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装备部原政治委员、海军少将黄代培校友
黄代培,海军少将,正军职,1942年3月出生,四川省资中县人。1959年,黄代培由资中一中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1964年,毕业分配入伍,历任无线电技师、政治干事;1973年,调任《解放军报》记者;1979年,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采访;1980~1986年,历任海军航空兵部宣传部科长、副部长,海军航空兵某师副政治委员;1986年,任海军士官学校第一任政治委员;1989年,任海军宣传部部长;1993~1998年,任海军某试验基地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1995年,授海军少将军衔;1999年,任海军装备部第一任政治委员。
2009年10月1日,共和国60华诞。
中华大地万众欢腾,首都北京晴空万里、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繁花似锦。
天安门广场,举世瞩目的盛大阅兵仪式。当英姿飒爽的海军学员方队、水兵方队、陆战队方队迈着整齐的步伐雄赳赳走过,当威武雄壮的海军陆战队战车方队、海军航空导弹方队、反舰导弹方队、岸舰导弹方队轰隆隆驶过,当矫健的海军歼轰——7A战机梯队齐刷刷凌空掠过,观礼台上,一位身着戎装、精神矍铄的海军老将军禁不住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这是继共和国50年大庆之后,将军第二次受邀登上国庆观礼台,与祖国和人民一起,检阅共和国国防建设成就,共享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将军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尤其是在军旅生涯的最后十年,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扑在了海军装备建设上。今天,在这盛大的庆典上,目睹自己熟悉的海军方队走过,看到凝聚着自己多年心血与期冀的海军先进武器装备展现天安门、惊艳全世界,怎能不令他激动、令他骄傲!
庆典结束,回到家中,将军兴犹未尽,情不自禁地吟诵自己不久前刚刚发表在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文艺报》上那首《水调歌头·国庆六十周年感赋》:
雾瘴锁河岳,长夜暗无边。虎狼恣肆殃祸,黎庶苦熬煎。镰斧旌旗漫卷,星火燎燃赤县。驱寇灭权奸。三座大山倒,改地换新天。
举兴废,破封堵,挽狂澜。肇兴特色之路,赖舵手高瞻。看我国强民富,九野风和日灿,长幼尽怀安。六秩正年少,乘势再登攀。
这位将军,就是被誉为“儒将”的电子科技大学1964届毕业生、海军装备部政治委员、少将黄代培。
一个地方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怎样走上了军队政治工作的道路?一个电讯专业的大学生,如何成长为海军高级将领?凝望将军双肩熠熠闪烁的金星,循着灿灿夺目的金光,让我们去了解将军非同一般的人生经验,品读将星背后的故事……
艰苦砥砺少年远志
资中,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位于沱江中段,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这里山川毓秀、文化灿烂,地灵人杰、贤才辈出。这里是至圣先师孔子的乐理老师苌弘的家乡,这里曾是国画大师张大千绘画启蒙之地,这里在科举时代出过2名状元、216名进士、224名举人……
1942年,农历三月,黄代培出生于资中县西门口。
他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新中国成立前读过一段私塾,新中国成立后转入小学。11岁时,他以同年级最小年龄考入资中第一中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他从一个活泼好动的少先队员,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共青团员。
然而,不为外人所知的是,品学兼优的背后,少年黄代培有着怎样的艰苦生活经历,承受过多少生活的重压。
其时,解放不久,黄代培的父亲在资中县城区粮站上班,每月仅有30元的微薄薪水,不仅要维持一家7口人的生活,还要赡养居住在农村的祖母。每月的工资,除了购买定量供应的米、油、煤等生活必需品外,所剩无几。家中生活极为困难,甚至很少吃菜。作为长子,懂事的他很小就知道替父母分忧愁、减压力。刚上初中二年级,12岁的少年黄代培便开始用自己柔弱稚嫩的肩膀,为父母分担起家庭生活的重负。
他到运输合作社拉过架子车,在运送长途货物的架子车旁边拴上一根绳子,给车夫当帮手拉货,从天不亮干到下午,一天可以挣两毛钱。
他到山里石灰窑挑过石灰。石灰刚刚出窑,他就要迎着扑面而来的阵阵热浪,装上满满一担还是滚烫滚烫的石灰,挑到三四十里以外的工地。一天挑两趟,他可以挣几毛钱。
