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北征孤竹,南伐荆蛮,救燕定鲁,迁邢救卫,以德服人,恩泽四邻,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尊王攘夷”的政策不仅建立了齐桓公的霸业,而且维系了周王室的存续与威严。周王室的颓势难以遏止,数次王位之争都需要诸侯国干预。周襄王正是借助齐桓公的威名才得以登基为王的,襄王大表齐桓公的扶携之功,齐桓公则在葵丘(故地在今河南民权东)大会诸侯。
齐桓尊王
齐桓公伐楚归来,声威日隆。楚成王已经答应朝贡周王室,于是派人向周惠王进贡一车上好的包茅。惠王大喜,多少年来荆楚一直是周王室的一块心病,现在已经归顺于周王室,周惠王将大功包揽于自己身上。
楚成王的使者前脚刚走,齐桓公的使者后脚便来了。齐桓公替王室压服了楚国,当然要表一下自己的功劳了。当时的使者也身负间谍的身份,观察周王室的政治动向,使者回国之后向齐桓公报告:“王室可能会出现内乱。”原因很简单,周惠王的嫡长子名郑,已经立为太子。太子郑的母亲姜氏死后,周惠王宠幸的一个妃子为惠王生有一子,名带,带善于逢迎,深得惠王的欢心。惠王准备废黜太子郑,另立带为储君。一场王室内部的权力争斗即将上演,自东迁之后,周王室屡屡因为废长立幼引起王室内乱,每次都得依靠诸侯来平息叛乱。如果没有诸侯的扶携,周王室或许早在内耗中亡国了。
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作为称霸的两大政策支柱,王室出乱,齐桓公岂能坐视不管?但是现在王室还在暗火闷烧阶段,齐桓公没有理由领军出师。既要保证周王室王位顺利交接,又要保持齐桓公的霸主风范,这的确是个难题。管仲又一次为齐桓公破解难题,献出一妙计:太子郑的储君之位之所以岌岌可危,根源在于他的政治势力过于单薄,现在齐国号召各国会盟,要求太子郑出席,推说各国诸侯想一睹太子尊荣。各国诸侯作为太子郑的支持者,周惠王便不敢造次废长立幼了。
齐桓公深以为然,于是召集各国在首止(卫地,在今河南睢县东南)会盟,遣使者告诉周惠王:“诸侯会盟于首止,请太子郑代表王室参加,诸侯们以表尊王之意。”周惠王本不想让太子郑参加会盟,但是齐国的势力远远超过王室,周惠王敢怒不敢言,只能让太子郑参加会盟。
鲁僖公五年(前655),齐、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八国诸侯会于首止,等太子郑抵达首止时,齐桓公以君臣之礼稽首拜礼,以示尊重太子郑。其他诸侯莫不如此。太子郑受宠若惊,齐桓公倒是开门见山:“此次会盟主要为拥戴太子,有各路诸侯的鼎力支持,太子可以高枕无忧。”太子郑在首止逗留数日,害怕给各路诸侯造成不便,向齐桓公辞行。齐桓公劝太子郑:“现在让太子在此逗留,目的是让大王知道各国对太子留恋不已,太子滞留的时间越久,您的地位就越稳固。”于是,太子又在首止逗留数日。
太子郑在首止久留不归,周惠王知道这是齐国向他施加压力,内心十分不快。加上叔带与其母日夜围绕在周惠王身边谗言不断。周惠王决定要逆流而上。
齐桓公伐郑
周惠王身为天下共主却要受制于齐桓公,内心十分痛苦。楚成王晋献包茅并表示服从于王室,此事让周惠王看到了一线生机和希望。楚国与齐国为敌,北方大国晋国并没有加入到齐国的阵营,若能挑起大国之间的对抗,坐收渔翁之利似乎是周惠王制衡齐国,摆脱其控制的一条捷径。
周惠王首先要做的是瓦解齐桓公的阵营,于是他写信给郑文公,希望他背叛齐桓公,联合楚国和晋国共扶王室,并且许下了优厚的条件。在首止参加会盟的郑文公看完周惠王的亲笔信之后大为心动。遥想当年,郑武公与郑庄公在周王室任卿士,是各路诸侯的领袖,只是中道衰落,郑国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现在只能加入齐桓公的阵营。现在周王室垂青于郑国,郑国自当借机中兴。大夫孔叔劝谏郑文公:“君侯是不能轻举妄动的,轻信妄言就可能失去援助,没有援助,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困顿之中再乞求帮助就非常困难了,那个时候您会追悔莫及的。”大夫申侯反对孔叔:“周天子的命令,不能违抗。”郑文公不听孔叔的劝谏,连夜从首止回国,齐桓公大怒。郑国中途退席,没有影响首止会盟的大局,剩下的诸侯国在首止歃血为盟,宣誓要扶助王储,稳定王室。太子郑已经从首止得到了足够的政治支持,再三感谢各路诸侯之后便起程回国。
