装饰的高级高价手表,而不肯向实用的中级、低级和多功能的手表领域开拓;
二是当电子表发明以后,瑞士的制造商们拒绝接受,宁愿把专利卖给日本人,又一次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与瑞士恰恰相反,精工集团公司在三条线上开展了竞争:
一是开发高档精品,如珍妮、拉萨尔新产品,打入欧美市场,并最终挤进了瑞士的市场;
二是大量开发中档产品,以满足最广大的市场需求;
三是大力开发推广电子石英表。
这个成果本是美国在20年代发明的,但是由于那时的石英钟大得像衣柜,根本无法推广。
为此,精工集团开始解决这些问题。他们先后研制出了适合于石英手表的IC集成电路、石英水晶振荡子和小型钮扣电池,于1970年率先在世界上推出了石英手表。
80年代,全世界掀起了电子手表的浪潮,它渗透到了一切领域,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精工集团的巨大成功和无穷的生命力。
精工集团的成功,恰恰是瑞士钟表制造商们失去的机会,这再一次证明:谁抓住了成功的机会,谁就跃进了成功的大门。
这里说的机会可遇亦可求,遇是带有偶遇的意思,求就是求索、追求,是用创新的精神去创造机会……
美国柯达公司是举世闻名的,“柯达”商标恐怕也是价值连城的,然而,柯达公司的创始人及其成功之道,恐怕是鲜为人知的。
柯达公司的创始人是佐治·伊斯曼,他既没有高深的学历,也不是搞摄影出身的。
他的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孜孜以求的精神寻找来的。
伊斯曼从小丧父,14岁外出当杂役,后来又当了一家储蓄分行的秘书。
在他24岁那一年,他准备到多明哥去旅行,之前他做了充分准备,购买了各种照相的器材。
那时的照相机大得像个微波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