他到粮站打过短工。暑假期间,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他和粮站职工一起翻晒粮食,挑担扛包,什么苦活累活都干……
生活的艰苦,劳动的重压,没有把少年黄代培压垮,反而更加磨炼了他的意志,铸就了他不畏艰苦、坚韧执著、刚毅果敢的性格,培养了他乐观向上、主动进取、永不服输的精神。这种个性和品质,成为他后来能够一步步迈向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
1959年,17岁的黄代培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
刚进大学,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虽然享受全额助学金,但每个月的全部生活费也只有两元钱。经济上的困窘并没有难住这位能吃苦头脑又灵活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五,5年时间他没有买过一本书,没有买过一个练习本。需要看书的时候,他就泡在图书馆里;记笔记、做作业,就找来粮站里废旧的表格,订成册在背面写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大四升大五的时候,学校在没有预先通知的情况下,进行了一次突然袭击式的综合测评,并根据测评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一类同学将安排到外地实习,二类同学则继续留校上课。黄代培是班上少数几名到外地实习的一类学生之一。
黄代培在成电读大三时的照片
回想自己学生时代走过的路、吃过的苦,将军认为,生活的道路上,任何困难曲折都可以化为成功的阶石,所有艰苦磨难都可以变为人生的财富,关键在于你如何面对。他说:“古话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吃苦,并不是为了要做人上人,而是为了给国家和人民做点事情。艰苦是磨刀石,只有吃得了苦,方能成得了事。”
德智才艺全面发展
郝志诚,当年黄代培在资中一中读高中时的班主任。提起自己这位得意门生,郝老师自豪愉悦之情溢于言表。“振羽拂日追鸿鹄,投笔从戎戍海疆。银烛荧荧明陋室,金星烁烁耀华章”。这是郝老师与黄代培阔别重逢时所赋《师生喜聚?为黄代培赋诗》中的几句。
回忆黄代培中学时代的表现,郝老师说:“他不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那个时候,他在我们班上,既聪敏好学,平时又有几分调皮。”究竟如何“调皮”?郝老师语焉不详。据他的几个同学和亲友介绍,他的“调皮”主要表现在“贪玩”上。他爱好广泛,文娱、体育、绘画样样都有两下子,篮球、排球、足球、游泳门门都有所涉及。十六七岁时,他已是资中县足球代表队的前锋,还是经常执法县级重要篮球赛事的国家等级裁判。
上了大学以后,黄代培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学习上,他把工夫都用在课堂里。课堂笔记经常被同学当成范本传抄,作为考试前复习的“葵花宝典”辗转传看。业余时间,他扬自己多方面爱好之长,热心各类社会活动。从大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一直是校足球队前锋,系篮球、排球队主力。在校田径运动会上,多次夺得100米、跳远等项目的前3名。实习时曾代表工厂出战,打破过宝鸡市100米纪录并保持多年。他担任过系文工团团长。不仅会拉二胡、吹笛子、吹口琴,还擅长自编自导自演舞蹈、话剧、表演唱等节目。由他编导的舞蹈《青春之舞》、表演唱《领工资》,在学校比赛中获得过一、二等奖。他在班上担任过宣传委员、学习委员、文体委员、课代表……班级办板报、出墙报、写标语、画插图,他都是骨干分子。30年后,已成为将军的他,曾在北京指挥陆海空将军合唱团,要是溯源的话,其源头应该是成电吧。当然,这是后话。
大学毕业前夕,系里主管毕业生分配的马老师曾经找他在学院沙河边促膝长谈。马老师鼓励说:“虽然你的学习成绩不是班级最拔尖的,但你懂得全面锻炼自己,全面发展自己。相信你将来会是最有出息的。”马老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令黄代培十分感动,也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信心。
多年后,回想起大学生活,将军对这次谈话仍然记忆犹新。将军说:“那次谈话后我思考了很多,对于五年学习生活作过认真总结。我认为,大学阶段主要是打基础,重点在知识和能力的结合与转化上多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很强的适应性和发展潜能。一个大学生,不能光追求学习成绩,而应当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不然的话,知识再多,德不好、方向不对,对国家没有多大好处;德智都好,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将来也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衡量一个优秀大学生的标准,应当是既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又有建国之才、效国之力。
