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相如来到秦都咸阳,秦王接见了他。蔺相如献上和氏璧,秦王大喜,接过宝玉反复观看,赞叹不已。秦王又把宝玉传给身边的人看,传来传去,宫廷里一片赞叹声。蔺相如被冷落在一边,心中不免生气,他见秦王绝口不提给赵国城池的事,便知其中有诈。于是,他想出一计,上前对秦王说:“大王,这块宝玉是非常美好的,可是那上边还有一点点小毛病,请让我指给您看。”秦王不知是计,便把宝玉交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接玉在手,脸色立刻变得严厉了,说:“大王曾经许下诺言,要用15座城池来交换它。当初我国的大臣们都说大乏是想欺骗我们,唯独我认为大王是讲信义的,于是赵王斋戒五天,隆重地派我来献上这块宝玉。谁想到大王却随随便便地把它传给宫里人看,根本不提以城池交换它的事。这说明大王没有诚意,所以我把它收回来了。现在宝玉在我手中,如果大王要用强,我就将一头撞到这根柱子上,让我的头和这五一起粉碎!”秦王一听,知道不可用强,便好言相劝,又假意让臣下拿出地图来,指出那15座城池的位置给蔺相如看。蔺相如心里明白,便对秦王说:“当初我们国君为了给大王送和氏璧,曾经斋戒五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因此,为了表示诚意,大王你也应当斋戒五天,举行仪式,我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无奈,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住下,心里仍在盘算着对付秦王的办法-他觉得秦王靠不住,便命手下人先带着和氏璧潜行出城,回赵国去,自己留下来继续同秦王周旋。
五天过去了,秦王召集大臣们举行受璧仪式。蔺柑如参加了仪式,但却两手空空,没有带和氏璧来。秦王问是怎么回事,蔺相如回答说:“秦国自穆公以来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位讲信义,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我怕受骗,所以已经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去了;天下人都知道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真的拿出15座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国没有不给的道理。所以,请大王先割让城池,赵国一定会献上宝玉。现在,当着大家的面,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王听了蔺相如的话,心里非常生气。可是,他知道现在治蔺相如的罪也没有用,便客客气气地说:“先生既然已经这样做了,我又怎么能为了一块玉石而伤了我们两国的和气呢?”秦王设宴招待了蔺相如,便送他回赵国了。
蔺相如不畏强暴,在秦王面前两次用计,使和氏璧完整地回归赵国,又保住赵国的尊严,可以说是大智大勇之才。
陈轸说服昭阳不伐齐
楚将昭阳率领军队攻打魏国,杀死了魏将,打败了魏军,夺取了八座城池。昭阳乘胜带兵继续攻打齐国。齐王非常害怕,赶紧派遣陈轸出使楚国,说服昭阳退兵。
陈轸到了楚国,见到昭阳,一再拜贺他取得的巨大胜利,昭阳听后洋洋得意。陈轸问道:“按照楚国的法令,战斗中杀死敌将消灭敌军的人,应该封什么宫爵?”昭阳回答说:“封官为上柱国,赐爵为上执圭。”陈轸又问;“比这个官爵更显贵的是什么?”回答说;“唯有令尹这职。”陈轸说:“这么说令尹最显贵了!楚国一定要设置两个令尹了!”昭阳不明白陈轸的意思,问此话怎讲。陈轸说:“请允许我打个比方。楚国有个人在祭祀时,赐给他的舍人们一坛子酒。舍人们相互说:‘这坛子酒,大家都喝肯定不够,一个人喝又有余。我们就在地上画条蛇,谁先画完谁先喝。’其中一个人先画成了,拿过酒来准备喝,他左手提着坛子,右手又去画蛇,说:‘我能给蛇添上足。’还没有画完,另一个人画完蛇,夺过坛子说:‘蛇根本就没有足!’说着就把酒喝了。画蛇添足的人,倒把应该得到的酒让别人抢去了。如今将军为楚国而进攻魏国,已经得到八座城池,乘胜又要进攻齐国,齐王非常害怕将军,将军到此已经功成名就了,如果还想官爵上再加官爵,可就危险了。不知道适可而止,最后落个身败名裂,就好象那个画蛇添足的人一样。”昭阳认为陈轸说得对,就撤军离去不再进攻齐国了。
列子谢绝馈赠
列子是战国时人,当时家里很贫困,满脸是饥饿的气色。有个宾客把这个情况告诉给郑相子阳,说:“列子是个有道之士,居住在您的国家却很贫困,您恐怕是不喜欢士吧?”子阳让官吏送给列子几百石粮食。
列子没有接受子阳的馈赠,谢绝了使者。使者离开了,列子进了门,他的妻子怨恨地捶着胸脯说:“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儿女都能得到安乐。如今妻子儿女已经面有饥色了,相国派人探望并给您送来吃的,您却不接受,我们岂不是命中注定要受穷吗?”列子笑着对她说:“相国自己并不了解我,是因为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给我粮食,过不了多久,同样又将会因为别人的话来治我的罪。这就是我不能接受的原因。”后来,人们起来发难,杀死了子阳。子阳因为没有主见,遂遭杀身之祸;列子善于观察人事,遂保全了性命。
