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归于寂灭,无常归于平常
佛学为什么讲无常?因为世界上的事是没有永恒的。人的欲望,永远贪求永恒,想永远保持存在,那是永远不可能的,那是笨蛋,是看不清楚的人搞的。所以佛告诉你,积聚必有消散,崇高必有堕落,会合终须别离,有命成归于死,那是必然的道理,这是大原则。
世界上除了死亡之外,没有永恒。
世事变迁,时光不会永恒。从我们出生落地的那一刻起,成长、成熟、衰老成了我们必经的人生旅程。生命没有保鲜的秘密,大自然的法则规律谁也逃不脱。
有人说,爱是永恒的。可当我们爱着的人不再值得我们去爱时,爱心也会转移方向。因为爱是一种精神上的付出。付出总得有回报:对爱心的回报,对社会的回报,对责任人成就感的回报。
精神、意志也不会永恒,因为兴趣、爱好,包括事业追求也会随着个人处境转移。
当我们接连地遭受挫折与困境之时,我们逃离不了命运,逃离不了现实,无谓的牺牲只会让我们更加陷入困境,于是我们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退让,虽然妥协并不等于屈服,退让也不代表失败,也许妥协后还有更为执著的追求,退让只为更好的进击。《方与圆》的处事原理告诉我们,一味的坚持导致的后果是头破血流。
失败与成功也没有永恒。
一个人能力强,并不代表他会成功;同时,一个能力差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会永远失败。世事本无规则,运气来了,差劲的人也能干成大事,即使做错了,错一百次,也是错有错招,负负得正;运气不来,能力再强干,也是鸡飞蛋打空算计。您说自己有能耐,也许背后就有小人在捣鬼,即使晴天出门也会半路下雨。
一切的一切,没有永恒。
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走在世俗的凡尘中,如果不能活得精彩,不能确定是否有永恒,那就活得悠然些。信缘,如同守候一棵不曾结果的树,永远不知道它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但是心里清楚,定会有着或大或小的收获。也许我们过着不同的生活,也许我们做着不同的梦境。只愿,千里一线牵的缘分能送我们一个故事,或是悲壮,只要经历过,就是美的。既然不知道有没有永恒,就别去在乎她了,只要我们过得开心,无怨无悔就已足够……
要无怨无悔,就要懂得珍惜,否则,就会为失去而后悔。
人们都是在看到自己失去的东西,却很少看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以每天黯然伤神,只知道原来失去的东西是那么美丽,但当初拥有的时候却没有很在乎,失去时才知道原有的价值。
如果你在一生里遇见了你心爱的人,可以说你是幸运的,无论结局怎样,都可以说是幸福的吧?白头到老,固然很好,如果分手了,或者为爱情而伤心,也都是很幸福的,毕竟你爱过,你为了爱情在落泪,为了爱情在心碎,曾经很浪漫过,两个人可以在冬天的风下疯狂,在夏天的雨下漫步,即使当初的恋人已经远去但恋爱时的浪漫情节依然在你的心里埋藏,这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
记得一本书中说过,一个人无论陪你走了多远的路,最终她还是会和你分开的,毕竟很少有那些同一时刻出生,而一起走到老的人,不但有感情中的离别还有生与死的离别。如果这样想了,你即使分手了,你也不会那么伤心,反而会祝福对方幸福。如果老了哪天相遇,将会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许多在恋爱中的人会迷失自己,找不到自己,有的人聪明地把自己藏在爱情背后,却收获满怀的温馨与幸福。有的人为了爱人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了她可以不要全世界,还是有他陪伴着的日子天天永恒?如果说杰克死后,露丝也跟着沉到海底,那么就没有了那感人至深、赚了我无数泪水的《泰坦尼克号》。爱情的意义不是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而是两个人共同付出,彼此幸福。
