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之所以此收购Foxmail,有三点原因。第一,加强QQ在用户桌面端的垄断地位;第二,通过Foxmail向其他领域拓展;第三,利用QQ的庞大用户资源将Foxmail强大的用户群转化为收益。
虽然马化腾对收购的说明很简单,但业内人士还是从他的行动中看到了什么。有业内人士表示:腾讯收购Foxmail堪比当年微软收购Hotmail,意思是说腾讯已经将微软作为假想敌了。不过,当有人就此问题向马化腾发问的时候,他却说:“还谈不上用这个对对抗微软,我们只是对Foxmail拥有的商业用户感兴趣,对腾讯QQ而言这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完成收购以后,腾讯便开始着手进行QQ邮箱的整合。腾讯将QQ邮箱和腾讯QQ绑定,一个QQ号对应一个邮箱,为自己增加用户量的同时,还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这个策略对那些成熟的用户作用不大,但是对于年轻人却非常有吸引力。QQ邮箱和QQ一样,最初都着眼于年轻一代,等他们渐渐成熟,已经养成了使用QQ的习惯,于是腾讯便可以顺利实现“从少年到中年”的战略构想。
第二款QQ邮箱进入市场后,得到广泛的赞誉。有人甚至说:这是我体验过的最好的服务,既不收费,又没有太多的限制。但是这并不是说QQ邮箱很完美,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它的缺点暴露无遗。首先是QQ邮箱的对应用户是年轻人,容易让人产生只有年轻人才使用的想法,这就使QQ邮箱丢失了中年用户。其次,由于QQ号绑定QQ邮箱,导致QQ邮箱使用存在安全隐患。如果QQ号被盗,也就意味着丢失了QQ邮箱,这使QQ邮箱广受非议。
虽然QQ邮箱曾经受到了非议,但是庞大的QQ用户群依然将QQ邮箱推到了不可忽视的地位。
“大而全”的腾讯浏览器
浏览器,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互联网的基本工具,受关注度很低。浏览器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它实现对其他网站的访问,它是在视窗操作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产生的时候,很多人不看好它的发展前景,认为它是多此一举。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计算机业界人士都认可了另一种观点:浏览器可能在未来取代操作系统,成为PC机的核心零部件。微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企业,也意识到了Windows操作系统可能被取代的危险,于是组织专家进行代号为“瞪羚”的浏览器原型开发。
作为业界霸主,微软为何如此谨慎?原因在于微软吃过轻视浏览器的苦头,这就是著名的微软网景之争。那场战役虽然微软取得大胜,但过程之曲折、惨烈让微软人一直心有余悸。
1995年,微软已登临高科技公司的顶峰。它拥有1.78万名员工,绝大多数都是高科技人才,年收入高达130亿美元。也正是在这一年,比尔·盖茨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后来被证明深刻地影响了“微软帝国”的建立。第一件事是微软推出了Windows95,它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文件管理、图形处理、网络浏览等多种功能,其卓越的价格性能比使微软取得了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领先优势。另一件便是他作出一个判断,他认为从当时的发展形势看,决定未来计算机世界命运的,仍是“视窗”技术而不是浏览器技术。因此,他仅仅在新推出的Windows95中增加了一个网络浏览功能,而并没有计划进行浏览器的技术开发。盖茨的第一个行动巩固了“帝国”的地位,第二个行动几乎将“帝国”推向灭亡边缘。
比尔·盖茨的第二个决定,让硅谷的一家名叫网景的小公司看到了希望。在随后的两年里,网景专注于浏览器技术的开发。很快,伴随着NC、JAVA等技术标准的提出,一种基于Internet的新软硬件体系形成了,以网景为代表的一批互联网公司迅速崛起,构成了一股隐隐然可以与微软分庭抗礼的新力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网景在浏览器市场上取得垄断性优势,它就完全有能力推出一套新的操作系统以替代微软的Window。比尔·盖茨很快便意识到,他犯下了一个足以让微软走向毁灭的错误。网景的CEO巴克斯德得意地对《时代》周刊记者说:“互联网是一个不宽容错误的地方。如果这次微软错了,它就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了。”
比尔·盖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马上进行补救。他和网景谈判时表示,只要网景不与微软竞争,两家公司就可以形成一种互惠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此时的网景正准备推出一个可替代Windows的“领航员”浏览器,比尔·盖茨前所未有地示好说:“如果网景不推出这一浏览器,那么微软可以在其他所有的操作系统平台方面作出让步。”
