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开发、意念落实、实践和机会创造机会。
1.意念开发
这是主动去寻找藏有机会的意念。
偶然的触发会产生意念。
例如牛顿坐在树下读书,苹果掉下来打在他身上,触发了他好奇心,牛顿开始思考:
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却往地上跌?
这种产生意念的方式是被动的,在外界产生刺激之后作出的反应。
不过,被动的方式不可靠。我们不知要等多久,才能碰上不知什么事件触发的灵感。
相反,我们应该主动去寻找意念,创造意念。
总之,创造机会是主动、积极地发掘产生利益的有利条件,而第一步是主动去创造意念。
2.意念落实
这是把模糊的意念,提炼为清晰、具体可靠的目标、策略和步骤。
首先是把模糊的意念变为清晰的意念。这需要清晰地勾划意念的轮廓,进而加进具体细节,使意念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进行形势判断,决定意念是否可靠,或者是否值得施行,值得施行的意念又是否还需要修改。然后根据意念提供的蓝图,制订长、短期目标、策略、各种步骤等,以便施行。
3.实践
开发和落实意念,无非是为了把它付诸实践,例如某电脑公司开发新型个人电脑,经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做好研究、技术开发、设计等工作,无非为了把机会设计投入生产,推出市场出售。
不管意念设想多么完美,如果不予以实行,藉此产生利益,这些意念只是空中楼阁,徒然浪费思考的时间。
4.机会创造机会
一个机会实现了,常会带来其他机会,这点在机会特征里已作说明。
因此,在把意念付诸实践的时候,要留意实践过程中,在什么地方出现其他有利条件,以便扩张业务,或实行多元化发展。
当然在付诸实践之前,需先经过意念开发、落实,认为可行,才可以予以实施。
三、实现机会的五种方法
1.自信制胜
驾驭机会,首先是驾驭自己。
至关重要的是要有自信心。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一位工程师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这对他个人生活来说,无疑是一个机会。
他向她求爱,女大学生逃避他,因为她已经有了男朋友。
但这位工程师还是经常出现在女大学生面前,给她送鲜花,向她表白。
女大学生的男朋友知道了以后担心自己结局不妙,竟主动中断了与女大学生的关系。
不久女大学生又结识了另一个男朋友。
工程师得知后竟写信给她的男朋友说:
“我是世界上惟一能以全身心爱她的人,而这一点你做不到。”
她的男朋友在自信心上较量不过工程师,也主动退出了情场的竞争。
这时,女大学生年龄渐渐大了,她向法院起诉,说工程师有跟踪、恐吓、侵犯人权等罪,法院当庭判决工程师45天拘役。
当原告、被告一起走出法庭大门时,女大学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工程师却向她笑了笑说:“亲爱的,45天以后我再来找你。”
这时,女大学生被工程师颠扑不灭的热情和坚强的自信所打动,转身回到法庭,要求撤诉。
后来两人终成伉俪。
自信心的确是影响事情成败的重要原因。
倘若你狐疑了,倘若你对自己丧失信心了,那么你将失去机会,失去成功。
你的自信,有没有稳固的基础?
试答下列题目,你便能判断自己的自信强度。
(1)你会把过错转嫁给别人吗?
(2)在家里或单位,你会向别人咆哮吗?
(3)在别人面前,会不会老担心着别人对你有怎样的看法?
(4)是不是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觉?
(5)与生人见面会不会胆怯?
(6)工作上如果遇到新事情,会不会心慌?
(7)失业可怕吗?
(8)怕找新职业吗?
(9)当上司与你谈话时,你会忸怩不安吗?
在这九个问题中,如果有一个“是”或类似肯定的答案,那便是危险的信号。
第一,此为战胜自卑的途径,在于分析自卑心理。
确定你的问题属于上面九题中的哪一种,然后溯本穷源,追根到底,排除障碍。
第二,正确评估自己的才能与特殊技能,你不妨把自己的价值写在纸上,一五一十客观地分析、把握自己的能力。
比如,你会写文章啦,你善于应酬呀,你会打字啊……如此一摆,你必定发现自己颇有能力,比起任何同龄的人,要优越得多。
第三,不要太宽容自己,自己的问题,必须堂堂正正从正面解决。
如果你怕在大众面前说话,就应找机会毅然在大众面前说话。
如果你觉得应该向上司要求加薪,就不应迟延,立刻直接要求;结果不是同意,便是没有消息,但无论如何总比闷在心里好得多。
第四,向工作迈进,与其害心病,不如立刻行动。
你将因完成了工作,而逐步建立信心。
有自信心,不但可得到物质的酬报,还能获得人家的赏识与赞扬。这是一种连锁反应,自信助你完成工作;工作的完成建立信心。
第五,踩在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
也许是由于牛顿的巨大权威吧,18世纪整整一百年间光学研究没有任何重要进展。
1801年,一个勇敢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站了出来,他说:
“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万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正由于托马斯·扬没有被牛顿的权威所吓倒,敢于创新,所以在发展光的“波动说”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这难道不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吗?
