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修行上,禅宗也表现出与其他宗派在方法上的差异,比如参禅向来都强调打坐,而六祖却呵斥坐相。如《坛经》说:“善知识,道要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善知识,又有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从,如是相教,故知大错。”道是通过无著的心境才能证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势必不能证得大道,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也是反对住著坐相。
祖门下南岳怀让对打坐出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怀让禅师知道他是法器,于是就到他那里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一块砖头,在他面前石头上磨,道一问:磨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问:磨砖岂能作镜?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说:如牛驾车,假如车不驶,打车,还是应该打牛。同样的,你学坐禅,希望成佛,可是禅非坐卧,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因为如果执于坐相,不仅不能通达禅,永远也不能成佛。
在参禅修道时心也不能有所住。在禅宗兴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禅观,都是以系心于境为方法,而禅宗则以为坐禅要心无所住。如《坛经》说:此门坐禅,既不著心,也不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来是虚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妄,有什么好著呢?倘若主张著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想覆盖真如,才显得不清净,你现在起净著相,这本身就是一种妄想,是会障碍本性的,又如六祖接引怀让禅师因缘中,怀让禅师礼祖,六祖问:“何处来?怀让曰:嵩山。祖问:什么物凭么来?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还可修证否?怀让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就是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这个公案说明了,修道就是要保有一颗不染污的心,不生任何住著之相)。
禅师之间也相互检验彼此是否住相。赵州游天台山,在路上遇到寒山,看到路上有牛脚印,寒山说:你看到牛了吗?赵州说:不识。寒山指着牛脚迹说:这是五百罗汉游山留下来的。赵州说:既然是罗汉怎么会留下牛脚迹呢?寒山说:苍天苍天。赵州呵呵大笑。寒山问:你笑什么?赵州说:苍天苍天。这段对话如果从常人眼光去看,似乎不近人情,可是在显示了道人与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牛脚迹是牛脚迹,罗汉脚迹是罗汉脚迹,而禅者处处以本分事相见。在法性上,牛脚迹就是罗汉脚迹,罗汉脚迹就是牛脚迹。
基于这些前提,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着不取不舍的无著生活,因为他们不住著相,始终过着极为简单俭朴的生活:比如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一件袈裟穿四十多年;通慧禅师入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住树下,饿吃树果,渴饮泉水,一裙一被,一双鞋穿二十多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总是披着一件破衲,房间里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其他什么都没有,房门从不关闭;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头下之菜;慧休禅师三十年著一双鞋。他们把物欲减少到了最低程度,却从宁静的心境中得到极大的法乐。
禅者的修道就是在简朴的生活中,在日常作务中,他们从吃饭,穿衣,种田,采茶,扫地、砍柴、除草去体会道。因此,当你问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穿衣不同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辗转反侧。而禅者则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不住相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上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去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空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槃,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要“于事无心”,能入世做事情,但心中没有事,这就是工夫了。一天到晚忙得不得了,“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但心中没有事,心中不留事,“于心无事”,这样才是真正做到无事,无事就生定了。
现实中,大家的心总放不下。过去好的放不下,过去坏的放不下;计划未来好的放不下,坏的也放不下。不外乎我的名,我的利,我的一切所喜爱的,能不能得到?在社会里边,走得快了,恐怕自己赶上失败;走得慢了,又恐怕被失败赶上。处处要自己顺心如意。生意不赚钱,苦恼;生意赚了钱,也是苦恼,赚少了不够用啊!
心中有长短、好坏、多寡、善恶之分的是忙人,他们牵挂太多、计较太多;已经做了的好事记得牢牢的,若是坏事则想尽办法掩饰辩护,做多做少都要跟别人比较,有成就即得意,不得志则失意。这些人心中有事,叫做有事的人。有的众生自怨自艾、自己整自己,明明是火坑,还要往下跳,一边跳一边喊救命,还一边埋怨有火;忙着造业忙着受报,这也是有事的人。临济禅师说:“无事是贵人。”只要心中无事就天下太平,心中无事就不会有冤家敌人,没有舍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没有特别亲或特别怨恨的人,所以他不会伤害任何人,反而对任何人都有益处,因此他是贵人。有事的人是穷人,老是不满足,老是在追求,老是在贪取。而没有事的人心中经常很满足、很自在;即使有钱也不会吝啬骄傲,没钱也不会自卑丧志,所以气质高贵。
每天自己的心,好像有千斤重担一样。自己的子女不听话,不好好读书,放不下,心中苦恼;做事情上班,自己的上级,对自己好像不如意,自己放不下,苦恼;朋友吧,又恐怕上他当,让我吃亏,也是苦恼。一切一切的问题,使你苦恼,所以你的心里,好像有千斤重担,放不下,患得患失。每天自己那个心,好比如临大敌,收到一起,放不开,难过得很。
一个吸毒的囚犯身陷囹圄,牢房空间非常狭小,拘束而不自在。他的内心亦充满愤慨与不平,倍感委屈和难过,自感是人间炼狱,怨天尤人,抱怨不断。
一天,小牢房飞进一只苍蝇,嗡嗡地乱飞乱撞,闹腾不停。他深觉苍蝇是烦上添乱,决心将其捉住。于是,他小心翼翼地捕捉,无奈苍蝇机灵轻盈,尽管他东扑西撵,气喘吁吁,依然无法让苍蝇成为他的“掌中败将”,只好作罢。至此,他不禁感叹道,原来我的小囚房不小啊!居然连一只苍蝇都捉不到,可见蛮大的嘛!
