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部广博精微的著作。老子,被称为中国哲学之父,研究中国的思想与道统,谁都离不开老子;认祖归宗,寻找文化之根,炎黄子孙找到了老子,然而无论是老子还是那部不过五千言的《道德经》都带上了无尽的神秘色彩。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老子才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吧。
老子及其传说
老子生活的年代现在依然是个历史的谜团,这在中国历史上也许都是个例外,中国是世界上史学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对于老子这个神秘人物的生卒年代一直争论了几千年,至今依然是个纷争迭起的话题。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户籍记载得够详细了。老子是周朝的一个史官,后来见到周朝衰落便出走了。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们说,老子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连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都没法认清老子的真实面貌,后世学者对老子的身世争论不休也就不值得奇怪了。
据传说,老子的母亲怀胎70多年,还有人认为是81年,才生下老子,因为一出生便是一个须发已白的老人,所以被称为老子。当然这种说法不足为信,但是无形之中给老子的身世增加了无数的神秘感。
老子生活的时代是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东周王朝虽然名义上是天下之共主,但是早已没有大国气象。如其他诸侯国一样,周王室经常因为王位继承问题而陷入无休无止的内乱之中。老子正好经历了东周王朝最严重的一次叛乱,此时年迈的老子也许是对周朝失去了信心,便不辞而别,离开王都,西出函谷关,此后便再也没有老子的消息。所以,老子的去向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有人说,他到了新疆,修道成仙,即太上老君;有人说他到了印度,化身为佛祖……不一而足。也许只有当考古学家将老子的遗骸发掘出来之后,人们才能真正揭开这个谜底。
老子的“无为之道”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微,虽然《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却将人、社会与自然,乃至宇宙涵盖其中。在某种意义上老子是一位知识的开创者,几千年过去了,老子依然站在知识与智慧的巅峰之上,后来人罕有望其项背者。
老子的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人们耳熟能详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便是其中一例。老子创造的是一个完备的哲学思想体系,这在中国学术史上也是巨大的成就。
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概括了老子的政治主张;其中“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妙语,则最清楚地揭示了老子举重若轻、清静无为的思想。无论是汉代的文景之治,还是唐朝的盛世,统治者无不采用道家思想,轻徭薄赋,休养生息,保证了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的重建。
因为老子对“道”有非常深的研究,后世流传的《道德经》第一章即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后来老子开创的学派就被称为道家学派。值得注意的是,郭家店楚简中的《道德经》中,“德论”要先于“道论”,也就是说老子更看重“德”,如果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也是非常合理的。周代盛行的政治思想是“敬德保民”,老子是周朝的史官,他对周朝的政治思想自然有非常精微的研究。老子的“德论”与周公以来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道论”方面,却是自成一家,别开生面,老子以“道”作为一种世界的本源,其中的玄机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哉。用老子的话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奇葩,无论岁月怎样流逝,老子依然闪耀着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