你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有了充分的自信心,就意味着你有了捕获机会这条鱼的坚实的网。
有网就不怕没有鱼。
2.素质对称
日本作家夏目漱石在小说《我是猫》中说:“本来人们的一切研究,都是研究自我。”
他甚至说:“无论谁抛开了自我,就再也找不到值得研究的东西了。”
一般地说,一个受过初步教育、具备健康生理素质的人都具有自己的某种优势。
有的人在未发现自己的才能时,往往不能把握自己的长处,学无成就,做无成果。
这可能是因环境条件或形势的迫使而不能显示自己的才能,如同黑夜行路,坎坎坷坷。
达尔文《自传》表明,正因为他对自己的深刻认识,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质特点,扬长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
他十分谦逊又自信地谈到自己:
“热爱科学,对任何问题都不倦思索、锲而不舍,勤于观察事实材料,还有那么点儿健全的思想。”
但他又认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
“我的记忆范围很广,但是比较模糊。”
“我在想象上并不出众,也谈不上机智……因此,我是蹩脚评论家。”
他还对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语言表达思想深感不满:
“我很难明晰而又简洁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个不可救药的错误,使我对自己的见解和假说的原始表述不是错误,就是不通畅。”
研究自己就是认识自己,找到与自己的素质相对应的目标,攻其一点,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断扩大。
3.欲得先施
如欲取得,必先施与。
美国学者希尔在《你也可成为一条龙》一书中谈到“不计报酬而得到更多的报酬”的趣事,对我们在把握机会时有一个正确的得失观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他说:“几年以前,依阿华州达文顿市的帕尔默学校,邀请我向该校学生发表演说。我的经纪人已经为我做好了一切安排。按照当时的条件,接受这项邀请的酬劳是100美元,演讲费及车马费皆包括在内。”
“我到达达文顿市之后,发现有一个接待委员会在车站迎接我。在那天晚上,我受到了从事公开演讲生涯以来最热烈的欢迎。我遇见许多可爱的人士,从他们身上得到了许多珍贵的教益。因此,当他们请求我列出我的费用清单,由学校根据这个单子开张支票给我时,我告诉他们,我已经收到了我的报酬,而且超出我应得报酬的好几倍,因为我在当地演讲期间学到很多东西。我拒绝接受他们的报酬,并且心满意足地回到芝加哥,觉得真是不虚此行。”
“第二天早晨,这家学院的院长帕尔默博士向他的2000名学生宣布了我所说的有关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因而拒绝酬劳的话,他接着说:‘在我主持这家学院的20年期问,我曾经邀请过几十位人士前来向学生们发表演说,但是,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人拒绝接受他的演讲酬劳,因为,他认为他已在其他方面有所收获,足以弥补他的演讲费用。这位先生是一家全国性杂志的总编辑,因此,我建议你们每个人都去订阅他的杂志,因为像他这样的人,一定拥有许多美德及能力,是你们将来离开学校、踏入社会时所必须用到的。’”
“到那周的中期,我所主编的那家杂志已经收到了这些学生6000多元的订阅费;在以后的两年当中,同样的2000名学生,以及他们的朋友一共订阅了5万多美元的杂志。”
我们设想一下,我们能像希尔一样,在别处以其他方式投资100美元,而获得如此大的利润吗?
每一个人都能以自己的一部分力量帮助别人,我们不要以为只有物质的财富才能实现这个信念,实际上,只要你有一颗美好的心,往往也会有意外的收获。
有一天,一个美国儿童俱乐部的代表要求一个人以很少的赠与帮助美国儿童俱乐部,他拒绝了。
“滚出去!”他说,“我病了,讨厌人们向我要钱!”
这位代表扭头就走,刚刚走到门口,他又停住脚步,转过身来,亲切地望着书桌后的那个人,说道:“你不想同这些贫困的人分担疾苦,但是我愿意同你分享我所有的一部分东西——一句祷文:愿上帝祝福你。”
说罢他就迅速地转过身,出去了。
过了几天,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说过“滚出去”的那个人敲着儿童俱乐部办公室的门,问道:“我可以进来吗?”
