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雕刻家正全神贯注地工作,他手中的刻刀一刀一刀地雕刻着一块大石头。
一个小男孩在一旁如痴如醉地看着,渐渐地,雕像从石头中显示出了马的形状,高昂的马头、矫健的四蹄、飞扬的尾巴……最后,一匹骏马呼之欲出。
小男孩惊讶万分地问雕刻家:“你怎么知道石头里藏着一匹马?”
雕刻家认真地对孩子说:“石头里什么也没有,但我心里有马,就把它雕刻出来了。”
心里有什么,将来就能成为什么。雕刻家讲出了人生的真理。
雕刻家心中的“马”才是他全神贯注刻马的动力。
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并不是让孩子怎么生活得更舒适,也不是看他们智力水平有多高,而是缺少动力,不知道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他不知道学习究竟为什么。
有一位少年,他身材高挑,相貌英俊,是学校的三好生、班长。平日苦恼很多。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电视节目:记者现场采访了一个偏僻乡村的放牛娃。
“你在这儿放牛做什么?”
“让牛长大!”
“那牛长大以后呢?”
“卖钱,盖房子。”
“有了房子又做什么?”
“娶媳妇,生娃儿。”
“生了娃儿呢?”
“让他也来放牛呗!”
没有想到,这几句简单的问答,却诱发了这个少年的死亡念头。自杀前,他在日记中写道:“看了电视,我想到了自己——我为什么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为什么?找一份好工作。有了好工作又怎样?找个好老婆。然后呢?生孩子,让他也读书,考大学,找工作,娶媳妇……生命轮回,周而复始。”
“这样的生活没有意义,这样的生命没有价值。”——这个14岁的少年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夜里,在与父母一墙之隔的自己房间里,他服毒自杀了。
他的死告诉我们:决定一个人命运的,不是分数,不是金钱,而是理想。
当“自杀”像瘟疫一样在青少年中蔓延时,当一批批“宅人”出现时,我们最先关注的是当代青少年心中有什么?他们人生的目标在哪里?他们的动力又是什么?
在2010搜狐教育年度总评榜暨搜狐教育年度盛典颁奖典礼上,我见到了一位老朋友,时任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局主席和首席执行官的俞敏洪。我们二人一同获奖,我荣获“中国十大杰出女性教育家”奖,俞敏洪荣获“中国杰出教育家”等多种奖项。
记者采访时,我们相遇。我说:“俞校长,你是获奖专业户,名副其实,你为中国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俞敏洪却说:“大姐一辈子用心教育,大姐的贡献才是最大。”
俞敏洪太谦虚了,我很佩服俞敏洪,他不仅仅创造了在美国上市成功的“新东方”的奇迹,更是创造了中国贫苦的孩子为了实现理想,不屈不挠地奋斗出来的人生奇迹。
许多年前,我和他一起参加了一个关于理想的电视访谈节目,下面的观众都是十五六岁的中学生。
那天,大名鼎鼎的俞敏洪穿着极为朴素,他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中,在灰暗的天空下是一座孤零零、破烂不堪的茅草屋。
“这就是我小时候出生的地方。”俞敏洪指着这所小房,开始讲述他奋斗的故事:
我是个穷孩子,小时候生活很清贫。我的父亲是个木匠,村里的人经常找他帮忙盖房子。每次在回家的路上,看见路边有砖头,父亲总会捡起放在篮子里带回家。看着父亲每天不辞辛苦地重复着这种劳作,我很不理解,只是觉得家里的院子内渐渐长出了一座小山,本来不大的院子变得更加狭窄拥挤,没有了自己玩耍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在院子里拔地而起,父亲把本来在外面到处乱放的猪和羊赶进了小房子后,我这才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看清了一件事情的奥秘:一块砖头没有什么用处,一堆砖头也没有什么用处,如果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哪怕你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是如果你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造房子的砖头,那梦想也永远无法实现。
