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各国不仅受到北方的戎狄的侵犯,还受到日益强大的南方楚国的蚕食。中原各国在南北夹击之下,生存困难。《梁传》中这样描写中原各国的处境:“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还没等齐桓公把北方的戎狄赶走,南方的楚国便开始进攻郑国,窥视中原。北方的戎狄不过是劫掠财物而已,而南方的楚国则窥视中原霸权,这对齐国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楚国伐郑
楚国经过数代君王的苦心经营,国势日渐强大,兼并了周边许多小国,成为独霸江汉流域的南方大国。与齐国相比,楚国的地位是建立在武力征服和威慑的基础上,而齐国则依靠“尊王攘夷”得来的道德感化。楚国的疆域经过几代君王的征伐已经有了很大的拓展,而齐国则依靠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得到了一种集约型的发展,领土没有太大的拓展,但是国力却有很大的提升。
与齐国在周王室的高贵地位以及在诸侯国中八面威风相比,楚国只能算个“暴发户”。楚成王登基之后在令尹子文的辅佐之下内修政治,外树威名,积极向北方发展,以图中原盟主之位。看着齐桓公在中原各国中的地位与名望,楚成王难免有些着急上火。虽然楚国实力不在齐国之下,但是德不足以服人,威不足以慑众。令尹子文安慰成王:“齐桓经过将近30年的时间才逐渐建立起霸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王需要耐心等待,步步为营才能奠定百年基业。”
郑国自庄公之后便开始衰落,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衰落之后的郑国成为南方的楚国与北方各国争霸的战场。郑国是屏蔽中原各国免受南方楚国入侵的关键所在,所以时刻提防楚军进犯,君臣枕戈待旦,但这也难以让楚国打消进攻郑国的念头。
鲁僖公二年(前658)冬,楚成王已经按捺不住角逐霸主之位的急切心情,于是命令大夫斗章率军进攻郑国。郑国立即派人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在柽(宋邑,在今河南淮阳西北)大会诸侯,准备救助郑国。斗章仅仅率领了200辆兵车,实力不强,而且看见郑国准备就绪,齐桓公已经召集众诸侯准备合力救郑,斗章认为胜算不大,于是班师回朝。楚成王大怒,认为斗章贪生怕死,让斗廉斩杀斗章。斗廉不忍心杀斗章便让斗章将功折罪,让斗章即刻率军再次攻郑,郑国决不会想到楚军会杀个回马枪。于是斗章便急行军到郑国,郑国的聃伯没有做好御敌准备,结果被斗章擒获,沦为了阶下囚。
斗章小胜回国之后,算是勉强捡得一条性命。但楚成王并不满足,他的目标是以郑国作为跳板,为谋取中原霸主之位奠定基础,单单擒获一个聃伯对于楚王的雄心壮志而言,根本算不上什么成功。于是,楚成王命令斗章再度进军,看来楚成王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了。南北两大强国,齐楚大战似乎迫在眉睫。
桓公救郑
面对楚国这样庞大的势力,齐桓公倾一国之力也难以制伏楚国。齐桓公发扬了一贯的处世风格,向各路诸侯通信,要求一致抗楚救郑。
齐桓公这次抗楚行动不仅与中原各国会盟,而且还挖楚国的墙角。江(故地在今河南正阳涂店附近)、黄(故地在今河南潢川一带)两国本来是楚国的属国,但是这次却主动要加入齐桓公的反楚阵营。齐桓公非常高兴,自认为威名已经远达南方,只是这些国家慑于楚国的淫威而不得不服从于楚国而已。如果中原盟主能向他们伸出援手,他们自然会归顺中原。管仲认为此事不妥,江、黄两国是楚国的势力范围,而且齐国与这两个小国距离遥远,如果楚国征讨这两个国家,齐国必然要按照盟约施以援手。管仲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在那个时代就懂得成本与收益的计算,江、黄两国的加盟虽然能够使齐国得一时之快,但是却意味着承担长久的沉重的义务,并不划算。
齐桓公怒遣蔡姬
蔡侯的妹妹蔡姬嫁给齐桓公,深得桓公的宠幸。一次蔡姬与桓公划船,蔡姬仗着桓公的宠爱故意摇晃船,桓公是个怕水的人,脸色大变,让蔡姬停下来。结果蔡姬反而更剧烈地摇晃船。等到上岸之后,桓公把蔡姬痛斥一顿,把她打发回蔡国。蔡侯大怒,把蔡姬打扮打扮又嫁出去了。这一举动成为齐桓公讨伐蔡国的借口。又是一场因女人而起的战争!