他随身带着一张50万美元的支票。他把这张支票放到桌上,说道:“我赠送这50万美元有一个条件:请你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我做了这件事。”
“为什么不让人知道呢?”代表问他。
“我不希望孩子们知道我的名字,因为我不是一个好人,我是一个罪人。”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知道这个人的名字的原因,他捐助钱财是为了使孩子们避免做出他所做过的错事。
就像那位儿童俱乐部的代表一样,你可能没有钱,但是你能同别人分享你拥有的一部分东西:你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伟大事业的一部分;你也能在需要给予的时候慷慨地给予。
你最贵重的财产和最伟大的力量常常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
没有人能拿走它们,你,只有你,才能分配它们。
你分给别人的东西愈多,你拥有的东西也会愈多。
当然,有时候,人们的具体的“失”,并不能收获到具体的“得”。然而,正如一位母亲对她的儿子所说的:“不想为他人服务,永远无法获得成为金领的可能。如果我什么都不遗留给你,只留给你为他人服务的意志,那么,我就给你留下了无价的礼物:劳动的欢乐。”这位母亲,说出了对人的热爱和对他人服务的重要性。
失去自己的什么而能为他人服务,这是人生最有价值的收获。
格伦费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为别人服务,事实上是为我们在地球上所占的一席之地付租金。”
应当说,这是一句赤裸裸的实话。
从某种意义上说:失去某些东西,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更好的生存机会。
这增加和减少之间当然都包含了机会的增加和减少。
4.填补空白
创造是人的本质特征,人类的存在与进化都是创造性行为的成果,同时创造也是任何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潜在的发展力量的标志。
每一代人都应以前一代人的成果为起点,在前人探求真知走过的一百步的基础上,迈出第一百零一步,开创新的高峰,作为下一代人的基线。
年方26岁,只念过中学的英国姑娘珍妮·古多尔,深入自然保护区十多年,从事野生黑猩猩的考察工作,写出了《黑猩猩在召唤》一书,拨开了猩猩王国的迷雾,填补了灵长类动物行为学上的空白。
人类所有的新成就,之所以是“新”,也就是因为曾经是空白的。
填补空白,要看准目标,有胆有识,“志大而才小,才有余而识不足”是不行的,必须加强识的锻炼。
有识,才能看准方向,选好治学道路,对此,许多著名学者均有论述。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说:“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像一个水手走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能肯定他在往哪里走。”
达·芬奇把无识而又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比做划无舵之船的人,这样的人怎么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英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弗兰西斯·培根讲得更透彻:“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
5.曲中见直
《孙子》说:“军急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先知迂直之计者胜。”
这是说,“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而“天下之至难”中又以“知迂直之计”为最难。
如果把这里的“争利”理解为“争机会”的话,能把握谋划迂直关系的人就能获取机会。
所谓知迂直之计,就是要懂得以迂为直的办法,这计谋表面上看走了迂回曲折的道路,实际上是为获得机会,更为直接、更为有效、更为迅速地为成为金领创造条件。
企业管理中,充满着曲中有直、直中有曲的事。
在经营实践中,现代金领创造了不少运用迂直之计的好经验。
这些经验有的已结晶为经营谚语、格言,在经营界流传着,如“为了明年多得利,宁愿今年少受益”。“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等等。
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前总裁费尔,是位知迂直之计的金领。由于他的远见卓识,使得贝尔公司得以生存与发展,并使它能在种种风险中飞速成长。
他的四项决策是:
1.提出所谓贝尔公司以服务为目的的口号
2.实行所谓公众管制
3.建立贝尔研究所
4.开创一个大众资金市场
费尔的这四项决策,都不是解决当前需要的“对症良药”,而是着眼于未来的创造性大决策。
这些决策同当时“众所周知”的看法大相径庭,引起了人们极大议论,费尔本人甚至遭到贝尔公司董事会的解聘。
然而,若干年后,费尔的四项大决策,实际上正好对付贝尔公司遭到的特殊困难,使贝尔公司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当时,能否向顾客提供最佳服务成了企业能否继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而费尔提出的“以服务为目的”的口号,以及制定的提高服务质量,衡量服务程度的措施,使贝尔公司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当时,美国发出了将电话收归国营的警报,费尔提出的公众管制,力求确保公司利益,使贝尔公司得以继续牛存;当时,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电讯事业获得了大发展,费尔建立的贝尔研究所最先发展的通讯技术成了种种科学技术新发展的先导;当时资金市场从20年代的投机市场转向所谓“莎莉妈妈”的中产阶层主妇市场,费尔设计的大众资金市场正投合了“莎莉妈妈”的意愿:担不起风险,有保证的股息,享有资产增值,可免于通货膨胀的威胁,从而保证了贝尔公司在近50年来享有充实的资金来源。
费尔的大决策,曲中见直,一言以蔽之,谋求机会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