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有人告发湘王朱柏私印宝钞,牟取暴利并干扰国家金融秩序。朱允炆于是准备采取行动,把十二叔捉拿到京城问罪。但是,这一次却出现了麻烦。
与前几位兄弟乖乖配合相比,这个朱柏性格刚烈,面对前来捉拿的官军,他在荆州自己的府第,发表了一篇相当煽情的演讲:“我听说太祖时代的大臣,都不愿受辱,以自杀来表明心迹,我身为高祖的皇子,面南称王,怎能像奴隶一样束手就擒!”说完,他就在府内放了一把大火,把妻子儿女都叫在一起,不是烤火,是****!一家人用这种最悲壮的方式,表达了对大侄子最强烈的抗议。
善良的朱允炆得知十二叔的悲剧之后,削藩的决心再一次受到严重打击。湘王的自杀,确实对朱允炆的仁慈之名,造成了相当恶劣的影响。然而齐泰和黄子澄却不为所动,削藩工作并没有停止。
六月,镇守云南的西平侯沐晟,突然上书弹劾与他同城的朱元璋十八子岷王朱楩,朱允炆非常高兴,立即捉拿朱楩,废为庶人,押送到漳州关押。要说这个沐晟也真会配合朝廷大计,同时也借机除掉了一个潜在威胁,让自己成为没有王爵的云南王。
一年之中。朱允炆陛下连续废掉了五个亲王,力度不可谓不强大,效果不可谓不明显,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口碑不可谓不恶劣,朱允炆这个曾经的乖孩子,刚刚过了扑到叔叔怀里要糖吃的年龄,就抢抡起大棒收拾起自己的叔叔来,真是有些太不通人情。死了的那个估计整天向阎王投诉,关起来的那四个自然是咬牙切齿地咒骂,依然有爵位的那些叔叔们,除了一个之外,现在真可以说是人人自危,战战兢兢,不知道下一个出局者会是谁,不知道哪天早上一开门,带着削藩圣旨的御林军就在门口恭候了。
我们的男一号朱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装好了几车二锅头和烤鸭,准备向京城官员行贿,让他们给自己说好话呢?不是,他有别的工作。
“莫逐燕,
逐燕燕高飞,
高飞上京畿。”
建文元年的盛夏,首都南京应天府的街头巷尾,居然会流行起了这样一首民谣,最早不知道是谁的原创,后来有小孩子学唱,再后来,有些大人也跟着学唱了,到最后,就连齐泰和黄子澄都听说了,立即命令调查事情的起因,禁止继续唱歌,捉拿唱歌的人。
看来,建文搞文字狱的水平,真的是太差了。大明的锦衣卫,在朱元璋死后就成了摆设。瞎子都听得出来,这燕就说的是燕王朱棣,莫逐燕就是不要动燕地的主意,不然的话,燕子就飞到京畿来造反了!
在那个科技水平不发达,人们把很多事情归结于天意的情况下,这首民谣让朱棣的存在,似乎有了一定的合法性,然而,不也正暴露出了始作俑者的做贼心虚吗?
这首民谣的首唱当然抓不住,因为他已经跑到北平,跑去燕王府领赏去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二批跟唱的小朋友,是他用糖果哄骗来的,第三批参加合唱的群众演员,则是用银子收买的。
如果把这事看作是一场精心准备的儿歌秀,主意是道衍出的,银子是朱棣拿的,影响是群众造的,后果是朱允炆承担的。
周王被抓,朱棣知道下一个随时可能就是自己,与其被人像周王一样被抓去面壁思过,还不如一死了之痛快,死当然还不如举兵造反,得出的结论是:举兵。利用儿歌来误导不明真相的南京群众,为自己争取同情,只是他的第一步。
既然决定要造反了,总得做好准备吧。
准备什么呢,第一,得训练士兵。没有一支绝对服从于自己的军队,没有这些人为自己卖命,一切都无从谈起。毕竟好几年也不打仗了,也不想和蒙古人产生新的矛盾,防止将来与朝廷开战时,他们从背后捅一刀。
可是,北平已经被朝廷控制,燕山、北平和永清三卫的精兵,已经被抽调到了外围。公开练兵,就等于是向朝廷叫板,给朝廷提供下手的理由。
好在朱棣有一个庞大的燕王府,这可是当年蒙古皇帝居住的地方。后花园面积不小,树木浓密,是消夏的好去处,但是,这个夏天,燕王府的卫兵们,可一天都不能消停了。
这里就成了亲兵训练的地方。张玉和朱能接受任务,带着这些人演练各种阵型套路。他们亲自上阵,手把手地训练士兵,与他们进行贴身搏斗。
第二,打仗得有兵器吧,要打造兵器。
尽管燕王并不缺少兵器,但一旦开战,武器消耗很大,现在能多备一些当然更好。道衍建议,在王府后院修建一个两层地下室,周围扎起高墙,墙上安置了尖锐的陶瓷碎片,防止有人翻墙刺探动静。