郑文公回国之后,便准备与楚国结好,楚成王也想借此机会入主中原,双方一拍即合。郑文公的大夫申侯原先是楚国人,熟悉楚国上层,成为楚郑两国谈判的联络人。郑楚两国正在密谋合作,齐桓公则召集各路诸侯准备讨伐郑国背盟。鲁僖公七年(前653),齐桓公率领联军围攻郑国。郑国遣使向楚国告急,楚国这次也学会了齐桓公的套路。许国是齐国的亲密盟友,楚国发兵攻击许国,齐桓公为了救许国不得不从郑国撤围。
齐桓公胸中恶气未出,怎能善罢甘休,郑国背盟一事直接威胁到齐桓公的霸主尊严。第二年齐桓公又率军围攻郑国。楚成王这次似乎愿意作壁上观,郑文公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孔叔的劝诫,中途背盟结果招致齐军两度围攻郑国,此时已经是后悔不迭。孔叔劝文公修书求和,齐桓公也不想在同盟内部兵戎相见,于是,齐国、宋国、陈国与郑国在宁母(故地在今山东鱼台)会盟。郑文公心虚胆怯不敢亲自参加会盟,让世子华代表与会。郑文公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只是在诸侯之间丧失了信誉。
葵丘会盟
鲁僖公八年(前652)冬天,周惠王病死,太子郑秘不发丧,遣使到齐国,告诉齐桓公惠王已死,希望各国支持自己顺利登基。齐桓公立即召集各国诸侯在洮(故地在今山东鄄城西)会盟,各国都派使者到周王室。等到各国代表到齐之后才为周惠王发丧。旋即,太子郑顺利登基,即周襄王。
周襄王能顺利登基多半源于齐桓公的鼎力支持,既已登基当然要答谢齐桓公的帮助。齐桓公也自感功勋卓著,内尊王室,外攘戎狄,维护了中原各国的稳定。鲁僖公九年(前651),齐桓公在葵丘大会诸侯,这次会盟更像是为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加冕。周襄王派宰孔带着祭祀用的肉(胙)、彤弓矢、大路参加葵丘会盟。被称做“胙”的祭品不是一般诸侯可以得到的,这是周天子祭祀用的祭品,只有同姓大宗才有资格得到。所以周襄王给齐桓公“胙”,已经是相当高的礼待了。
齐桓公上前领受“胙”,宰孔说:“天子临行前告诉我,伯舅年事已高,加赐一级,不用下拜。”虽然周王室势力已经没有齐国强大,但是天子的威严尚存,而且齐桓公以尊王为名号,怎么可能违背礼制呢?于是齐桓公就冠冕堂皇地说:“天子的威严不远,近在咫尺,小白怎敢废弃君臣之礼呢?若不下拜,让天子蒙羞。”于是下拜接受天子的恩赐。各路诸侯都跟随齐桓公行叩拜大礼。
周襄王遣使参加会盟,并且给齐桓公如此之礼待,事实上已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参加会盟的诸侯国都是齐桓公阵营的,已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之位。各国在葵丘盟会上重申:凡参加会盟各国,言归于好。讨伐不孝之徒,不能废长立幼,不能以妾代妻;尊重贤良,培养人才,表彰有德之人;尊老爱幼,帮助宾旅;不杀士大夫。将盟约书写下来,只是宣读一下而已,不用歃血,诸侯便非常信服。
葵丘会盟之后,齐桓公的霸业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常言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齐桓公本来就好色,葵丘会盟之后,更加忘乎所以。红颜祸水的悲剧似乎又要在齐国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