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束缚了你
慧能门下高足之中,南岳怀让一系传至马祖道一时大盛,与此同时,青原行思一系也出现了一位名动四方、禅机玄奥的大师,他就是与马祖道一齐名的石头希迁禅师。
希迁(700-790),俗姓陈,广东人,年轻时即心怀慈悲之念。后出家为僧,初投慧能门下,慧能圆寂后,希迁在罗浮山受具足戒,后师事于青原行思,获悟禅旨。天宝初年,前往源南衡山,结庵在南寺前的一块大石头之上,人称“石头希迁”。希迁禅法较为严谨,当时学人常以得到希迁的认可为荣,与马祖大师合称“并世二大士”。
石头希迁的教育法十分严厉,有时不止是封住学人的口,还要倒打一耙。有僧问:“什么是解脱?”
希迁马上反问:“谁束缚了你?”
又问:“什么是净土?”
禅师又反问:“谁污染你了?”
学僧不死心,问:“什么是涅槃?”
希迁还是老一套:“谁把生死给你啦?”
■感悟——
四祖道信请僧璨教他解脱法门,僧璨反问道:“谁把你捆起来了?”道信说:“没有谁捆我。”僧璨说:“既然没有谁把你捆起来,这便是解脱,何须再求解脱?”道信立即大悟。
希迁与四祖异曲同工,告诉我们,我们本来就自由,没有任何束缚,一切戒律都是人为的束缚。
禅里面有绝对自由
根据云门所说:“禅里面有绝对自由,有时否定,有时又肯定,高兴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
一个和尚问他:“如何肯定?”
云门回答说:“冬去春来。”
和尚问:“春来有何事?”
云门回答说:“肩上横着杖子,不分东西南北,漫步田野中,敲击残椿为乐。”
■感悟——
禅里面有绝对自由,禅就是生活,我们的生活本来就是绝对自由的。你看:“肩上横着杖子,不分东西南北,漫步田野中,敲击残椿为乐。”自由自在,潇潇洒洒,我们为什么要规定自己这也不可以,那也不允许呢?真是在自寻烦恼啊。
惟俨求悟
惟俨禅师初访石头希迁,问:“听说南方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门宗旨,我弄不明白,希望和尚你慈悲为怀,指点迷津。”
希迁见惟俨颇有佛家风范,说:“这样不对,不这样不对,既这样又不这样也不对,你能理解吗?”
希迁禅师说完,看见惟俨一副迷惘不解的样子,就对他说:“你是因缘不在这儿,去马祖大师那儿问一问吧。”
惟俨于是去马祖,重提了上次的谈话,马祖一乐,说:“我有时教它扬眉眨眼,有时不教它扬眉眨眼,有时扬眉眨眼的是它,有时扬眉眨眼的不是它,你该怎么理解。”
惟俨言下大悟,对马祖说:“在希迁禅师那里,就好像影子叮铁牛。”马祖当场印可。
■感悟——
希迁的禅机苛刻求实,马祖的禅机通畅宽泛。仔细追究的话,希迁说的是道与人心的关系,强调你怎么做都和道没关系,这里着重的是心与物的理事关系,马祖心中明白。他明明白白地对惟俨说,这么样、那么样都是道的作用,你怎么做都不会离道,想离也离不开,道就是每人的状态。一个演红脸,一个扮白脸,惟俨终于给折腾出来了。这样看来,马祖与希迁在当时堪称一对技艺高超的双簧。
天然骑佛
著名禅师丹霞天然年轻时一心要求功名,路上碰见禅客对他说:“当官哪里有当佛好呢?”
天然慧根发动,就前往马祖那里去,到了之后,用手推推帽沿,什么也不说,马祖打量一会说:“南岳石头希迁是你的老师。”
天然就前往希迁处,到了也是手推推帽沿不吭声,石头说:“安置到宿舍去吧。”
于是天然干起了炊事活,共计三年。
有一天,石头希迁告诉大众第二天除佛殿前的草。第二天,众僧都去除草,只有天然用盆水洗了头,跪到石头面前。石头见此情况笑笑,就为他剃去了头发。石头正待讲解戒律,天然却捂住了耳朵走了出去。
天然剃发后再次去谒见马祖禅师,还没有见礼就跑进僧堂,骑坐在塑像的脖子上,众僧人惊慌忙作一团。马祖亲自走进僧堂,见状对天然笑道:“我子天然。”
天然马上下来拜谢说:“感谢老师赐给法号!”