不要为了一个人而活,一个人去承担两个人的爱情是很痛苦的,只有两颗心去真心经营爱情,那才是真正的爱情。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幸福,也不会有什么永恒的快乐,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有七情六欲,总有太多的现实让你无法顾及爱情,你我只是尘世中的一员,又怎么可能不顾人家和朋友的眼光,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心情,不顾别人的感受去爱、去追逐?也许你会在她离开的时候难过伤心,但是总比失去自己的灵魂好。因为没有人会陪你一辈子的……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人,那个人便会在你最想忘记的时候出现在你的心里,会在你最难过最失落的时候出现在你的心里,可是你却想了又想却无法确定是否要告诉他你现在的感受,你现在的苦恼,因为你在乎她的感受、在乎她的想法。可是有时候越是在乎就越容易失去,越容易让自己受伤。难道这就是爱吗?这种爱是很痛苦的,爱情也不要像手里的泥土越抓紧,就容易流下来,最后剩下的只是少之又少的尘埃。如果爱也这样,越是爱,越容易失去,那么我们是否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灵的距离?可是那样,我们之间的交集又会在哪里呢?那些浑然天成的交集,错过多可惜。我们总在等待着,那些幸福的脚印,当你再回头的时候她已经消失了,原来幸福是在前方的。
爱情如此,友情如此,亲情也如此。
一切有为法,平淡真佛性
懂了道的人,处在这个世间如梦如幻,一切皆是在游戏之中,连生死都是游戏,现实更是游戏,没有哪一样不是游戏。或者你认真也无妨,认真也是游戏,不认真也是游戏。像在这个大地球上,幸而生了我们这些穿衣服和不穿衣服的生物,这些生物就在这个大圆上,莫名其妙地搞了几千万年,实际上都是在玩,都是在游戏,没有哪个是究竟。
金玉良言,人世间其实就是如此。
佛陀有四句偈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乃是一种科学的宇宙观。在这个只有时间、空间为确定因素的世界里,人生的荣辱感受以及“高峰”“低谷”境遇概念都只有暂时的、相对的意义,而没有什么真实意义,过于认真地去追寻探讨反而显得多余。“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自己同外界发生的一切都当作一种游戏,去经历和体验过程呢?何必把什么都看得很重,自寻烦恼呢?看淡一切,快乐无边,方得解脱。
“牵你的手走过万里长街,走过的路花瓣纷纷凋谢。你说一生太短若不能化蝶,也要陪我看尽千秋雪。这些年来学会看淡一切,你的笑颜是我心中的结,多冰冷的年月多忧伤的夜,最想念的是你的体贴。爱过恨过哭过笑过沉醉过的情节,片片段段缤纷耀眼像星星不灭,风中苍苍茫茫、纷纷扬扬、皑皑的飞雪,酝酿整个秋天被凝结的错觉。想象你的亲切、你的纯洁幻化成飞雪,覆盖我的心田把往事冷却。风中苍苍茫茫、纷纷扬扬、皑皑的飞雪,飞扬整个冬天被融化的喜悦。就让我的感谢、我的告别飘落成飞雪,化做明年春天最暖的眼泪。”
这是张萌萌的一首歌,最喜欢那句“这些年来学会看淡一切”。因为看淡一切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情怀。不知道是谁说过,“快乐,不是你得到的太多,而是你计较的太少。”这就是简单的快乐,其实,就是把一切看得很淡。
看淡,不是不求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和人生。
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正是在“看淡”之后,方才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哪一个不是“看淡”了千百年封建社会的传统、世俗、礼教之后,而与之分道扬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看淡”是一种精神向往,是一种超脱、解脱,是一种铺垫、进取。凡事看淡一些,想开一些,退让一些,在轰轰烈烈中保持一种平静的心境,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因此有太多的欲望,有太多欲望满足不了的痛苦。有这样一本书叫《名利辨》,书中说到乾隆皇帝下江南,登上镇江金山寺,远望长江中的点点风帆,问金山寺长者:“江上有多少只船?”长老答:“只有两艘,一艘为名,一艘为利”。
无独有偶,有这样一幅国画:青山绿水之间,多名纤夫拖着一条大船在江上航行。纤夫弯曲的腰身,拖得十分吃力,船上人悠然自得。画面的下方题有诗句格外抢眼:“舟中人为名利牵,岸上人牵名利船;江水悠悠浑不尽,问君辛苦到何年?”
