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货物重复,摊位竞争激烈,加上人们消费力收缩,年宵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然而,像年宵市场这种容易“人市”的生意,却可以让许多青年人一尝做生意的滋味,亲身体验做生意的苦与乐,某种程度上,是上了“成功实验班”的一课。
一个寿命只有几天的店铺由几个青年集资,组织一间临时企业,合作购货、运输、店面促销,做账计算收益等,整档生意的规模很小,但正好体现了新时代全民皆商的商业气氛。
在香港维多利亚年宵市场有一个玩具摊档,是由6个20岁左右的少女合资的。
她们从平日的零用钱及课外兼职的储蓄中,各取出3000余元港币,总共2万元港币,租了个年宵摊档,并从朋友和亲戚处用赊账或实销实报的方式取货,卖玩具如毛毛公仔等货。
几天之后,她们各自亏损2500元港币。
四、寻找成为金领的机会
金领起初其实多是想做一点生意而已,但为了要把生意继续做下去,于是需要一家企业;因为要让企业生存下去,所以需要更多的生意……
这就是所谓的“成功带动轮”,它不停地转动,不断地向前;金领拼命使它能继续转动下去,直到理想实现。
在成功之轮的滚动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琐碎的事情。
到香港的济南工业区的尼泊尔小贩,逐渐形成了90年代香港城市景观之一。
他们以古老的贸易形式,成为在香港现代都市中谋生的商旅。
据一位熟悉在尼泊尔及做生意的金领说:“这些尼泊尔小贩从尼泊尔带来货品,多是一些摆地摊的中下价货品,在尼泊尔街头很容易买到。不过这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最发的是从香港购买电器用品、电子产品及黄金等回去。”
赚两头是很古老的做生意方式,古代行走丝绸之路的商旅,就是这样从中国送丝绸往欧洲出售,又从欧洲带回货物回中国。
不过,中国古代很富庶,欧洲货物其实对中东及中亚地区比较有吸引力。
今天你不要小觑这些奔走尼泊尔与香港两地的商旅,他们可能会成为非常成功的金领。
他们不仅从事地摊生意,也上门兜售,向专门售卖南亚民族工艺品的香港公司与店铺推销,提供货源。
有位金领的妹妹是最早经营尼泊尔与南亚工艺品店的老板,现在已摸通门路,懂得找寻廉价的货源。
她说:“现在已不限尼泊尔工艺品,印度与泰国才是主要货源地,而且较适合香港。”
她发觉由印度、泰国进口传统服装成衣及其他个人生活用品,才是利润最高、销货最快的项目。
这种做生意的方法,需要锲而不舍、肯钻肯干才可以做到。
尼泊尔小贩的做生意方法,虽古老但聪明,有机会也该向他们讨教讨教。
或许正是人不可貌相,市场不断转变。如果那位金领的妹妹不是不断扩大与改变自己做生意的方法,可能早就被尼泊尔小贩的登陆击垮了。
在短线计划中,这些尼泊尔商贩只是做行脚商人,但在长远计划中他们正逐步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生意关系网。
至于其他一些金领,如果他们只是死守在短线的尼泊尔工艺品的生意上,迟早会走入穷途末路,无法回头。
但他们不断找寻新的货源,增强自己的实力,扩大生意关系网,才容易经受市场的高风和急浪。
又如八百伴集团的和田一夫,在伊立半岛开设分店时,只提出了“将店开在能眺望富士山的地方”的设想,但后来他却把商铺开到全世界,还制订所谓长远的世界战略。
五、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踏人21世纪,你将面对两座大山:
第一是通货膨胀使生产及企业运作成本急剧上涨,其中包括工资不断上升,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将一去不返,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很难生存。
第二是人们消费力放缓(未致萎缩),对消费行业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中,还值得花费精神去成功吗?你的利润可能永远追不上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可能永远白做。
另外,消费者没有多余的金钱消费,就算是可以专注从事与民生有关的生意,但这些生意,如运输、粮食、医药等,大多不是被专利化了,就是被大企业垄断,要不便是需要庞大投资。
对于初为金领者,哪里还有空可钻?
要解答这些问题真不容易,因为你必须先预测未来时代社会的经济与生活方式。
而这些研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
对于初为金领者,这些问题其实略嫌宏大。成功其实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足以使一些人感到头痛,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找到答案,就是成功的开始。
西方有一句谚语:“成为金领就是要种出四方的蕃茄。”
以前运输蕃茄是很费功夫的事情,如何能种出既不容易挤破又不浪费空间的蕃茄,将是市场的一大突破。
“危机就是机会”,说句今天人们说得嘴烂的话,其实除了具有安慰作用外,也是充满市场智慧的。
做生意,其实常常是智力竞赛。
通货膨胀使制作成本上升,究竟有没有办法躲避通货膨胀呢?