即便微软低下高贵的头颅,第一次向对手伸出友谊之手,已占据战略先机的网景又岂能买微软的账?巴克斯德的梦想并不是在微软帝国的旁边盖一间楼房,而是直接建立自己的帝国。很快,比尔·盖茨的第一选择方案便告失败。
谈判破裂以后,比尔·盖茨不得不走上对抗之路。此时的微软显示出了自己业界霸主的实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微软投入20亿美元,迅速地推出了一个浏览器产品IE2.0。为了彻底摧毁网景,比尔·盖茨决定将这一产品实行免费开放,而此前网景浏览器的收费标准为45美元。IE的功能与之相近却分文不收,网景被迫降价迎战。半年后,比尔·盖茨使出百试不爽的“捆绑销售”,宣布将IE浏览器和Windows95捆绑销售。微软的这一招直击要害,利用其全球85%的电脑装了Windows95的垄断优势,创造了另一个新的垄断。同时,微软还发挥它的强权能力,与网络浏览器发行和使用的两个主要渠道——原始设备制造厂家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签署了一系列协议,其核心内容仅一条:将IE而不是网景的“领航员”作为他们向消费者推荐的首选浏览器。微软的组合拳加上重拳连续击中网景的软肋,微软渐渐挽回颓势。1998年微软公布的数据显示,微软的IE已占据网络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成功夺回了被网景的“领航员”浏览器抢去的主导位置,微软取得了初步的胜利。1998年6月,微软推出Windows98,将浏览器中崭新的Web页面设计思路引入到Windows中,使视窗变得更为生动和实用,并真正成为了一个面向互联网的桌面系统。
微软和网景的争斗不仅激发了自己的强大潜能,甚至迫使自己完成了公司的战略转型:由一家PC软件系统的技术提供商转型为以Internet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商。同年,微软的股价暴涨72%。在微软的步步紧逼之下,曾经雄心万丈的网景公司被迫放弃浏览器市场,并公布了源代码。
从计算机产生到目前,微软与网景的浏览器之争,算得上是互联网世界最为惨烈的一役。比尔·盖茨最初的判断失误,让微软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直到今天,它还因某些强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受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另一方面,曾被寄予厚望的网景公司最终没能推翻“微软帝国”。
回首微软和网景之战,不由让人遐想:如果当初巴克斯德放弃对抗,而同微软合作,网景又将拥有一个怎样的前景?从这场惨烈空前的浏览器大战中我们看到,微软的竞争策略基本上都是以资源整合为基础。比尔·盖茨首先谋求与网景的合作,便是希望通过资源的置换来化解直面的冲突。合作提议失败后,微软又以整合的方式迅速地开发出IE浏览器。在市场推广中,它又实行了屡战屡胜的捆绑销售策略,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整合。
微软和网景之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浏览器之争也变得越来越白热化了。
2008年,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推出新的浏览器,浏览器领域迎来了群星灿烂的一年。
在新的浏览器中,最先登场的是2008年9月Google推出的Chrome浏览器。该款浏览器刚刚进入市场,搜狐也推出了自己的浏览器搜狗。随后,瑞星卡卡安全浏览器、360安全浏览器和闪游浏览器纷纷揭开神秘的面纱。
蛰伏已久的互联网公司在2008年集体发力,一时风云变幻,浏览器混战即将开始。腾讯此时也积极加入战场,希望有所斩获。
其实腾讯进入浏览器领域非常早,它最初的中文名字叫腾讯Explorer,简称为“TE”。2000年11月5日,腾讯就发布了TE的第一个版本,它是中国最早的多页面浏览器。后来改名为TencentTravler,简称为TT。
2003年11月,腾讯对TT进行了彻底的优化,推出了全新的多页面浏览器。但是让马化腾感到失落的是,该款产品的市场反应并不大,用户最习惯用的还是微软的IE浏览器。
2008年5月,就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推出新款浏览器的时候,腾讯TT再次对先前的版本进行了更新,代码全部重写,正式推出了功能强大的具有多线程的多页面浏览器。同时还推出了实时更新的黑白名单功能,浏览器的安全功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腾讯推出新的浏览器后,马上引起搜狐的不满。2008年12月,搜狐推出了搜狗浏览器1.0版。这款浏览器首次提出了“多任务异步浏览”的概念,实现了每个页面异步独立读取的构想。经过试验,证明这款产品的运行速度和流畅度都要超过同类产品。然而搜狐很快发现,腾讯在新的浏览器发布会上宣称:“腾讯TT浏览器4.6可以全面抗假死、抗崩溃。”
