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缺憾我们就无法去衡量完美。不完美是人生的一部分。一旦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尽享人间风光。
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那些成功的事或人都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许多成功与快乐不仅不十全十美,甚至连这方面的想法都没有。
在美国,《独立宣言》是十分重要的一份历史文献,其地位也许仅仅次于《联邦宪法》。其原件珍藏于华盛顿国家档案馆。可就是这样一份神圣的国宝级文件,其中竟有两处人为留下的缺憾。
原来,当年这份文件成稿以后,大家发现其中遗漏了两个字母。但是当时人们并没有重新抄写一遍,只是在行间打上脱字符号,把这两个字母加了上去。在上面签字的有56名美国精英。
《立宣言》文字简约,篇幅也不长,重新抄写一遍并不难做到。但是56名精英务实而又不拘小节的人,并没有因此认为这样做有辱这份赋予国家自由的文件的圣洁,他们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就迅速地为了内容而奋斗去了。在他们眼里,这种细枝末节的不完美不会影响问题的实质,也不值得为此浪费宝贵的精力。
世界上在细节上完美的文件不计其数,可是成为国宝的又有几份呢?
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是1998年的诺贝尔奖得主。他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怪人”,远离社会活动和政治舞台,从不喜欢抛头露面,而是整天泡在书本中和实验室内。就在诺贝尔奖桂冠加冕的当天,他还像平常一样在实验室里忙碌。
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不要说工作在这样一个高科技研究的前沿领域,就是用一个生活在美国的普通知识分子的标准来衡量,崔琦也不能说是完美的,因为他居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电脑盲”。他研究中的仪器设计、图表制作,全靠他一笔一画完成。一旦要发电子邮件,他都请秘书代劳。崔琦的理论是:“这世界变化太快了,我没有时间赶上!”
让我们再来看一些世界级成功者成功之前的表现吧,会发现我们比他们更有理由快乐,也更有理由成功。
有一个人出生于一个殖民地国家,成长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家庭。他自幼腼腆、羞怯、循规蹈矩。13岁的时候,依父母之命与一个不识字的女孩子结了婚。16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而第一个孩子不满一岁也夭折了。
从小学到中学,他一直平庸无奇,少年时代曾经尝试打破素食习惯改善健康状况,但终于半途而废。19岁的时候,他到伦敦求学,但宗教准则的约束使他在新的环境里无所适从。
他在学校里取得了律师资格以后,回国开始从事律师业务,但第一次替人打官司就因为临阵怯场而砸了锅。半年后,他回到家乡,在父兄的资助下维持生活,但仍然毫无起色。
他就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着名领袖甘地。
我们可以说,成功者都曾经有不完美的一面,哪怕是在他们后来取得重大成就的领域里也是如此。他们的成功不过是将完美化作了追求的过程。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在大学时表现并不突出,化学成绩曾经在22人的班级中排第15名;牛顿在小学的成绩一团糟,数学更曾经不及格;《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文学课成绩太差而被退学,老师认为他既没读书的头脑,又缺乏学习意愿;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在华盛顿大学选读英文时,写了一个剧本参加各个班之间的比赛,结果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迈克尔·福布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业发行刊物之《福布斯》杂志的总编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却被校报的编辑部拒之门外。
亚伯拉罕·林肯加入南北战争时是上尉,战争结束时,却被降级为普通士兵,因为上司认为他指挥不了一个排。
完美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追求完美是人的一种天性,我们都在心中塑造一个完美形象作为外界事物的参照,虽然每个人对完美的定义不同,但那是一种探索,是一种梦想,而美梦成真不是总能实现的。
但是生活中却有不少人要求自己只能第一,不能第二;只能金榜题名,不能名落孙山;只能出类拔萃,不能甘拜下风。
这就是完美主义的苛求,它看上去会像一朵花,但却是不结果实的花朵,而且十分耗费生命的资源。
再甜美的瓜果,它的瓜蒂也是苦的。
完美不应是对现实和自我的苛求,而应是一个过程。
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度,越过这个度就会发生质变,就像水越过100℃就会变成气,到了0℃会变成冰一样,对完美的追求超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完美的脆弱蛋壳,不论从其外形看上去有多么诱人,都经不起生活中的轻轻一击。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空余时间、更多的自由,或仅仅为了得到更多的帮助,那就要承认,这个世界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完美的,因为它并不是按照哪一个的意志在运转,一些事情并不一定非照某人喜欢的方式去办不可。
有这样一位冰雪一样美丽聪明的女孩儿,从少女时代起,就拒男孩于千里之外。虽然追求者如过江之鲫,但她一律冷眼向待。因为她始终觉得世上好男人绝无仅有,对于凡夫俗子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她只希望冥冥中有那么一个十全十美的优秀男人在等着她。
一年两年过去了,追求的男孩儿纷纷知难而退。这是个现实的世界,有什么东西值得用几年的时间去守候呢?