从此就以“天然”为名。
■感悟——
有人问归仁禅师:“如何把僧人的德行付诸行动?”归仁禅师回答:“破斋犯戒。”此外,如桂琛禅师说“律身非真解脱”,善本禅师教人“不用无绳而自缚”,都是反对戒律对人的束缚。在解除了束缚以后,“大千世界内,一个自由身”。“天然”就是这样一位禅师。法号“天然”的意思也是保持天性,自然而然,不要任何人为的束缚。
烧佛也能取暖
有一次,丹霞天然禅师在一座佛寺里穿得很少,时值严冬,大雪纷纷,天气非常寒冷。丹霞禅师就把佛殿上木刻的佛像取下来烤火,结果被寺院里的纠察师看到了,大声怒斥:“该死!你怎么把佛像拿来烤火取暖呢?”
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回答:“我不是烤火,我是在烧取舍利子!”
“胡说!木刻的佛像哪里有舍利子?”纠察师仍是大声斥责。
可是,丹霞禅师仍然从容地去取佛像并投入火中,还说:“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多拿些来烤火有何妨呢!”
■感悟——
纠察师所认识的佛像,只是木刻的,而丹霞烧佛要取舍利子,他所认识的佛像才是有灵性的。在丹霞禅师的心目中,我佛如来的法身遍于整个宇宙世界,而不仅仅是佛雕像,对禅师而言,那尊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质,宇宙真理那才是我佛法身的整个表征!
丹霞背美女
一次,丹霞禅师和一位同门一起过河,河上的小木桥不知为什么被水冲走了。这时候正好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也要过河,她眼看着这流动的河水,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丹霞禅师二话没说,就把这个美女背过了河。
同门忍不住问他:“师兄,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么可以背人家姑娘过河?”
丹霞反问道:“那个女人啊,我早就把她放下了,师弟你难道还在背着吗?”
这个同门摸了摸脑袋,愣在那里,说不出话来。
■感悟——
我们到佛教的寺庙去,常常看见一个咧着嘴笑、袒着大肚子坐在那里的弥勒佛像,这个弥勒佛的原型,就是中国唐朝的著名禅师布袋和尚。弥勒佛的肚子之所以大,正是被酒灌大的。寺庙中有一副对联盛赞弥勒佛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丹霞禅师背美女正像布袋和尚喝酒一样,不为戒律所困,这不仅仅是勇气的问题,而是已到了自由的境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史载,宋朝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一次同去赴宴。程颐见座中有两个妓女,立刻拂袖而去,程颢则安然与座中人尽欢而散。
次日,程颐找到程颢,面有怒色,欲兴师问罪。其兄程颢答曰:
“某当时在彼与饮,座中有妓,心中原无妓;吾弟今日处斋头,斋中本无妓,心中却还有妓。”
■感悟——
《心经》开门见山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青原惟信说:“当一个人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当他透过良师的教导而见到禅理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也不是水;可是当他真正有个休息处时,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了。”
苏东坡在下述一首诗中也表达了这个观念: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看来还是哥哥程颢已然达到了“色即是空”的境界啊。
梁武帝与达摩
根据《景德传灯录》的记载,达摩到中国以后,第一个跟他谈话的贵人是当时佛教最大的护法者梁武帝。
粱武帝问达摩:“自我登位以来,建了不少的庙,印了不少的经,也供养了不少和尚与尼姑,你想我的功德有多大?”
达摩坦白地回答说:“没有任何功德!”
梁武帝奇怪地问:“为什么没有功德?”
于是达摩说了一篇道理来回答:
“所有这些只是一点点对你自己疏漏的补救,仍然是世俗的,好像随形的影子,看起来像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还是虚空的。至于真正的功德,那是纯净智慧,那是圆融和神妙,它的本性是空寂的,这样的功德是不能用世俗方法做到的。”
于是梁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理?”