从“理工”到“政工”
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和现实总有那么多的“不一致”“不如意”。将军认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崎岖的生活道路,往往会使人们在人生旅途中面临多次多方向的主动或被动的选择。许多时候,选择的结果并不一定全如己愿。以什么样态度面对“非己所愿”的选择,才是决定能否取得最后成功的关键所在。
将军说:“我始终有个指导思想,就是不管干什么,都要刻苦认真、坚韧不拔,努力争第一、拿先进。”正因为有了这个指导思想,使得他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总能正视现实,积极努力,每一步都迈得十分坚实,每一次都表现得十分出色。
高三毕业时,黄代培的理想是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打算报考医学院。但当时医学院属二类院校,班主任郝志诚老师和其他几位数理化老师都觉得以他的成绩报考二类院校有些“屈才”,因此极力主张他报考一类院校。尽管离高考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报考一类院校需要增加复习科目,但黄代培并没有固执己见,决然弃医选工,考进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讯系。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列。
1964年,黄代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旅顺海军某基地通信修理所,成为一名无线电技师。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部队搞“三支两军”,即“支工、支农、支左”和“军管、军训”。不管是专业干部、军事干部还是政工干部,任务都一样,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抓革命、促生产。黄代培也被抽调到公社去支农。当时,部队中多数同志文化程度不高,宣传群众、总结汇报需要写文章、写材料,领导就把这些文字活儿派给了他这个大学生。
没有刻意的选择,没有精心的安排。这种临时指派的任务,这种偶然的机会,却改变了黄代培的人生方向,使他从一名无线电技师转而走上政治工作道路,最终成长为我军高级政工将领。
做文字工作对一个初入其道的新人来说,真不失为一件苦差事。但黄代培没有讲条件讲价钱。只要领导交给他任务,他就一门心思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办板报,他一丝不苟,总要突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特点,做出自己的特色;写材料,他字斟句酌,第一篇文章就变成了铅字,被部队刊物转发。就这样,他潜藏的文字天赋渐渐显露,各方面才能得以施展。一年后回到部队,组织上根据他在支农中的突出表现,调整了他的岗位。就这样,他由一名无线电技师改行当了政治干事,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重大转折——由“理工”走向“政工”。
当了政治干事后,黄代培深知,自己是理工专业出身,缺少政治工作的系统理论和基本经验,要想把本职工作做好,必须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部队过着单身生活的他,几乎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政工理论、政工文电、政工业务知识和好的新闻报道上,而且做了大量笔记、文摘。无论坐机关,还是下部队,他都坚持做到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有时准备一个会议,从会议的计划、部署、开幕和闭幕首长讲话、主报告、典型材料等,几乎全部文字材料都由他一人执笔。虽然吃了不少苦,但他却说,这样更锻炼人,提高更快。
为了做好部队的新闻宣传工作,他见贤思齐地学,“三更灯火五更鸡”地干,所采写的许多新闻、通讯、典型报道等稿件频频见诸报端,有的还上了中央级报刊。1970年,28岁的他就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就国际时势发表评论。此后,他有多篇各类稿件在《人民日报》发表。《人民海军》报社从部队抽调精兵强将,组写重要评论文章,他是被抽调的3人之一,所写的文章在《人民海军》报上整版整版地发表,一时在海军新闻宣传战线乃至整个海军部队名声大噪。与此同时,他经常组织通讯员培训,言传身教,带领业余报道员深入一线采写报道,宣传部队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那些年,所在单位发表的新闻稿件数质量,在军级基地组织的评比中,经常拔得头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