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的求学格言是:“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培养创新人才,要从提问开始。
小孩子都有好奇心,对什么问题都好问“为什么”,在大人看来,这些问题大都是幼稚可笑的,但正是这些可笑的问题,才引发了孩子们求知的兴趣。
会提问是一种智慧,提问需要开动脑筋。提问是主动学习,对孩子来说,提问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
几年前,中国少年报和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共同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了一项“提个好问题”的活动。本来我们以为孩子们每天被作业包围,头脑早都模式化了,只会回答问题,提不出什么好问题。没想到,活动中,孩子们竟提出了三千多个问题,有的很有童趣,有的很有水平。例如,有的孩子问:
“蚂蚁睡觉闭眼睛吗?”
“香蕉为什么是弯的?”
“鱼为什么不眨眼?”
“黄瓜明明是绿的,怎么叫黄瓜呢?”
“小鸡为什么只拉屎不撒尿?”
“屁为什么是臭的?”
“地球会不会哪天突然不转了?”
“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呢?”
…………
童年的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在求知的路上,小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提个问题把大人问倒。
有一次,我去某市开会,会后市妇联主任开车送我去机场,她4岁的儿子就坐在她旁边,一路上一个劲儿地向妈妈提问。他妈妈对我说:“我的儿子可讨厌了,老向我提问。”她的儿子倒也不嫌他妈讨厌他,继续向他妈妈提问:“我问你一个问题,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请回答!”男孩的妈妈很认真地回答:“像芭蕉,像扇子……”儿子都说不对,我悄悄问他儿子:“到底像什么?”儿子神秘地告诉我:“像右耳朵。”他妈妈说:“你说他讨厌不讨厌。”我回答道:“人家讨厌什么,人家说得很正确,大象的左耳朵就是像右耳朵,不像别的耳朵。”孩子很开心。
几个月前,我和着名学者阎崇年先生到北京西单图书大厦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每人讲了半小时后,读者就开始提问了。
有个六年级男孩,第一个站起来,很恭敬地说:“知心姐姐,我向你提出一个问题。”我立马站起来,很恭敬地回答:“请问。”
“我问你,一个豆从山上滚下来,变成什么。”我很意外,怎么也想不出来。他接着说:“我向你提示一下,是两个字,最后一个字也是‘豆’。”
我更为难了,一个“豆”滚下来能变成什么“豆”?我抓耳挠腮,无奈地说:“我实在不知道,我请求帮助。”
一个小女孩站起来,笑着说:“这还不容易,蚕(残)豆呗(注:意思是一个豆从山上滚下来受伤了,就变成残豆了)!”在场的孩子都哈哈大笑。我看那个男孩子十分得意,就对他说:“我也向你提个问题。”男孩子也十分恭敬地说:“请问。”
“我问你,大象的左耳朵像什么?”男孩也说不上来,因为那是4岁孩子的问题,他觉得我不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也捧腹大笑,场上的孩子笑得更开心了。
一次,我们带孩子们去深圳搞活动。晚会上,一个女孩站出来说:“我向大家提个问题:一个绿豆想不开从高楼上跳下来,摔死了,它变成了什么?”我立刻举手:“蚕(残)豆呗!”我以为我这回肯定是答对了,没想到,女孩大声说:“不对!它变成红豆了(流血了)。”场上的孩子哄堂大笑,我这才明白,他们全知道答案,只有我不知道。
和孩子们大笑之后,我才明白,把大人问倒,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许多好老师教出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提问。当他们把老师问倒的时候,他们很开心;当老师把他们问倒的时候,老师也很得意。在这种一问一答中,他们的求知欲十分高涨。一个孩子在游戏中,获得的求知的欲望,往往比课堂上要高,正是游戏中伙伴之间是平等的,双方都有获胜的可能。
但是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大人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感兴趣,只要不符合自己的“标准答案”,都会否定孩子,从而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有一次,在一个家庭教育报告会之后,一位妈妈站起来,很困惑地说:“我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很爱提问,不招老师喜欢。有一次老师让孩子们给杨利伟叔叔写一封信,儿子在信中问了一个问题:‘杨利伟叔叔,你乘宇宙飞船到太空去,如果燃料不够了,你怎么回来?’老师给他一个不及格,说他在捣乱,应该写‘怎样向杨利伟叔叔学习’。”我当场回答说:“你儿子提的问题很好,杨利伟叔叔知道了,一定很高兴,因为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担心的问题,你儿子有这样的思维能力,将来一定很棒。”
我建议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能够以儿童的心态来理解儿童的问题,和他们同兴趣、同欢乐,这样才能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西南的乌耳姆城一个犹太家庭。到3岁多时,小爱因斯坦还不会说话,他总是喜欢沉默不语。在四五岁时,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卧床,爸爸海尔曼怕儿子寂寞,就送给他一个小罗盘。
爱因斯坦如获至宝,他发现不论如何转动罗盘,里面的指南针总指向固定的方向时,令他百思不解。当时,小爱因斯坦想象:一定有什么东西隐藏在这现象背后。一连好几天,爱因斯坦都对罗盘爱不释手,虽然爱因斯坦连对“罗盘”、“磁”的发音都发不准,但这不妨碍他向爸爸提出连串疑问:“爸爸,指南针为什么总指向一个方向呢?”
海尔曼微笑着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球磁场的原因。”
“什么是地球磁场呢?”爱因斯坦皱着小眉头,追问道。
海尔曼面有难色,解释道:“磁场是地球南北两极……”
“指南针为何要指向磁场?”
罗盘太神奇了,让爱因斯坦产生对科学的向往。
7岁时,爱因斯坦上学了。不过,他在上小学和中学时学习成绩都很一般。但是,后来爱因斯坦领到一本欧几里得几何学课本,书中论证得无可置疑的许多公理,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等不及按照课程进度去学习它,竟然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后来,爱因斯坦成为了一代科学大师。
正是这无数个“为什么”,把孩子引入科学的殿堂。
小法布尔对昆虫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小爱迪生对生活的为什么,让他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能提出问题的人,往往不是一般的人。做父母的人,一定要重视孩子的提问,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孩子在提问,不要当成一个简单的信号。
孩子在提问,这是在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不知不觉中,一个人的创造性也蕴藏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