达摩回答说:“廓然无圣。”
武帝又问:“既然无圣,那么现在对我说话的人是谁?”
达摩回答说:“我不认识。”
■感悟——
达摩的回答是相当简单和明白的,但这位虔诚而博学的佛徒皇帝却不能把握达摩态度中的精神,意即佛不是修来的,而是自然的。达摩发现自己对这位皇帝不会再有其他帮助,便离开梁武帝,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据说他整天面壁而坐,如此九年,后来别人便称为他壁观婆罗门。
闭着眼看
某儒生的家在禅寺隔壁,在学堂里读“之乎者也”之余,也曾像模像样地学着和尚参禅,因此,在装了一肚皮学问的同时,心里也领悟了不少的禅机。而教他们的先生,是个老学究,不苟言笑,整天一副正儿八经的夫子模样。
一个节日,儒生与三五同窗相约聚会于望江楼。望江楼有美酒佳肴,更有翩翩舞姿,柔柔歌喉。在街上,他们与先生不期而遇了。于是,先生被他们邀请一同来到望江楼。
先生自然被请入正座。酒过三巡之后,丝竹之声响起,妙龄舞伎出场了。她将所有的柔情都化作了美妙舞蹈,换来满堂的喝彩。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先生牢记圣人的教导,紧闭双眼,规规矩矩,正襟危坐,丝毫不被周围的喧嚣与嬉闹所动。酒席散后,舞伎来向人们索取酬赏时,儒生将她招了过来,在她耳边悄悄说了些什么。于是,歌妓直奔先生而来,屈膝施礼后请他赏银。
先生拂袖而起,生气地说:“我根本连正眼都没看你!”舞伎一把抓住他的衣襟,按照儒生刚才教给她的话,说道:“睁着眼睛看的倒没什么,最多看到外面的衣裳。你闭着眼睛想,那才厉害呢,恐怕什么事都做了。因此,老先生你必须付双倍的酬劳。
■感悟——
常人是“见色是色”,很容易见色起心,经受不住诱惑;经过儒家道德教养的人则是“见色不是色”,即看见了色也假装没看见一样,以防止诱惑,就像这位老夫子一样,但这样做实际上是禁欲,当然是违背人性的;那帮儒生则回到了“见色是色”,看见了就是看见了,不会自欺欺人,这才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这才是有最高修养的境界。
大小两碗面条
从前有一位居士,他到一所有名的禅院去拜访一位禅师。与禅师见面之后他们谈话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
侍者为他们做了两碗面条,面条味道很香,只不过是一碗大一碗小。两人坐下,禅师看了一下面条,便将大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
本来按常理居士要谦让一下,将大碗再推回到禅师面前,表示恭敬。没想到居士却看也不看禅师一眼,径自低头大吃起来。禅师见状,双眉紧锁,有些不悦。居士并未察觉,一个人吃得津津有味。
等他吃完,抬头却见禅师的碗筷丝毫未动,于是笑问:“师父为何不吃?”
禅师叹了一口气,一言不发。
居士又笑着说:“师父生我的气了?嫌我不懂礼仪,只顾自己狼吞虎咽?”
禅师没有答话,只是又叹了一口气。
居士接着问道:“请问禅师,我们如此推来让去,目的是什么?”
“让对方吃大碗。”禅师终于答话了。
“这就对了,让对方吃大碗是最终目的。那么如您所想,争相推来让去,何时将面条吃下肚去?我将大碗面条吃了下去,您心中不悦,难道您谦让的目的不是真心?你吃是吃,我吃也是吃,如此推来让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禅师听完居士的一番话,心中顿悟。
■感悟——
佛门有许多清规礼仪,一些修炼层次不高的僧人们往往会在这些清规礼仪前裹足不前,结果修行毫无长进,上面这位禅师就是。其实,禅宗的目的并不是要让这些礼节束缚人的手脚,而是要我们洒脱自在。
佛的慈悲心
宋朝时,从中国留学回到日本的荣西禅师,四处筹募经费,开始盖日本的第一座禅寺。禅寺即将完成,只剩下佛像的装金。
寺院把仅存的经费买了黄金,打成薄薄的金箔,准备贴镶在佛像的身上。
就在准备装金的前一个夜晚,天气格外寒冷,突然有一个形容憔悴的男人跑到寺庙。
他跪在地上对荣西禅师说:“我们一家现在已饥寒交迫,恳请老师帮助我们,我实在已没有办法了。”
荣西禅师听了,开始很为难,就极力想拯救他们的办法。忽然看见用来涂如来佛像的金箔,心中一喜,就对他说:“把这些金箔拿去应急吧!”
