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失误情况而发生突发事件。若处理,则会拖延上课时间,还可能伤害到师生的情感;若不予理睬,则又会损害教师威信,甚至让事态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采取摆脱窘境策略,以保护学生脆弱的一面,保持课堂和谐的气氛。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探究实验课时,要求每一个小组都要汇报探究结果。没想到第一小组的成员刚一站起来,“砰!”实验桌上的一个烧杯被碰倒在地。顿时,教室里鸦雀一声,那位学生尴尬地愣在那儿。教师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实验交流第一炮打响了——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汇报!”这位同学在掌声中稳定了情绪,从容地汇报了探究结果。
(4)制止策略
制止策略是指通过传达对学生的要求以终止或改变学生行为,以达到控制突发事件进一步扩大的目的。
在组织教学时,有时会遇到学生故意刁难教师或捣蛋课堂教学秩序的情况,处理这种突发事件,教师常会感到非常棘手。此时,教师要明辨是非,严肃对待,不能让学生过于放任,以免导致学生的不良品德得以巩固和加强。
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可运用“低强度——隐蔽”的方式,让少数学生知道,把突发事件扼杀在局部范围之内。
在特殊情况下,教师也可以果断地使用“高强度——公开”的方式告诉学生,如果继续错误下去将产生的后果,并用大声的命令语言要求全班的大多数学生对此加以注意。
总之,在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时,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去引导、启发和教育学生。
35如何重建课堂教学新秩序
课堂教学秩序是课堂上师生之间通过互动行为的规定性得以体现的状态和规则,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如今的课堂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方式变得主动、积极、轻松、自由。原有的课堂秩序正在被打破,这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有时候少数人的活跃代替了大多数人的活跃,一些学生游离于教学活动之外;“肢体”的活跃代替了思维的活跃,一些学生的活动偏离了教学的轨道。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个重要的课题摆在教师面前:重建课堂教学的新秩序。
(1)课堂教学秩序的现状
A“插嘴”成为一种习惯
在和谐的环境里,人的心情会很愉悦,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我们不否定“插嘴”,有些学生插嘴是主动提问、质疑,提出与教师相左的见解,这是我们欣喜的。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七嘴八舌。目前有的教师的课堂上,教师把一个问题刚刚抛出来,个别“优等生”急不可耐地脱口而出问题的答案。许多教师极其宽容地把“插嘴”认为是“灵感的体现”。但长期这样的“纵容”,课堂变成了“乱哄哄的菜市场”,很多思维较慢的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最后可能变得不会思考。这样的秩序不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
B学生有“说”的热情而缺乏“听”的耐心
很多学生为了能够表现自己,为了换取教师的“表扬”,常常凭一种直觉来回答问题。学生没有经历比较深入的思考,很多意见浮于表面,没有多大的价值。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强调对学生的尊重,也特别提倡赏识教育。因此有些教师不论青红皂白,对学生的回答一律以“很好”、“棒”、“你真聪明”等语句加以表扬。这时,学生有“说”的热情而缺乏“听”的耐心,长期下去,致使学生不善于思考,不深入思考。
C多了热闹,少了必要的安静与专心
现在不少的课堂从头至尾都在热闹之中,学生难以安静地读书、思考、作业。新课堂要不要安静?安静是不是传统的理念?是不是课堂的僵化?学生多了个人的“自主”和意愿,少了必要的秩序,一些学生不按要求去做,“各抒己见”,兴趣所至,率性而为。新课堂上涣散的现象多了,少了可贵的专心;一些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一些学生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做些与集体活动、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听不见他们的声音,看不见他们的身影。
案例
一次,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油布伞》一课。这篇课文很感人,表达了深厚的母子之爱。听课教师始终感到学生似乎游、离于课文之外,学习很不投入。当这位教师播放课文配乐朗读磁带的时候,不少学生并没有认真丢听、去欣赏、去体会课文之情,有的学生在窃窃私语,好像在谈论别的事情;有的学生用彩笔在涂描一书上的插图,还有的学生竟跟着音乐轻轻地哼起了小曲……接下来,教师让个别学生朗读最感人的几节文字,当学生读错了字的时候,全班竟响起了窃窃的笑声和一片嘈杂的议论……
(2)重建课堂教学秩序的几点思考
A让课堂“活”起来
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这是新课程理念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是能否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只有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以发挥,想像力、创造力才能得以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得以锻炼。
要让课堂活起来,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用新课程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教育要关注学生三百六十度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校外那个广阔的生活空间。无数事实已经证明,现代教育对学生而言,知识本身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如何思考问题。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课堂首先必须真正活起来。
B让课堂开放
《乌鸦喝水》是一篇老课文,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总是喜欢让学生通过研读、讨论去体会乌鸦想出的办法好在哪儿,感受乌鸦的聪明,或让学生想象还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而现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撑下,一改往常的教法,让我们来学习以下的案例。
案例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乌鸦说些什么呢?(师戴上头饰,飞到学生中间。)
生甲:乌鸦,你是一只聪明的小鸟,我要向你学习。
生乙:乌鸦,你很了不起,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喝水。
师:看来同学们是真的喜欢上这只乌鸦了,那么老师也写了首儿歌来赞美它。
(出示幻灯片:乌鸦乌鸦本领大,肯动脑筋想办法。一个一个石子放,困难再大也不怕。)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可以写出更好的儿歌。当然,你如果愿意的话,还可以把儿歌编成一首歌曲呢!(生自编自唱)
师:今天,老师有两份礼物要送给大家。谁想当科学家?(一部分学生举手)谁想当文学家?(又有一部分学生举手)我把“题一”和“题二”作为礼物送给想当文学家的同学,把“题三”送给想当科学家的同学。
题一:“编一编”——“有一天,乌鸦又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看见前面有一口小井,乌鸦飞了过去。可是井太深,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井里,结果……”请你想像结果,并把它写成故事。
题二:请你课外阅读一个关于乌鸦的故事,下次举行读书汇报会时汇报。
题三:当瓶子里的水少于一半时,乌鸦用放石子的办法还能喝到水吗?请你动手试一试。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就赞美乌鸦环节设计了“编儿歌、唱儿歌”等活动。学生通过自编自唱儿歌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感受,而且将语文学习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实现了知识、能力、情感的重新建构。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与理解,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文本的超越。
在练习的设计上,新颖独特有个性,大胆开放有创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文本将文本内容适时拓展,不能局限于文本的本身;每一课可以有一个研究课题,让学生去研究,并对研究的结果加以评价;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和条件,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加以选择。
这样,就突破了旧有的统一标准、统一文本、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教学要求的框架,为学习者、指导者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此,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C创设适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课堂情境
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合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课堂情境,巧妙设置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的讨论和思考。让课堂活起来,教师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良好的涵养,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温和的表情、民主的态度,用平等公正和博大的爱心关注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即使他的表现并不如教师想像的那样好。从表面上看,让课堂活起来使课堂秩序乱了、“不好看了”,但这样会使教学的效果得到真正的提高。当然这种效果绝不是应试教育要求的考高分效果,而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育效果。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教学秩序”变革也正在局部范围内逐步成为一种事实。一节课上得安静还是热闹,能否“收放自如”,并不能作为新课程的标志;合理而有序、主动而和谐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应该长期追求的秩序图景。只有当每位学生与教师携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有机组合教学内容,进行生动的学习、广泛的互动、交流并达到心灵的敞亮、交融与共鸣,新课堂才有可能出现真正适宜的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