叔孙通献治国之计
叔孙通是西汉初年的政治家,也是汉朝礼仪朝制的制定者。
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曾经把秦朝实行的苛刻法令、繁琐礼仪全都废除了。当他做了皇帝后,头脑中尽是“马上打天下,马上坐江山”的思想,还不懂得实行礼仪礼治的重要性。刘邦手下的大臣绝大多数出身微寒,没有读过多少书,不大讲究礼貌。其中有不少人还是刘邦小时候的朋友,彼此在一起随便惯了,没有什么礼节的拘束。更何况这些人都有战功,自以为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动不动就居功自傲,放纵言行,甚至在皇帝面前也没大没小的称兄道弟,一不如意就大发雷霆,急了就拔出剑来在朝廷上乱劈乱砍。刘邦开始还不大计较,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了,不能再象以前当草莽英雄那样让下属们随随便便,应该制订出一套朝廷仪礼来规范文武大臣,以便树立起皇帝的权威,治理好天下。
叔孙通原来是一个儒生,秦朝时还当过博士,对儒家讲究的礼仪制度十分熟悉。起先,他知道刘邦向来不好儒学,不敢进谏,后来看出了-皇帝有建立礼制的意思,便趁机建议说:“打天下时,读书人常无用武之地,可是要治理天下,是离不开读书人的。陛下想制定一套朝制礼仪来约束臣民的言行,真是英明之举。臣愿意到礼义之邦的鲁地去征招一些熟悉礼节的儒生,让他们和我的门生共同拟定一套上朝的仪式,使文武百官有章可循。”刘邦说:“好是好,只怕难以办到。”叔孙通说:“据臣所知,从前的三皇、五帝、夏、商、周都有自己的礼仪制度,只不过由于时代不同,情况不同,各代的礼节仪式都有一些改变。我打算参考古代的礼节,再采取一部分秦国的礼仪,制定出适合于我朝的礼仪规矩来。只要陛下有决心,勤加演习.是不难实行的。”叔孙通提出的不光是一个制定君臣朝会时的具体礼仪的问题,而是一个用礼治管理天下的政治谋略,正好回答了刘邦面临的如何坐江山的问题。刘邦听后,满意地点头说:“可以试一试,但是礼仪不要定得太难,能让我也学得会才好。”
叔孙通费了好大的劲儿,才从孔夫子的故乡找到30个儒生,把他们带到京城,和自己的百余名门生一起编排演练礼仪。他们每天都要按照制定出来的礼节反复练习,对行走、站立、跪拜、发言、举杯等等,都有专门的要求。这样排练了1个多月,看上去像那么回事了,叔孙通便把刘邦请来观看预习。只见一声令下,鼓乐齐鸣,演练者按照预定的程序,抑扬顿挫地表演起来。整个队形人数虽然不少,但一举一动都有节奏,远远望去,十分壮观。刘邦看得眼花缭乱,连声叫好,对叔孙通说:“寡人也能学得会呀!”当即下令满朝文武大臣限期学会,准备在第二年10月召开朝会,正式实行。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长乐宫修成。刘邦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在长乐宫正式临朝,君臣都要按照刚刚颁布的新礼制出席朝会。这一天,文武百官都在预定的位置站好,规规矩矩地等侯皇帝的到来。刘邦的车驾来到时,司仪高喊一声,乐队奏起乐来,刘邦慢慢地下车,入殿,就座。众文武按着官职品级的高低,排着整齐的队伍,依次进殿参拜,再也没有以往那种乱哄哄的现象。有几个人因为不习惯,伸了懒腰,打了哈欠,马上被执法官当场纠正,并罚出朝外。刘邦一看,依礼朝见,君有君样,臣有臣样,上下尊卑,井然有序;真是开心极了,于是情不自禁地说:“我到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是如何高贵了!”欣喜之下,他立刻拜叔孙通为太常(掌管礼仪祭祀的官),还赏给他黄金500斤。叔孙通趁机要求皇帝给自己的弟子官做,也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散会后,叔孙通把得到的赏金,全都分给了自己的弟子,并告诉他们可以在朝廷当官的消息。弟子们高兴地说:“先生是真正的圣人,最懂得治天下的道理。”
从此以后,叔孙通制定的朝制礼仪得到皇帝的支持,很快在全国推行开来,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这套礼仪制度与萧何制定的律令,韩信制定的军法,张苍制定的历法及度量衡程式一样,对于西汉王朝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叔孙通虽然是一个书生,没有半点战功,但他在西汉王朝建立之后,明智地认识到,在马上可以打天下,但是在马上并不能够坐天下。坐天下光靠马上的功夫不行,还要靠文士的谋略,要靠他们制定礼仪制度,推行文治才行。他能够把握时机,让皇帝明白实行礼制的重要性,并亲自制定出一套礼仪制度,在实际中加以推行,说明他在治国方面的谋略,要比那些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武夫高出一筹。
寇恂决计斩来使
汉武帝刘秀把高峻包围在高平城。高峻在军师皇甫文的协助下,仗着大量精兵和坚固的城防,坚守了1年之久。刘秀见硬攻不行,便派出随行的汝南太守寇恂去劝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