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懂得了忘怀之道,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所有的不快自然会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
但凡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不是很多。尤其是在感情上受到了欺骗,就更难做到放得下了。正因为如此,一幕幕的人间悲剧经常在我们周围上演。
佳静是一位美少女,她有白皙的皮肤、苗条的身段和文雅的气质,她总是轻声细语低头蹙眉一说话就脸红,很是让人怜爱。她的气质与瓜子脸很像大家都喜爱的林黛玉,于是我们叫她“黛玉”。她不反对,只是脸更红,语更轻,也更喜欢一个人傍晚沿着湖边漫步。不少男同学都喜欢她,她收到的情书弄得大家心里酸酸的,晚上寝室熄灯了,她总在蚊帐里打着手电悉悉啐啐,我们猜她肯定在一遍遍地读情书,搞得大家难以入眠。
后来,校报的主编,那个总戴着眼镜的风流才子打动了她的芳心。他们表现得十分浪漫,在清晨湖边的小山坡上朗诵普希金的《窗》;在傍晚的小树林里手拉着手漫步;在挤得满满的图书馆里两人面对面地坐着,时不时意味深长地对笑一下;两人同打一把伞,共买一碗菜,只买一套教材。这一对恋人是那么的忘情,那么地醒目,虽然大家不免有些嫉妒的议论,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是金童玉女,希望他们终成眷属。
不过,一年后这位黛玉就从羞涩变成了抑郁,公众场合也不见了他们亲密的影子,她回到宿舍就躲进蚊帐不再有动静,夜深了还听到她时不时发出幽幽的叹气声。大家猜出了原因,可没人敢问她,大家知道她敏感而脆弱。不久我们又都看到了那位才子风流的身影,他与外语系的慧一起,打羽毛球,跳探戈,说起话来中英夹杂。大家对“才子”充满了愤恨,跑去质问他,他做作地耸耸肩,用食指抬抬鼻梁上的眼镜说:“我听爱情的呼唤!”还说佳静没有魅力,慧才能激起他生命的热情,气得我们恨不得把他按在地上痛打一顿。可怜的佳静受不了打击,患了严重的失眠症,没法上课,只能回家休学。
毕业了,佳静留在低一年级,在她快毕业时同学们去看她,发现她已经不太正常,她一人住一单间,表情像个受惊的兔子。又变得多了洁癖,她不让我们坐她的床,床用塑料布盖着,她不停地抹桌子椅子,不停地洗手,还是如以往一样只字不提“才子”。回去的路上,同学们都没了言语,都感觉“黛玉”的前景很是可怕。
但没想到佳静最终选择了死亡。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她跳进了冰冷的湖里,口袋里装的是黛玉的“葬花词”。
佳静殉情这个悲惨的故事,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讲都是个教训,它提醒我们,凡事都应拿得起,也得放得下。
每个人本来都具有充沛的精神活力,但因为某些心理压力渐渐形成情绪问题。有时反应暴躁,有时反应淡漠,导致心灰意冷,万念俱灰,失去了乐观向上的生命斗志。为了避免意志消沉,必须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拿得起,放得下,可以使我们随时保持冷静,消除心中的烦恼和不平衡的情绪,让我们在失意之余,有机会喘一口气。
脑子的作用,不只是帮助我们记忆,更是帮助我们忘怀。应时时刻刻排解多愁善感的情绪,把恼人的往事放在一边,不要让自己被种种纷扰所困,而让愉快的心情时时陪伴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积极地投身于生活,才能精力充沛地去工作和学习。
乐于忘怀是一种心理平衡。老是抓住一些事情念念不忘,实际深受其害的是自己。故事里面的佳静,为了一段情而葬送了如花的生命,这不值得,这样的殉情不可取。
我们生活在现在,面向着未来,过去的一切都被时间之水冲得一去不复返了。我们没有必要念念不忘那些不愉快,那些人间的仇怨。念念不忘,只能被它啮食,以致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导致精神崩溃,而陷自己于更难自拔的境地。
从心理学角度看,你若是总沉浸在悲愁憎恨中,长期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就会与生活脱节,就会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和心智的发展。
忘怀,它是忙碌的树荫,它让我们在燥热疲倦时,有机会休息,使活力恢复过来。你如果懂得了忘怀之道,对什么事都拿得起,放得下,所有的不快自然会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朝气蓬勃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