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儿子和妻妹的儿子东东分别安排了各自的“卫生区”
——儿子负责阳台,东东负责卫生间。后来又给他俩增加了刷碗的任务,孩子们表现很好,每天饭后都能主动收拾餐桌,轮流擦地、洗碗。
东东每周末要回自己家。妻妹“告状”了:东东回家就不干活儿啦!
我问东东:回自己家跟在这里要有区别吗?是不是你学会的劳动只在这里做,换别的地方就变样儿了?
孩子认了错,表示“今后改正”。
又一个周末过去了,东东回来后我问他:在家里干活儿了吗?
孩子回答:干了。
妻妹悄悄告诉我——晚饭后我让他刷碗,他正在看电视,说等会儿再刷。我等到深夜,看时问太晚了,就替他刷了。没想到我刚刷完,他就跑来质问我为什么把碗刷了,而且愁眉不展地嘟囔:“姨夫知道了怎么办啊!”
我告诉妻妹:“很好!他有这样的意识就很好,起码他知道没刷碗已经错了。不要再在孩子面前提这件事,给他留个面子。”
的确,孩子只要有这个意识就很好!
在他们这个年纪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并不必要求孩子们一定要干多么繁重的体力劳动,重要的是一定要培养他们有热爱劳动的意识,知道不劳动是不可以的就行了。东东之所以“愁眉不展”,说明他已经知道自己又犯了错,我们就不必再责怪他,给他机会改正错误。实际上,这个错误来自他母亲——不要这样帮助孩子!不要剥夺孩子做正确事的机会!
有人曾讲:家庭教育,朴素为先。
我看很有道理!
让我们来认识一位美国著名华人——陈钢,1978年考入浙江大学,1984年取得硕士学位后,考入美国芝加哥依利诺大学,1991年通过该校博士资格考试。后进入美国某著名汽车公司从事开发研究。1996年荣获该公司最高技术奖,在华人中引起巨大轰动。
1997年陈钢应******侨务办的邀请回国考察。其间发生了一件趣事。这位荣获最高技术奖的陈博士,居然是穿着一双鞋底磨破的皮鞋回家。提及此事,在行政机关工作了几十年的离休干部陈妈妈笑着说:这可能和过去我们对他的艰苦朴素教育有关系。
陈钢小时候家里经济不宽裕,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生活比较艰苦。陈钢从小和爷爷奶奶住在农村。通常是家里给什么,他就用什么,从不向父母要什么。小时候,根本没买过一件像样儿的玩具,所谓玩具,都出自于他自己手工制作。自己做玩具可以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而且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考上高中后,陈钢回到城里与父母同往。换到一个新的环境,父母时时提醒要抓紧学习,并时常与儿子谈心,及时了解陈钢对新环境的所思所想。看着父母忙里忙外的做家务,陈钢有时也帮助父母做些家务,边做家务,边和家里人交流。在念高中时,他的学习成绩是前三名。
1978年恢复高考,凭着高中时扎实的基础,通过两个月的突击复习,陈钢顺利考入浙江大学。在报到的那天,陈妈妈告诫陈钢:别人比吃比穿,你不要比。要比就得比学习,在学业上要高标准,在生活上要低标准。大学期间,陈钢的衣服依然由母亲打理!
而他经常穿的仍是一件黄军装。由于父母经常给陈钢介绍家中的经济情况,有时也有意识地让他参与家中有些经济问题的处理。所以陈钢从小就养成了不讲究吃穿、专心致志于学习的习惯,所以学习上他是出类拔萃,可生活上他是十分俭朴。这也影响到他以后,尽管事业有成,可穿着依然朴素,“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很有道理的。
陈钢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做父母的自然很高兴。对于学习上的要求,父母是尽量满足。大学时陈钢为了学好英语口语,提出要买台录音机。但他又试探性地问了一声:是否太贵?(当时,一台录音机价格170多元,而一个工人月工资为30多元)父母一商量,买!向邻居借了50多元,给陈钢寄了去,并附了一封信。表明家里非常支持他在学习上努力,虽然借了钱,但只要能有助于学好功课,就没关系。这件事给陈钢很大的鞭策,父母的支持让防钢深深明白:惟有学业上出成绩,才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大学期间,陈钢的生活费主要来自奖学金,补助金,另外家里再每月寄十几元。生活上是清苦,学识上却渊博,这为他日后在事业上做出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此言不假。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如何,往往会给孩子以直接影响。陈钢父母亲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为了培养孩子,家里节衣缩食、勤俭节约。父母不讲究吃穿打扮,孩子亲眼目睹,自然也以父母为榜样,在生活上力求俭朴。现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穿着彪马、耐克、阿迪达斯长大的。做父母的,宁可自己苦些,也得让孩子吃好、穿好。陈钢的母亲笑着谈起这些。但她补充道:爱孩子是做父母的天性,但不要宠孩子。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比较苦,所以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生怕亏待了孩子。其实大可不必。我们也爱陈钢,但爱的同时让他明白家庭的难处,从小就得让他学会面对生活。人都有喜欢吃穿打扮的一面,关键就在于如何引导,而不是一味去压制。把孩子的目光引到学习上,才是最成功,最有效的。由此可见,对孩子的教育还是应该“细水长流”,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是让人深受启发的。
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如果孩子不知道劳动的滋味,就很难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也很难懂得报答父母。不劳动却“饭来长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都是我们做家长的给孩子们培养出来的,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没有止境的时候,现想让他们学会勤俭节约必定是非常难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想在生活上像陈刚那样“清苦”都很难做到。我们的生活比那个年代进步了许多,当然不必要求孩子一定要只穿一件黄大衣。但是,劳动的意识决不能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新放弃,否则,勤俭节约不仅无从谈起,我们的下一代将沦落成什么样的人都难以想像。
我们对孩子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有这样的意识就很子!
这句话不必告诉孩子们!让我们也保留点自己的“小秘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