由此小故事,不禁悟出一个虽浅显却深隽的道理:心中有事,世间小;心中无事,一床宽。
大画家张大千喜欢留胡子,他的胡子有尺把长。一天,一个小孩问他,你晚上睡觉时是把胡子放在被子里面还是放在被子外面呢?这一问把张大千给问住了。晚上,他睡觉时真不知如何处理他的大胡子,放在被子里面不是,放在被子外面也不是。原本毫不在意的胡子竟然“纠缠”得他无法入睡。看来,心中有事,哪怕是很小的事,也会弄得人寝食不安。只有心中无事,才能活得潇洒自在。
心中无事,就得淡泊无求,宠辱不惊。大学者钱钟书,外国记者来中国想拜访他,他拒绝道:“你知道有只鸡蛋好吃,何必非要见到那只下蛋的鸡呢?”不为名所累,保持做人的本色,实实在在、真真切切、从从容容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是何等的轻松惬意。
心中无事,还得达观乐天,以豁达态度对待生活。当年吴敬梓写《儒林外史》时家境贫穷,冬天没钱生火取暖,写作寒冷难耐,便与好友绕城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夜夜如是,历时十年,终于写成煌煌巨著。大作家沈从文曾跟自己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说过这样一条人生忠告:“摔倒了赶快爬起来,不要欣赏你砸的那个坑。”
心中无事,就得宽容大度,和字当头。“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以宽厚的态度待人接物,使人反躬自省,心悦诚服,也使自己心中无忧。启功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有许多人仿造他的字迹作假卖钱。一天,一个专门假冒启功书法的人到一家店里销赝品,恰巧遇到启功,这人非常惊慌和尴尬,连忙请启功高抬贵手。结果启功没有不依不饶,反而宽厚地说:“如果你为生活所迫,仿就仿吧。”启功以一颗善良的心宽容了别人的伤害,胸怀坦荡,心无芥蒂,也是善待自己,因而活得悠然自得。
宽容是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如一股麻绳,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使人团结于自己的周围;宽容是一种豁达和挚爱,如一泓清泉,可浇灭怨艾、嫉妒和焦虑之火,可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宽容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人心里的宁静和恬淡,慰藉和升华自己的心灵世界。
“君子不为苛察”,庄子如是说;“君子贤而能容不肖,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如是说;“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过”,魏征如是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古人如是说;“一个宽容大量之人,他的爱心往往多于怨恨,他乐观、愉快、豁达、忍让,而不悲观、消沉、焦躁、恼怒。”纳素夫如是说。
江西武宁佛香山弥陀寺中一尊笑嘻嘻、胖乎乎、袒露大肚皮的弥勒大佛身旁有副意味深长的楹联:“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它既是弥勒大佛生动形象的写照,又是宽容忍让处世之道的艺术再现。弥勒大佛,有达观(开口笑)的态度,在其永恒的微笑里,洋溢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彻悟的愉悦;有宽容的度量(大肚皮),显示着处世的经验、待人的艺术、博大的涵养。它的形象,可说是古人按宽容忍让的处世哲理结合佛教教义而塑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一位老禅师用平静和宽容无声地教育了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的弟子;
东汉的陈甫用平静和宽容警戒、教育了“未必本恶”的梁上君子;
楚庄王用睿智和宽容教育和鼓舞了曾因调戏其爱妾许姬而被绝帽缨者;
魏国范雎不记魏大夫须贾凌辱之过,宽容了曾送其一件粗绸袍子的须贾;
东汉刘宽待人以宽,曹操宽释背叛的将士,后赵王石勒的不计前嫌,唐太宗的大度容人,吕蒙正的不计非议,孙中山的宽宏大量……
公共汽车上,一位女士无意间踩疼一位男士的脚后红着脸道歉,男士宽容而幽默地说:“应由我说对不起,怪只怪我的脚长得太不苗条了。”
古人今人的宽容让人无时无处不感受到宽容的美好与伟大。
宽容是一种雅量,也是一种风度。
面对胜利者,我们要宽容其成功;面对发财者,我们要宽容其富有;面对与己观念不同者,我们要宽容其差异。我们要宽容别人的才华、能力、机遇和观念,甚至宽容别人的疏狂、偏激、冷漠和孤僻。
宽容是人与人交往的缓冲,它可以化解许多不必要的冲突;宽容又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它可以减轻磨擦,缓和紧张的关系。