从那以后,父亲捡砖头的形象就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不论做什么事情,我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个是我做的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就像父亲捡砖头一样,知道砖头将来可以盖房子”;另一个是我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像父亲捡砖头一样,知道捡多少砖头才能盖成房子。”
人类最神奇的力量,莫过于理想了。
正是凭着父亲给俞敏洪的“捡砖头”的人生信念,他成功地为自己建造了一座“漂亮的房子”,那就是今天享誉全国的“新东方”。
但是这个“捡砖头”的过程却是艰辛的。
1978年,他参加高考,英语只考了33分,落榜了。但他不甘心,第二年再考,英语得了45分,再次落榜。第三年,俞敏洪“捡砖头”捡出了经验:他把恢复高考后连续三年的英语试题,归纳成300道练习题,并且把这些题的答案一一列出。他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把800个句子背得滚瓜烂熟。他的英语成绩一路飙升,从班上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最后考上北京大学。
在北大“捡砖头”也是十分不容易的。
由于他从小在农村长大,乡音很重,英语口语不敢张嘴,听力更不行,他很郁闷,但他没有放弃。他一有机会就戴着耳机待在实验室里,他还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一个硕大的录音机,钻到偏僻的小树林里,开始疯狂地学习。他杜绝一切人情来往,一天十几个小时狂听狂背。疯狂两个半月以后,他终于成了一个不仅能听而且能讲英文的人。
真正心中有的“房子”的雏形,也是在屡次失败后逼出来的。
俞敏洪说大学毕业后,他留校当了教师,不久结婚生子。为了挣钱养家,他业余时间在校外办了一个补习班,因违反学校有关规定受到记过处分。于是,他离开了北大。他想出国留学,但几次申请留学都失败了。不过在接触留学事宜的过程中,他对出国考试和出国流程熟悉起来。他心中产生这样的念头:既然不能出国留学,那就办一个能够让学生出国的学校吧!就在这时,俞敏洪心中的房子已经浮现,就是现在的“新东方”。
开始,俞敏洪并没有看清希望企及的目标,就像马拉松赛一样,即使是起跑之后,他所见到的也只是前面不远的道路。他不是靠着高挂在天上的星星指路,而是靠手上的火炬照亮脚下的路程,这样,使他信心百倍,毫不畏惧,一直跑下去。尽管远方的路笼罩在暮霾之中,但永不熄灭的火炬,让他看清了眼前的路。
建造“新东方大厦”需要许多的砖头。俞敏洪心里明白,砖头不是金钱,而是千百万大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梦想。只有把他自己心中的梦,变为千百万学生心中的梦,“新东方”才能真正崛起。
俞敏洪出了奇招,他打出免费的招牌:“二十多堂课,一分钱不收。”
免费的诱惑力是巨大的。在北京图书馆可容纳1000人的大礼堂里,一下子来了3000多人,俞敏洪只好把课堂临时转移到礼堂外的操场上。没有做一分钱的媒体广告,仅仅通过这3000多个学生的口耳相传,“新东方”在京城居然一炮打响。“新东方”成为千百万大中学生出国留学的“敲门砖”。
“新东方”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学习外语的途径和方法,而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梦。
有一句诗说:“一线阳光射进来,灰尘就有了方向。”
一个人有希望,再加上坚韧不拔的决心,就能达到持之以恒的目的。
“新东方”能“火”起来,正是因为它帮助那些迷失方向、没有目标,不知为何学习,出国留学无门的青年学生,在心中描绘一个美丽的房子。有了这个“房子”,那些混日子的孩子才开始拼命学。以致使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新东方的学生占据了70%。
我说俞敏洪对中国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正是因为他把“理想”的种子播撒在大中学生心中,他们正处在立志阶段,他们太需要梦想了。
回想一下,中外历史上对世界最有贡献、最有价值的人,就是那些目光远大,有先见之明的梦想者。
理想,给力。
人有了理想,才有希望,才能激发潜能;人有了理想,思想和情感会变得坚定不移。理想具有鼓舞人心的创造力量,它鼓舞人完成自己的事业,它又是才能的增补剂,增加人们的才干,使一切梦想成真。
有理想的人飞得高,有目标的人走得远。
《国际歌》中有一句话:“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