当时,门徒们很惊讶,显得很可惜的样子,问:“师父,多可惜啊!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荣西禅师从容地开示他们道:“我只不过在实行慈悲心而已。所谓佛的慈悲心,就是大慈大悲之心。如果佛看见这些可怜的人,即使舍身也会帮助他们。若我因此而入地狱,我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你们想想看,你们到底是为什么而修行呢?”
门徒们听了,叹服不已。
■感悟——
荣西禅师说得对,佛是慈悲的,我们敬佛,不是说仅仅是对佛敬重,更重要的是要学佛,像佛那样有一颗慈悲的心。如果一方面对佛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对他人的生死冷暖置之不理,那就不是真正信佛敬佛,因为他根本没有一颗慈悲心。
救苦救难
一次,荣西禅师所在的寺里缺粮,每个人都在忍饥挨饿。正好,有一个人向禅师施舍了两匹绸子。禅师很高兴地带回寺里,对大家说:“这两匹绸子就会变成明早的稀饭了,我们真是要感谢那个施主!”
正当大家高兴之际,有个衣衫破烂的男人跑进寺来,请求道:“我没有路可走了,你们看,我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能否把这两匹绸子施舍给我呢?”
禅师二话没说,就给了他。
这次他又开示门徒道:“大家都是来求佛法的,如果自己忍受饥饿的痛苦,而能挽救灾难中的人们,还不正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心愿吗?”众弟子皆点头称是。
■感悟——
荣西禅师的慈悲心肠再次得到了验证。
不拜佛祖
禅宗达摩祖师的坟墓在现在河南省熊耳山的吴坡。自古相传,凡是禅师一生之中必须到这里来参拜一次。有位禅僧从来没见过达摩祖师的面,但是他却甘愿为达摩祖师终身守墓。唐代宗时,这座达摩祖师的坟墓曾赐“圆觉大师空观之塔”的封号,所以大家称这位守墓的禅僧为塔主。
有一次,达摩祖师的第十一代传人,誉满天下的临济禅师来到达摩祖师的墓边。塔主与他见面后就问:“请问长老,您法驾光临,请问您是先礼佛呢?还是先礼祖呢?”
临济禅师说:“我来到这里的目的,既不是礼佛也不是拜祖!”
塔主听后不解地问:“请问大德,难道佛陀与祖师同你有什么冤仇吗?”
临济禅师一听这话,反问说:“您替佛陀与祖师这么讲话,佛陀与祖师有什么恩惠给你吗?”
塔主一听,茫然不知如何回答。过了许久,塔主问:“那我该怎样自处呢?”
临济禅师开示:“泯灭恩仇,体会禅法平等,才能见到祖师的本来面目。”
塔主豁然领悟。
■感悟——
临济禅师得法于黄檗禅师,黄檗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的禅境,临济一定深有领悟。这回见到达摩祖师的塔墓,以至尊的无求之礼,契入祖心,而塔主却不明白,用存有差别的看法,问先礼佛或者先礼祖,临济禅师不是佛与祖均不礼,而是自性中的佛与祖早就打成一片了,所谓佛与祖已无分无别,何必妄加揣测什么恩仇呢?
逢佛杀佛,逢祖杀祖
一次,临济上堂讲法,语出惊人:“佛教的十二部经典,是擦屁股的旧纸;佛是虚幻之身;祖师达摩只是一个老和尚。”见有的和尚大惊失色,他不慌不忙地解释道:“佛祖跟我们一样都是爹娘生养的,有生有死。你想成佛,就被佛魔抓住;你想求祖,就被祖魔抓住。如果有所求,都是苦事,还不如无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