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名记”
1973年,解放军报社选调记者,组织上相中了他。在征求个人意见时,他顾虑颇多。自己是理工科出身,虽然做业余报道工作取得了一点成绩,但当专业记者,恐怕难以胜任。况且,解放军报社集中了全军甚至全国的记者精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名牌大学新闻、文史专业的高材生比比皆是。和他们相比,他深感压力很大。
但他最终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成为解放军报社一名非科班出身的专业记者。
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中华大地有了丝丝春暖。
这年,全军召开运动会,解放军报社派黄代培去采访曾获亚运会女子跳水冠军的海军运动员钟少珍。他突破当时千篇一律的标语口号式、决心书式的文风,以富含人文情感关怀的笔调,颇具艺术感染力的文学手法,采写了一篇带报告文学性质的通讯《翱翔吧,海燕》,在《解放军报》几乎整版刊载。在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这篇通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军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一些新闻单位把它作为范文,编入培训编辑记者的教材,《解放军文艺》专门向他约写报告文学《海燕之歌》。这篇通讯报道的成功,坚定了他做好记者工作的信心,也奠定了他在解放军报记者中的地位。
很快,他又写了另一篇报告文学《靶场红梅》,报道在本届运动会打破女子气步枪世界纪录的北京部队运动员董湘毅的先进事迹,也是在《解放军报》整版刊登。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不断有重磅稿件出手,有大块文章在各大报刊发表。他采写的介绍解放思想成果的稿件,报道部队训练改革的稿件,宣传部队英模人物的稿件,反映西沙海战的稿件,很多都发表在《解放军报》重要位置。
——他采写的《小岛十春秋》《他把一切献给了祖国》《“希望号”领航员》《蛟龙深潜地中海》《“四皮”上岛》等重大典型、重要事件的报道,许多发表在头条重要位置,有的还配有编者按、编后或短评等言论。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他作为战地记者随作战部队抵进老街、柑塘一带战火纷飞的前线,及时向全国人民报道了“孤胆英雄”岩龙和“英雄步谈机员”海水干等英雄事迹。《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头条刊登“孤胆英雄”的长篇通讯时,配发社论予以重点推荐。
——他还亲自采写或亲临一线组织指导采写报道,宣传一大批英模,被海军授予称号的有:“热爱海岛的模范战士”蔡德咏,“海军建设精神文明标兵”苏延昌,“爱民英雄”林春霖,“雷锋式的好战士”刘洪峰,“模范勤务船大队”“水下抢险英雄班”等等。
他在《解放军报》发表的稿件总数、头条总数连续多年名列全军记者前茅,成为当时优质多产、蜚声军内外的名记者。
梅花香自苦寒来。骄人的成绩,源于他过人的付出。当记者的那些年,在千里边关,在万里海疆,他栉风沐雨追寻,夜以继日笔耕。他曾到过中蒙、中苏、中朝、中越边境,曾跑遍几乎所有驻军的海岛。从北边鸭绿江口的广鹿岛,到东边的嵊泗列岛、舟山群岛,再到南边的西沙群岛,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了在部队火热生活中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矿藏”,他经常上高山观通站,下海岛偏远站点,一去就是两三个月。有一年冬天,他到内蒙古东乌边防采访,部队没有一点蔬菜,连续十多天吃的都是牛羊肉。对于一个生活在内地的人来说,这样的“奢侈”很难适应,吃到后来甚至多看一眼都会条件反射地觉得想吐。但他没有叫苦,没有退缩,硬是咬牙挺了过来,发回了高质量的文稿,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当个好记者,不仅要能吃大苦耐大劳,还要敢于履危踏险。到抢险救灾前线采访,到矿难海难等突发事件现场抢第一手材料,在崎岖陡峭的山路驱车,在风口浪尖颠簸,这些都要面对一定的危险甚至生死考验。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他随野战部队跨过红河赴战地采访。当时,担任尖刀班班长的亲弟弟也在前线穿插作战。他向父亲隐瞒了兄弟二人同时参战的消息,义无反顾地冒着炮火硝烟发回一篇篇感人的报道。兄弟俩随部队撤回云南边防后,才给远在北京的父亲报了平安。后来听说小儿子的战友有一些伤亡,大儿子的记者同事也有被弹片炸伤的,老人家心里还真后怕了好一阵子。
回首往事,将军动情地说,自己走过的岁月中,最苦的是当记者的那段时间,而自己受益颇多且深的,也是当记者的那段经历。
这的确是有感而发。新闻宣传工作讲究真实性、时效性、指导性,这就要求记者应当做到思想敏锐、眼界开阔、认识深刻、反应迅捷。因而必须经常到基层、深入一线去发现、去采撷、去挖掘、去思考。作为中央级报刊的记者,在看问题的高度和深度上,在政治敏感性上,在文字驾驭能力上,要求都很高。作为军报记者,必须站在军队全局的高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七年多的记者经历,培养了他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领导能力、分析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也都得到全面锻炼和提高。这为他日后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作风和工作基础。
将军说:“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才能更加体味到人生的幸福、工作的快乐、奉献的意义。当所发稿件引起好的反响,对部队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和推动,受到各方面赞扬和肯定的时候,所有吃过的苦、受过的累,便都成了如烟往事,留在心底的,只有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幸福,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是感受不到的。”
我军士官教育的开拓者