人们把生产线移往不发达地区,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就是躲避通货膨胀的做法,虽然在不发达地区设厂存在着许多问题,但终究会有办法。
其实,上述情况是经济循环中“必然”的表现。如果并没有伤及企业界的经济基础,如良好的交通设施、先进的通讯科技、完善的金融制度和优秀的人才等的话。这些情况就只是过渡的表现,只是经济转型与循环高低潮的表现而已。
如果你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相信现实生活并非支离破碎,例如生产者与消费者被看作互不重叠、毫无关系的角色,通过割裂的抽象角色来找寻所谓市场。你找寻逆境中的机会并非想象中那样困难。
六、找寻读者对象的经验
赵先生曾是一个多重职业与身份的人,他在新杂志与报刊出版机构中从事编辑工作,但同时他还经营着一家小型广告公司,曾参与比较大型的刊物出版筹划。
他还曾在一家新推出市场的报纸中工作了比较长的时间。
在报纸或杂志创刊之时,跟许多生意一样,出版商都设法界定与找寻谁是他们的读者(消费者)。
企业老板们提出了许多描述潜在读者的特征,诸如年龄、性别、收入、居住地点、职业、教育程度、工作职位等等。
这些资料并非无用,它们可以让出版商们理性地了解他们的市场目标——消费者,但它们却始终不能解答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渎者,上述哪一项才是最重要的条件?
这种传统的思考方法,就好像警察采用拼图寻人的做法。这样的鼻子和那样的下颚,配这样的发型和那个嘴巴,便构成疑犯的模样。
然而,当警察把疑犯缉拿之后,对证拼图,便可能发觉根本没有一点相像。
概念式的思考,有时反而让金领忽视了现实生活才是他们要针对的事实,有时直觉能力更能发挥妙用。
赵先生在《香港经济日报》创办的初期,即1987年到1988年间曾与其他同事合作撰写了一个名为“成为金领之家”的专栏。
他们采用真实的例子与理论(概念性)的分析,研究了金领的活动轨迹。
他们从各行各业的金领故事中的永远动听的想法开始。
也就是说,他们把读者当作一个有兴趣听故事的人。
对这些人来说,讲故事的技巧,故事动听与否,才是最重要的。
而读者实际是男是女,月收入3000还是月收入10万,他们并不关心,因为当他们连肯来听故事的人一个都还没有时,却在分析谁是读者的话,那就太没有意思了。
“从作为人的角度出发”,来找寻消费者、买家、用家,这才是最基本的起步点,也是起步的金科玉律。
年龄、性别、收入、职业等项目,只有当金领找到了是“人”的顾客对象后,再进一步分析它们时才有用。
因为它们可以帮助金领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顾客,从而在顾客身上,找寻其他可待开拓的生意。
当然,并不是人人都同意这种看法。在许多投资计划和建议书中,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数据与市场分析。
这些建议书都是按照专业法则来作财务分析与业务预测,离开了这些数据化后的表达方式,投资者可能不容易掌握有关生意的动作与预见前景。
七、十大市场畅销要因分析
除了面对21世纪社会经济的转型之外,市场发展趋势,同样值得关注。
市场转变的快速,从商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可见一斑。
过去30年的商品生命周期,现在缩短为10年、5年,有些商品甚至只上市半年,就要重新改良上市,由此可看出本世纪末到下个世纪初市场发展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现在,人们喜欢谈市场调查、市场情报及市场趋势观察。有趣的现象是,市场中的专门书籍却容易掉进快速衰退的商品周期中,有时书籍还未印好,题材便落伍了,滞销在所难免。
读者兴趣并不在于长篇大论的学术研讨,而在于机灵的意念。
商业期刊由于时间差较短,已取代了专门书籍,成为金领找寻信息及灵感的源泉。
今天,许多人只会预测三年的趋势,比以往以五年为一个商业期的传统想法已缩短了。
这个三年趋势及商业周期正好提供金领一个预计未来的心理时间。
三年有成便乘胜追击;三年无成,便打回原形,起码也曾经拥有过。
三年之期,正好是所谓长短棍策略的短棍时间。
在市场上,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新产品、新服务涌进市场,通过市场调查,经济学家分析了十项最新的畅销原因,特别是家电用品及礼品,这十大要因,对帮助你找寻成为金领的灵感,有很大的启发性:
1.高级
高级商品包括名牌杂货、时装、饰物、手表、美术品、意大利家具、豪华车、豪华住宅、豪华旅行方式、非常昂贵的电话与影音用品等。
这是相对“大量生产的廉价物品”而造就的富裕之梦的道具。
上流社会便是以这些“道具”与小市民划清界线。
对小市民而言,这是消费梦想,梦想从来都是有价有市场的商品。
其实,不单商品要高级化,在通俗小说中,也以这种“超越生活”的人物与故事为“点子”。大家试读香港作家亦舒、林燕妮及梁凤仪的小说,都发现不少这些高级包装。