随着韶华渐逝,年过30仍待守闺中的她在为男人不能痴情而叹息的同时,经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就是:这世界好男人是死绝了。
完美主义的背后定有某种深刻的生活背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会把雄鹰变成笨鸡,会把巨龙变成蚯蚓。如果真想有出息,我们必须放弃完美主义的苛求,选择一件值得的事踏踏实实做,像农民耕田,也像蜜蜂酿蜜一样做下去。
改变命运的9堂人生课139我们崇尚这样的谚语:困难像弹簧,你软它就强。但是如果把所有找上门来的东西都用完美的标准去咬着牙完成,那么这些东西会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
也许我们开始会以为这样的负担是对我们的锻炼,以为它是一颗美人痣,到了后来它就成为我们脚下的泡,磨得我们生疼,便应了古语说的那样:过犹不及。我们的心理即使是一根坚硬的钢条,也会渐渐承受不了。
倘完美主义又来诱惑我们,不妨作为一种幻想式的休闲,梦想一下未来。但一旦走在路上,就要目不斜视。倘若用完美来苛求能于事有补,我现在就发誓加入完美主义空想俱乐部。
如果说愚蠢者的快乐在近乎完美的远方,智者的快乐就在脚底下的泥土中。
当我们追求事事完美时,就忽略了一个完美的结果是由许多并不完美的努力达成的,如果一味地让过程或细节完美,结果就会变得遥远,帕特农神庙就永远不能完成。
也有很多有思想的完美主义者,他们的想法十分完美,足以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但他们却仅仅限于说说而已,把想法扼杀在了过程中。
度。
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当周围的环境无法改变时,唯一能改变的就是你的态度,对生活和工作的态稍微有点儿常识的人都知道,你很难控制周围的环境。当然,除非你恰好成了政府的首脑,也许那时候你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了。但是,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控制不了外部条件。这是千真万确的。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想法。而且,通过控制自己的想法,通过运用这种最伟大的力量——选择的力量,我们可以间接地控制周围的环境。
美国加利福尼亚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在2003年冬季征兵中即将到最艰苦也是最危险的海军陆战队去服役。
这位年轻人自从获悉自己被海军陆战队选中的消息后,便显得忧心忡忡。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的祖父见到孙子一副魂不守舍的模样,便开导地说:“孩子啊,这没什么好担心的,到了海军陆战队,你将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内勤部门,一个是分配到外勤部门。如果你分配到了内勤部门,就完全用不着去担惊受怕了。”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被分配到了外勤部门呢?”
爷爷说:“那同样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留在美国本土,另一个是分配到国外的军事基地。如果你被分配在美国本土,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年轻人问:“那么,若是被分配到了国外的基地呢?”
爷爷说:“那也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被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另一个是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如果把你分配到和平友善的国家,那也是件值得庆幸的好事。”
年轻人问:“爷爷,那要是我不幸被分配到维和地区呢?”
爷爷说:“那同样还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安全归来,另一个是不幸负伤。如果你能够安全归来,那担心岂不是多余。”
年轻人问:“那要是不幸负伤了呢?”
爷爷说:“你同样拥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依然能够保全性命,另一个是完全救治无效。如果尚能保全性命,还担心它干什么呢?”
年轻人再问:“那要是完全救治无效怎么办呢?”
爷爷说:“还是有两个机会;一个是作为敢于冲锋陷阵的国家英雄而死,一个是唯唯诺诺躲在后面却不幸遇难。你当然会选择前者,既然会成为英雄,有什么好担心的。”无论人生遇到什么样的际遇,都会有两个机会,一个是好机会,一个是坏机会。好机会中藏匿着坏机会,而坏机会中又隐含着好机会,这恰如硬币的两面,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视角去对待它。
这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那些乐观豁达、心态积极的人而言,两个都是好机会。对那些悲观沮丧、心态消极的人而言,则两个都是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