腾讯推出新浏览器后,搜狐马上请专家进行技术鉴定,鉴定结果为:腾讯TT的“全新的网页和主窗体独立技术”和搜狐浏览器的“多任务异步浏览”技术雷同,搜狐认为腾讯浏览器存在抄袭行为。2009年6月25日,搜狗浏览器在其官方博客上发表文章指责腾讯浏览器抄袭搜狗,对于搜狐的指责,腾讯始终保持沉默,不予置评。
腾讯浏览器和其他很多项目一样,采用的都是后发制人的策略。凭借即时通讯技术积累的用户,腾讯每进入一项业务,便能迅速占据制高点,这同微软何其相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腾讯会成为中国的微软,并向世界互联网巨头发起冲击。
腾讯SOSO
上网,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最近几年,有句网络流行语说:外事问谷歌,内事问百度,房事问天涯。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搜索引擎的重要性,如果说现代人已经离不开网络,那么也可以说,现代人已经离不开搜索引擎。
网络搜索技术从本质上讲就是传统的信息检索,这项技术产生于文字产生、人类掌握了大量知识以后。面对浩如烟海的典籍史册,怎么快速地找到有用的信息,是它产生的原因。进入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传统的检索技术已经失去实用价值,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信息检索技术。
互联网产生以后,搜索技术横空出世。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拉里·佩奇开始学习搜索技术,其后他和赛尔吉·布林合作,两人共同开发出一项新的搜索技术。1997年9月,两人注册了google.com的域名。
谷歌并不是最早的搜索引擎,但是在当时,所有的搜索引擎对信息的排列都杂乱无章,无法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谷歌之前,搜索引擎可谓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谷歌采用的技术后来被称为数据挖掘,这项技术使搜索结果变的富有规律,用户可以快速地找到需要的信息。并且,搜索数据可以排名,被点击次数最多的信息将自动排在第一位。
1998年9月27日,谷歌正式成立公司。1999年2月,谷歌完成了从Alpha版到Beta版的转变,页面排序、动态摘要、网页快照等都进行了更新,谷歌完成了搜索引擎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变化。
此时的拉里和赛尔吉并没想将公司做大,他们希望能为自己的公司找个好的买主。就在他们完成了搜索引擎的革命之后,他们找到雅虎,杨致远却拒绝了谷歌100万美元的报价,留下终身遗憾。
受到冷遇反而激发了两个年轻人的雄心,他们再不想将“孩子”卖掉,一心将他养大。凭借着市场的庞大需求量和出色的技术,谷歌成立第二年日处理量就从1万次上升到50万次。谷歌的发展速度让人看到了它辉煌的前景,1999年6月7日,硅谷两家最著名的投资公司克莱纳·巴金斯和美洲杉向谷歌注资2500万美元,谷歌只用一年便成了魁梧的汉子。
就在世界搜索引擎走上正规的同时,中国搜索引擎也将开启大幕,拉开幕布的是从美国留学回国的李彦宏。
李彦宏,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毕业后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硕士,在美国念书期间,他接触到了信息搜索技术,这给他后来创办百度带来了灵感。
1996年,李彦宏在论文中解决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和基于相关性排序的完美结合,这项技术被称为“超链分析”,他也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
1999年底,李彦宏带着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回国创办了百度公司。2001年8月,百度发布Baidu.com搜索引擎Beta版,从此走上正轨。百度虽然只提供中文搜索,与谷歌相比还略显不足,但它是目前最大的中文数据库,它的特色主要有:网页快照、相关搜索词、错别字纠正提示等。2002年3月,百度实施闪电计划,技术升级明显加快。
2005年8月5日,百度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发行价格为27美元,当日便以122.54美元收盘,涨幅高达353.85%。互联网的造富神话又一次上演,包括李彦宏在内的7名百度高管一夜之间身价过亿。百度之所以能在美国资本市场受到如此追捧,源于谷歌上市已将整个高科技概念股的氛围烘托起来。
百度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离不开它使用的Overture公司首创的“付费排名”商业模式,这是百度在盈利模式方面的重大革新。2003年以后,竞价排名成为百度的主要收入来源。不过竞价排名虽然给百度带来了一座金山,却也受到外界的非议。最严重的危机是2008年底,中央电视台对百度不足之处进行曝光,据说百度动用了4000万元的公关专款,才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