然后,他把这个地下室,变成了一个庞大的铁匠铺,集中上数十名铁匠,加班加点干活,在这里打制各种兵器。别看工作条件简陋,但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各类技师说有就有,十八般兵器的打造都不在话下。他们甚至还造出了一些简易火炮。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他们连倒班这种当代工厂普遍采用的工作制度都想出来了,一天十二个时辰连轴转。希望在最短时间内,打造尽可能的作案工具。
就这样,燕王府的后院,又多出了一座兵工厂。
为了防止练兵和打造兵器的声音被人察觉,道衍又自作聪明,让人搞来了几百只鹅和鸭,养在后花园的水池中,用它们的叫声来压住敲打兵器的声音。这下把偌大一个燕王府,搞得跟个家禽饲养院一样。他这个计策其实并不高明,迟早会被人发现,一个王爷大搞家禽养殖是与民争利,不会受到欢迎,只会让人怀疑的。但朱棣和道衍不在乎,等对手发现的时候,还不能马上采取行动;等他们想采取行动的时候,也许就发现,已经根本没有机会了。
朱棣有了道衍,胜过拥有十万雄兵。军队可以无限扩充,而道衍只有一个;军队被打跨了可以重建,道衍如果不在了,没人能代替得了。
作为优秀的心理专家,道衍负责给朱棣稳定情绪,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他依然沉得住气,并还要给朱棣打气。
转眼到了十月,北平已经是冬天了,这天燕王府内,朱棣正在为如何冲破削藩困局而忧愁,道衍进来了。
朱棣突来了兴致:“我出个对联,看大师能不能对上?。
“好啊,谁怕谁,来吧。”
“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其实冰是水旁边加两点,但当时的人习惯在水字左上角加一点作为冰字。当时确实是天寒地冻,水倒在地下都能结冰,但比天气更让人心寒的,是朝廷不讲情面的削藩政策。比冰冷的水更可怕的,是随时可能降临的冰冷的圣旨。
道衍那是多聪明的人,稍稍考虑了一下,就平静地对出一句:“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世乱民贫,确实是当时大明的实情,王字出个头,就是主字,主也可以引申为主人、主公、皇帝,道衍是又一次提醒朱棣:“老大,你得要出头了,你不出头,谁为天下苍生做主哇?”
朱棣和道衍打了十多年交道了,对他的性格也了解得很透,知道他有事没事,都要煽动自己造反,也不再多说什么。
过了几天,朱棣穿上普通士兵的军服,带着几个侍卫去北平某个酒馆喝酒,顺便想实地考察一下北平市民的动态。这也是朱棣的一个习惯,据说他从不愿意扰民。当时也没有电视台,没有照相机,除非亲眼见过朱棣的,一般人也不会知道大名鼎鼎的燕王,真实模样是什么。
朱棣一行十人,小二给找了一张大桌子坐下,点好了酒菜就开吃了。酒馆里的客人已经相当多了,他们吃着聊着,朱棣和朱允炆的关系,果然是群众讨论的热点,人民热爱八卦,从来如此。朱棣甚至听到有人熟练地背诵“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的儿歌,差点没笑出声来。
这时,酒馆里来了一个算命相士,身材不高,衣冠整齐,五十来岁的相貌,一双小眼睛相当有神,这哥们在酒馆里转悠了一会儿,好像是在找人。突然,他像是发现了什么,猛地摆了个造型,直直地朝着朱棣他们坐的那桌走了过来。
酒店里的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朱棣其实早看到他了,觉得这个人有点异常。现在,他更觉得,对方是针对他的。
手下的将士,都已经暗暗做好了准备,把手按在刀鞘上,如果他再近前,就要随时发动进攻了。
相士快步走到朱棣前面,猛地一撩衣襟……不好!难道,他是要发暗器吗?
只见他“扑通”跪倒:“参见大王!您为何这身打扮,委曲龙体?”
朱棣端详了一下这个相士,确认自己并没有见过他。于是笑着回答:“先生认错人了吧,我们都不过是北平护卫。谁是大王?”相士还在那磕头:“您就是大王,小人看得见,您头顶上有金光,大王,您何苦这么委曲自个啊……”
朱棣迅速和他的卫兵交换了下眼神。
昏,难道你小子能看到这家酒馆有王气,你才特意跑进来的?朱棣觉得这人有点意思,就问了他姓名,并告诉他:
“明天一早你还到这来,有人等你。”
“多谢大王!”那人磕了三个头,恭恭敬敬地走了。朱棣手下的卫兵,都好奇地看着朱棣,但是,死活也看不到金光在哪里。
第二天一大早,这个相士果然按时来到酒店,朱棣的卫士果然在这里等候,他们直奔燕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