但是这次桓公没有听从管仲的劝说,僖公二年(前658),齐桓公与江、黄两国的国君在阳谷(即今山东阳谷)会盟,约定联合讨伐楚国。鲁国新君僖公派叔父季友前来致歉,上次抗狄之战鲁国缺席,此次伐楚,鲁国积极参加。此时楚军又开始进攻郑国,郑文公恐惧于楚国强大的兵力,想和楚国媾和,大夫孔叔劝谏:“齐国正在准备帮助我国,现在我们与楚国言和,是不道德的,无法取信于各国。”于是郑国再次遣使到齐国,战事紧急,请齐国尽早出兵。
鲁僖公四年(前656),齐桓公召集鲁国、宋国、陈国、卫国、郑国、许国、曹国等齐国军队,祭天拜地之后准备出发讨伐楚国。齐桓公的内侍竖刁作为先遣队将军先行进攻蔡国,占领蔡国之后借道进攻楚国。竖刁是个贪财的家伙,蔡侯于是投其所好,施以重金,结果竖刁将作战计划悉数告诉蔡侯。小小的蔡国哪是中原联军的对手啊,蔡侯连夜跑到楚国,将齐国入侵楚国的作战计划如实向楚国报告。
大兵压境,楚文公只能将自己争霸中原的计划暂且放一下,一方面命令斗章把伐郑的军队调回驻防楚国边境;另一方面动员国内兵员积极防御。齐桓公率领联军南下,蔡侯已经不战而逃,联军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直抵楚国边境。
楚王既然已经对郑国撤围,救郑的目的自然达到了,这也是一次“围魏救赵”的打法,管仲认为只有这种出其不意的用兵战略才能方便快捷地解救郑国。管仲用兵不仅谨慎小心,而且诡谲玄妙。
屈完却齐
联军浩浩荡荡地开赴楚国边境,结果路上遇到楚国的大夫屈完。齐桓公没想到楚国早已有所防备,更没想到泄露秘密的是自己宠爱的内侍竖刁。屈完是奉楚成王之命,诘问齐桓公,有什么理由集结多国军队侵犯楚国。师出无名,即便军威再盛,军力再强也难免心虚。屈完彬彬有礼地向前,但是语中带刺:“我们国君特派我来向大王请教,您居住在北海,我们身处南海,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知道有什么地方冒犯了大王,劳驾您兴师动众前来讨伐?”
齐桓公听完之后,一时语塞,屈完说得并不是没有道理。管仲果然是位可以替君分忧的重臣。管仲走上前义正词严地说:“当年周成王封我先君太公望于齐时说,公侯伯子男五等侯爵,九州各地的诸侯,你都可以征讨,以拱卫周王室。此外,东起大海,西到黄河,南至穆陵(故地在今湖北麻城北),北达无棣(故地在今山东无棣境内),凡有不供奉王室者,你都可以征讨。楚国每年都应当向王室进贡供祭祀用的包茅,你们多少年没有进贡了?当年周昭王讨伐南征而殒命,你们该负什么责任?”
管仲这一反驳也算有理有据,不过都是顶着周王室的名号,屈完也不甘示弱:“不向王室进贡包茅是我们的过错,理当改正。但是昭王南征殒命,跟楚国没关系,您还是跟汉江讨回昭王吧。”屈完的话也是绵里藏针,每年一车包茅对楚国来说,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屈完承认那是个错误。当年周昭王南征掉到河里淹死了,这可是个大错误,如果承认,那齐桓公号令各路诸侯前来讨伐楚国那就是名正言顺了。所以屈完不承认周昭王之死与楚国有关系。
齐桓公见楚国并未被慑服,所以命令联军继续进逼,在陉(楚地,在河南郾城境)驻扎。其他诸侯也想尽快进军,一举攻下楚国。管仲反对:“讨伐楚国的目的只是让楚国臣服而已,不是占领楚国的土地。现在我军兵多将广,对楚国是一种震慑。如果不用兵戎相见便可以压服楚国是最好不过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略的最高境界,齐桓公退守召陵(在今河南漯河境内),陈兵于楚国边境,意在给楚国造成心理压力。楚国虽然在江汉一带独霸一方,但是面对齐桓公如此之多的军队,楚军也不敢贸然出击。屈完再次来到桓公兵营,双方展开谈判。
楚王让屈完带着一车包茅到齐桓公那里,一方面表示认错,另一面寻求和平解决两强之间的冲突。齐桓公故意在屈完面前展示联军的兵威并问屈完:“我有这样的军队,什么战争打不赢?什么城池攻克不下?”屈完答道:“如果您以德服人,谁敢不服呢?但如果您执意进军的话,楚国会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江为池,不知道您的大军如何攻陷这样的城池?大王素来以德服人,现在为何不与楚国结盟以求和平解决双方纷争呢?”齐桓公同意屈完的提议,于是在召陵歃血结盟。齐楚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在结盟的袅袅青烟中飘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