1980年,黄代培从《解放军报》调到恢复成立不久的海军航空兵领导机关,先后担任宣传部科长、副部长。1984年,42岁的黄代培被任命为海军航空兵某师副政委,成为当时比较年轻的师级领导干部之一。该师政治部主任空缺,他还实际主持政治部工作。由于工作出色,海军在指挥学院举办政工干部培训班,专门安排他为培训班讲课,介绍改革开放新形势下领导飞行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
1986年,我军探索新形势下士官制度改革,首次成立士官学校。
作为我军第一所综合性士官学校的海军士官学校,担负着为海军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士官人才的任务,其首任军政主官的配备,成为上下普遍关注的焦点。经过大范围遴选、全方位考察,海军士官学校第一任政治委员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了黄代培的肩上。在这一新的岗位上,他的政治理论素养、宏观决策水平和驾驭全局能力都得以充分施展和体现。
上任后,作为“班长”,他带领党委一班人,扑下身子深入学习调查,走出校门广泛交流研讨,开阔视野借鉴外军经验,提出了着眼士官特点、极具针对性及自身特色的办校方针和原则,统一了全校思想。学校认为,士官要长期扎根基层舰连,必须更加注重学员服从基层需要思想意识的培育和强化;士官担任的技术和管理职务明确,必须更加注重其操作、维修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士官处在“兵头将尾”的特殊位置,必须更加注重军人素质、管理能力和表率作用的培养;士官长期处在条件艰苦的第一线,必须更加注重体魄的锻炼。根据士官培训的这些特点,黄代培总结提出了“献身、顶用、会管、强健”的士官生培训目标。朴实明白又贴近实际、富蕴内涵的八个字,入心入脑,许多士官生毕业二十余年,至今仍能脱口而出。
由于学校在士官教育、训练、管理、作风养成、素质培养诸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我军士官制度和士官教育训练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因而多次受到总部、海军首长和机关的肯定和赞扬。继之,参观学习、取经交流的单位纷至沓来。1987年10月2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突出报道了学校的教学经验。一时间,我军士官教育改革,甚至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费加罗报》还曾就此进行了报道。
为海军武器装备事业呕心沥血
1989年,在那场风波中,黄代培走马上任海军宣传部长。面对复杂的形势,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海军党委领导下,为确保海军部队思想统一,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了大量宣传教育和思想舆论引导工作。他亲自组织力量,挑灯夜战,连续发表十多篇极具分量的文章,全方位宣传党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保持海军部队思想稳定和高度集中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担任海军宣传部长四年后,1993年,黄代培被提升为副军职干部,到海军某试验基地任政治部主任,自此进入我军高级将领行列。1995年,在任该基地副政委时,被选调入国防大学基本系战役班学习一年,期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之后,继任政委。1998年,军队实施重大体制改革,由“三总部”领导体制改革为“四总部”领导体制,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的基础上,成立总装备部。海军相应成立装备部领导指挥机关。历史,再一次把重担交给了黄代培——他被中央军委任命为海军装备部第一任政委。
自晋升为高级干部之日起,黄代培的事业舞台就转移到了海军武器装备建设上。将军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武器装备建设任务,作为自己崇高的使命,以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科学务实的宏观决策,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带领机关、部队不断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
将军非常重视武器装备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深入研究总结海军武器装备科研、监造和试验工作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科研试验部队和军代表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尤其重视领导班子和各级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担任某试验基地政委期间,创造了以军党委中心组学习带动师团党委中心组和领导干部、机关干部学习的典型经验,被海军党委以正式文件转发;撰写的《加强科技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文,在《解放军报》举办的“学习贯彻全军政工会精神,推进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征文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将军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他创造性地领导实施了干部全员岗位责任制,制定不同岗位的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根据干部德才表现和考核结果,唯才是举、选贤任能,使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脱颖而出,推动了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部队全面建设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