虽然不时有点虚假,但却有读者捧场。
2.超大体积
有一段时间、人们常把“轻、薄、短、小”挂在嘴边。但在90年代已不只流行“轻、薄、短、小”。
“小即是美”虽然没有被淘汰,但“大即是美”也并行不悖。
例如大画面电视、大住宅、大记忆容量电脑、大城市等。
3.度身订造
度身订造的行业很多,不少都很有90年代特色,如电脑诊病、菜谱设计等。大家不妨加入这个新兴市场分一杯羹。不过,市场竞争一定非常激烈。
它们表现个人风格、独一无二的口味、满足个人需要等,仍是永恒的市场需求量,并潜藏在消费者的意识中。
在日本与美国,人们用电脑为客人配搭服装、首饰、衣饰配件、鞋子的服务,早已不新鲜,都是电脑辅助设计普及化的结果。
通过电脑人工智能与电话的配合,提供各式各样的通讯服务,如传呼服务中的秘书服务、电话示爱或慰问等,全部都是在服务中找寻个人化的市场趋势。
4.限量发行
这是揣摩“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是介于大量生产与个人化度身订造之间的折衷做法。
限量发行商品的历史,以邮票及版画最古老。
但今天在出版业、汽车促销业、珠宝首饰业、食品业、季节性产品及时装设计业等,限量发行的做法越来越普遍。
5.特殊功效
健康食品与用品是近年市场上的一支新生军,也是社会日趋富裕的反映,应验了古老市场智慧定律:“人穷时,怕饿死;人富时,怕饱死”。
健康食品与用品定义非常广泛,包括把传统物品重新包装上市和全新设计的新产品,但它们均同样强调特殊功能——有点类似“推销”气功及特异功能的做法。
例如香港近年流行的小麦草,除了营养丰富,还突出治癌的疗效。
此外如生发水、按摩器、气疗法的香油等,均以特殊功效而广受大众欢迎。
在健康食品与用品的早期市场阶段,市场信息十分混乱,但相信在优胜劣汰的必然规律下,真正有特殊功效的产品一定会留存下来而成功。
其实,不单只健康食品与用品强调特殊功效,新型的电子产品也强调特殊功用,如电子辞典、全自动相机和多用途电话等。
6.第二商品
“第二商品”如第二部电话、第二部电脑、第二辆汽车、第二套晚礼服、第二部相机、第二部电视等,这是衣食富裕及商品生命周期缩短的结果。
人们已有能力把握更多的东西,同时原有的物品还未用旧,却因性能更好的产品已上市,使人们有了购买的欲望。
“第二”还有“次要”、“可有可无”、“辅助”、“后备”等意思,统统也可应用到刺激消费之上。
7.清洁感觉
对一般消费者而言,环保并不等于使生态失衡的地球重生,而是追求一个清洁的生活世界,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而且清洁的可能不利于生态平衡,因为“无垃圾”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清洁感觉”意指两方面:一是“良心消费”;另一个是指“绿色产品”。
良心消费包括不使用动物做实验,以及不用动物身体来做产品,如植物香水、个人用品和素食食物等。
此外,人们还拒绝香烟、皮革、象牙用珍贵雀鸟羽毛类产品。
绿色产品包括非塑胶制产品、无农药蔬菜,再生再循环产品、无CFC及其他污染、毋须砍代林木的产品等。
目前“绿色产品”一般指无污染效果的产品。
虽然不少物品如再生纸,生产成本仍然偏高,但许多工业经济分析家相信在21世纪这些产品将成为一个市场庞大的商品。
今天已陆续有人“入市”,以这种产品为成功踏脚石,著名成功的企业如香港的“物体商店”便是先行者。
“清洁感觉”也指包装设计的外观卖相。人们追求明亮简洁、清新干净的产品设计,特别是家庭个人用品的包装设计,此外,人工化清洁环境用品,也成为清洁商品,如空气净化机、漱口水及淡色化妆品等。
8.鲜花节目
鲜花成为20世纪以来最重要商品之一,现在,全球各地对鲜花的需求越来越大。
鲜花跟许多节日都联上关系。
如新春佳节、情人节以至生日,鲜花都是制造浪漫的重要道具。
鲜花业近年越来越蓬勃,正是这个趋势下的结果。
其实,鲜花的用途非常广泛,由香薰、香料、香水以至泡菜或净吃,是生活艺术的重要点缀。
不过,在一些不能大量栽种鲜花的地方,如何利用新技术种花,找寻新的品种,已成为许多人的入市考虑。
不过经营鲜花业,要考虑土地、运输、储藏、促销以及摆放,由于鲜花很容易凋谢,因此,常与时间及眼光竞赛。
9.精神意义
很明显,21世纪是一个找寻意义的时代。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人口普遍年轻,大部分的人口处于25岁以下,那是一个找寻认同的年代;80年代是找寻安全感的年代;而90年代及至下个世纪,则是找寻生活意义时代。
90年代初的人口普查发现人口已趋老化,平均年龄是31至35岁,现在的人们全都能够成熟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了。
这其实是所谓“中年危机”的标准问题。
加上社会节奏日快,经济的升降,使步人30岁的人更热切希望找寻精神意义。
80年代末宗教活动频繁,基督教、佛教及其他古老的东方教活动一个接一个,希尔称这种趋势为“找寻灵性上群体安全感”或“印度宗教教师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