这就是宽容,它甜美如醇酒,让人回味无穷。
这就是宽容,它温馨如关爱,让人感慨不息。
这就是宽容,它亲切如善诱,让人感动不已。
这就是宽容,它明亮如晨星,让人迷途知返。
壮阔的大海,不拒百川,才能成其大;崔嵬的大山,不辞抔土,才能成其高;涓涓的小溪,不捐细流,才能成其恒。
正如无门禅师所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不管世事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则一世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牢狱虽小,但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
这是我们凡尘俗子都应追求的生存境界。
宽容,不庸人自扰,不锱铢必较,不为外物所役——心中无事一床宽,将能使我们拥有这种至真至纯的境界,将能使我们拥有一个广阔的心理空间。
佛性如水,荡涤万录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孔子集语》所引《说苑·杂言》:子贡问孔子:“君子看到大水必定观看,不知有何讲究?”孔子答:“君子用水比喻自己的德行。水遍及天下,没有偏私,好比君子的道德;水所到之处,滋养万物,好比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好比君子的仗仪;水浅则流行,深则不测,好比君子的智慧;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好比君子的勇敢;水性柔弱活灵,无微不至,好比君子的明察;水遭到恶浊,默不推让,好比君子的包容;水承受不法,终至澄清,好比君子的善化;水入量器,保持水平,好比君子的正直;水过满即止,并不贪得,好比君子的适度;水历尽曲折,终究东流,好比君子的意向。”
老子的“上善如水”是说,有道德的上善之人,就像水的秉性一样,水善于利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不乐意的卑下之处,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之人处世所居要像水那样的善处卑下,存心要像渊那样的清静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的彼此相亲,言辞要像水那样信诚不欺,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不紊,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举动要像水那样侍机而动。
从孔子和老子对于水性的描述中,我们完全可以悟出:水,不仅是一种精神,更代表着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
茫茫宇宙,短暂人生,我们应该怎样获得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做人的心态和精神品性。
这种种水性,已经把做人的崇高境界通过晶莹的流体在无声无息中阐释给了我们。至于我们怎样实现水的最高境界,就要看我们的心灵在现实的尘埃中如何净化和如何提高自己的素养。
水的种种品性告诉我们:人,作为高于自然界一切生命的个体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有善心,要善待一切,乐于奉献,低姿态做人,高姿态做事。
做人如水,应像水一样慈祥博爱。世间万灵,无论是鲜花奇树、珍禽异兽,还是野草灌丛、毒虫恶豺,水都毫无偏袒地滋润哺育,供养生息。不因蚊蚋之渺小而弃之,不因鲸象之庞然而拒之,不因虎狼之凶残而厌之,不因麋鹿之柔善而欺之。世间万灵俱是水的儿女,水对万灵是一样地疼爱,一样地呵护。至柔至善的水啊,你是万灵生息吸吮的乳汁。
做人如水,应像水一样革故鼎新。当尘世间草枯木朽、尘垢污泥壅塞时,水便激烈地泛滥肆虐,无情地摧枯拉朽,将残枯病体扫荡一空,清理尘世,净化尘世。历炼万灵的精神和躯体,激昂振奋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积极向上,永不消沉低落。洪水肆虐之后,大地水草丰美,鲜花怒放,百鸟争鸣,百兽轩昂,天空映满祥云瑞霞,大地呈现峥嵘繁华。水复还尘世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做人如水,应像水一样清洁尘垢。水本性清澈纯美,但从不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心怀洁污涤垢之大勇敢、大悲悯,用自身的澄澈无瑕洁净尘间污秽。水勇敢无畏地深入尘世,挟泥沙污垢忘我奔流,在静僻水湾处将泥沙污垢沉降,水复归清澈无尘。水遇浊流而不避之,吸纳消融;遇清流而愈加清澈,超凡脱俗。水不惜沾染己身,甘愿将纯洁奉献给万灵,让世界清晰干净、纯真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