由此联想到,如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浮名虚利”大得吓人,“敢拼才会赢”、“敢唱就会红”,名利的欲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些已经紧握于股掌之中的名利,更是被视如珍宝,不忍丢弃。
有位哲人说得好:“人生最沉重的莫过于拽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放。”可是,芸芸众生中又有多少人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牢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拖累牵扯着名利的纤绳踯躅而行?!梦想一夜暴富、一鸣惊人、一步登天,总是恨命短、官小、钱少,为了大名大利,陀螺般地旋转在热浪滚滚的红尘欲望中,直转得头晕目眩、身心疲惫不堪,甚至搭上健康和性命。
唐伯虎曾有诗云: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生活中究竟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唐伯虎的境界,真正看淡一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每个人的欲望不同,有了欲望就有了期待,有了期待,就有了烦恼,有了烦恼,就有了痛苦,有了痛苦对自己的欲望就更加强烈。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有的人会因此而消沉,有的人因此而奋发向上,有的人因此而不择手段,有的人因此而痛苦终生。
那种悠闲自得的人,谈起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时,就会说:在忙忙碌碌的世界里,我时刻觉得我是那么不适应,我喜欢简单生活,我钟情于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俄国一位作家曾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失去的比获得的更为重要。种子消失之后,才能发芽。”人生是个大舞台,要想活得精彩,活得壮美,活得有气魄,就不仅要学会给生命留白,而且要有一颗平常心,淡然看待人生的得失成败。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了财物,可能会收获一个美好的心境,也可能因此而得到了平安,等等。这也许是宿命的观点,但是,有的时候这样看淡一切,可以使你得到心灵的安宁。
看淡一切,你不会因大喜而过望,也不会因大悲而过度。生活中,这样的时刻屡见不鲜,什么因为中奖而心脏病发而亡,什么因为恋爱不成而杀害对方,又自杀的,什么因为某队赢了球而兴奋得狂饮的……比比皆是。这就是少了一种情怀,看淡一切的情怀。
看淡没有那么容易,生活在人群中,每天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周全,没有欲望可能吗?谁不想生活得好一些,谁不想挣的钱多一些,谁不想工作轻松些,谁不想天天快乐,日日开心?这些都是欲望,可这些欲望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实现,不是所有的都可以满足的,那叫人如何看淡呢?
当我们经历四川震灾的时候,面对那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人们,面对那些从废墟中挽救出来的生命,那一刻,我们感叹:至少,我们还活着。灾难是不能避免的,谁也控制不了天灾人祸的发生。但就在那一刻里,我们看到了许多顽强的人性,许多感人的画面,许多真挚的情感。那一刻,金钱、地位、名利都变得淡泊,没有什么比活着更有意义。
因为活着,所以我们有希望。家没有了,可以再造,生命没有了,却只有天堂里虚渺的钟声。在那一刻,我们为逝去的人们深深哀痛的同时,我们也更勇敢地为我们的生活感到欣慰。
名利、得失、荣辱相对于生命而言,哪一个更重要,面对逝去的生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看淡一切呢。
现实总是很残酷。生活之中,工作之上,上级与下级,也许更多的只是利益关系。也许在患难面前,更多的是人性的自私。在情感世界,碰到最多的是欺骗与背叛。然而,这些不可避免,却不必太在意。如果我们看淡生活,看淡人生,看淡人性。或许这许许多多,都是一种自然,也是一种规律。
学会从容、淡定的生活。不要注重那些过失,做好自己的本分。别人对我笑,我便对人笑。或许,这样的人生会少了许多的烦恼,或许我们会过得更快乐一些。
一切皆是在游戏之中。活着,就要好好地活下去。活着,没有什么比快乐的生活更重要!当然,我们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是,尽量去看淡一切,才能还自己心灵一个宁静。
禅非坐卧,佛无定相
大师说: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一切如梦幻泡影。
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辗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金刚经》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相者即是非相”“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等等,都说明了相是虚妄不实,实相是无相,要证得实相,就不能住于相,因此,经中处处以般若去观察一切:“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则名三十二相”,“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从而达到无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发展到五祖之后也以《金刚经》的思想作为修证上的指南。六祖就是从听闻《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的。惠能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体现了般若空无相的道理。
后来,六祖在《坛经》上也以无住相修行教授学人。比如对于烦恼与菩提的区别。六祖曰:“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与菩提就在于执境与离境,执相就是烦恼,不执相即是菩提。又如见性成佛。
祖曰:“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为烦恼尘劳不得显现,如能用般若观照一切,不住于相,就能见性。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六祖指出了禅宗的几大要领。《坛经》上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念是念著于境。对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相者,实相无相,行者要能离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证得清净法性;无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为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