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说话动听
掌握词语的语音要素
我们知道,语言有三大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其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语音。
(1)语音基本要素
①发音。人类的发音器包括呼吸器官、喉头和声带、口腔和鼻腔三个部分。其中,除了声带外,其他所有的发音器官都是"兼职"。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来源,充足、稳定的气息是发音的基础。有的人讲话或唱歌声音洪亮、持久、有力,人们赞叹说,他(她)"中气"很足;相反,有的人说话或唱歌音量很小,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像蚊子嗡嗡叫一样,使人难以听清,这种人则"中气"不足。其间除了身体素质的区别外,还有一个气息调节技巧问题,即呼吸和讲话的配合、协调是否恰当的问题。
②语气。语气是体现说话者立场、态度、个性、情感、心境等起伏变化的语音形式,它是思想感情、词句篇章、语音形式的统一体。
语气包含五个涵义:一是"式",指语法形式,二是"调",指语音的声调,三是"理",指逻辑的推理,四是"采",指修辞的文采,五是"色",指发声的气色,由这五个方面综合成一个"情"字。要恰到好处地表达感情必须要在这五个方面下工夫。
语气的关键因素是感情色彩和语调。
语气的感情色彩主要表现在声音气息的变化上。一般说,表达"爱"气徐声柔,表达"恨"气足生硬,表达"急"气短声促,表达"喜"气满声高,表达"怒"气粗声重,表达"悲"气沉声缓,表达q瞑"气提声滞,表"疑"气细声黏。
语调的基本类型一般分四类:平直调,上扬,曲折,下降。用不同的语调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平直调:多用于陈述、说明的语句。
表述庄重、严肃、回忆、思索的情形,表现平静、闲适、忍耐、犹豫等感情或心理。下降调:多用于感叹。有些陈述句,常表示祈求、命令、祝愿、感叹等方面内容,表现坚决、自信、肯定、夸奖、悲痛、沉重等。
上扬调:多用于疑问句、反问句,或某些感叹句、陈述句。适用于提问、称呼、鼓动、号召、训令等场合,表达激昂、亢奋、惊异、愤怒等情绪。
曲折调:多用于语意双关、言外之意、幽默含蓄、意外惊奇、有意夸张等地方,表示惊讶、怀疑、嘲讽、轻蔑等情绪。在实际应用中这四个语调不是孤立的,语调变化不以句子为单位体现,而表现在语流中的千差万别的变化。
③语速。既说话的速度。指说话中音节的发音时间长短,或者说单位时间里吐字的数量。大体分J陕速、中速、慢速三种情形。
④节奏。是一种有秩序的、有规律的、协调的变化进程。包括结构的疏与密,内容的详与略,情节的起与伏,情感的激与缓,声调的抑与扬,态势的动与静,速度的快与慢,语流的行与止,过程的长与短等等。
总的来说,说话是否动听,是由语调决定的。语调是发音、语气、速度、节奏的和谐统一,它好比乐曲的旋律一样,体现出语言的完美性。
据说意大利一著名演员在台上用悲切的语调"朗诵"阿拉伯数字,台下听众居然会潸然泪下。听众在欣赏时受感染的乃是声音的抑扬顿挫、感情的丰富多彩。
(2)口语表达特点
语言环境可以使口头语大量简略,每个句子不必非主谓齐全不可。
口语若加长了定语等修饰语,反而容易造成听觉上的困难,也不便于语义表达。其特点有:
同步性:即外部语言表达与内部语言思维是同步进行的,口语只是将思维外化了。
简散性:即常使用的是一些短句、散句,有时可使用体态语都能表达,它的结构是松散的。
暂留性:我们讲话是通过声波传播的,而声波瞬间即逝,有心理学家做过一次测试:我们听话的过程中能够精确留在记忆中的大概不超过7-8秒钟。既然是短暂的,怎么去评价一个人的口才呢?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从语流上把握。语速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想好了再说,启示之二,是说话速度不可太快。一般的发言200字/每分钟,最快不能超过280字/分钟。每次发言(对话、讨论会)最好不超过2分10秒,否则,被吸收的信息大大减少。
临场性:时空是特定的,说话必须符合时间和空间并受其制约,。比如,老师今天来讲课,不是来演讲的,也不是来讲故事的,要受到这时空的约束;表达的对象是特定的,听众是特定的;现场的氛围是特定的。
临场性给我们两点启示,第一,由于是特定的,说出去的话符合特定的环境和受话对象,因人因时而异;第二,说话要受现场氛围的影响,要考虑"现场反映",要适时调整语言,这要求提高说话者自身的素质。
综合性:即对各种语音要综合考虑,如果语调没有变化,语言是枯燥的,如果没有加一点体态语,语言是不生动的,系统的综合要求在说话时要调动与说话相关的各部门的积极性来完成说话内容,且各部门、各系统要有整体感、协调感。
口语表达有一个过程,就是从生活到思维,再由思维外化成口语,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所说的话,包含了这个人的生活体验、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听其言可了解这个人。同样的稿件各人说出来的效果不一样,就是因为各人的生活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不同。所以要调动知识素养、要调动能力素养,要调动生活积累。
(3)正确使用你的声音
声音是一种威力强大的媒介,通过它可以赢得别人的注意,能创造有益的氛围,并鼓励他们聆听。
下列各项请细加考虑:
音高与语调:发音要标准,字句之间要层次分明。低沉的声音庄重严肃,一般会让听众更加严肃认真地对待。尖利的或粗暴刺耳的声音给人的印象是反应过火,行为失控。但是,即使最高的音调也有高低之分,你也可以因此找到最低的音调并使用它,直至自然为止。使用一种经过调控的语调表明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使人对你信心百倍。
语速:说话的语速要时快时慢,恰如其分。急缓适度的语速能吸引住听者的注意力,使人易于吸收信息。如果语速过快,他们就会无暇吸收说话的内容;如果过慢,声音听起来就非常阴郁悲哀,令人生厌,听者就会转而他就;如果说话吞吞吐吐,犹豫不决,听者就会不由自主地变得十分担忧、坐立不安了。自然的呼吸空间能使人吸收所说的内容。
建设性地使用停顿能给人以片刻的时光进行思考,并在聆听下一则信息之前,先消化前一则信息。
遇到感性的场面,当然语速可以加快,如果碰上理性的场面,则相应地语速要放慢。
节奏:有声语言的情感性,既有内在的思想感情色彩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强弱、快慢、虚实的声浪形式。
著名的具有高超说话水平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他的第一篇口才学论文中,曾把"节奏"列为口才之道的四大要素之首。口头语言沟通中,交谈者往往通过声音的强弱、呼吸的急缓、音调的高低、节奏的快慢,甚至调动喉音的仿声等造成各种氛围,或慷慨激昂,或激情振奋,或悲痛深沉,或压抑窒息从而将以声传情作为提高说话水平的重要手段。
停顿:懂得在某些时候停顿。不要太长,也不要太短。停顿有时会引起对方的好奇和逼对方早下决定。
音量:音量的大小要适中。音量太大,会造成太大的压迫感,使人反感;音量太小,则显得你信心不足,说服力不强。
(4)"声音美"的基本标准
①正确清晰。所谓正确,是指发音正确。一方面,不可读别字。另一方面,不能用"直译"方式将方言变成蹩脚的普通话。
所谓清晰,是指吐字要清楚明晰,不含含糊糊,有正确的停顿和适当的节奏,不要前言不对后语,或者结结巴巴,使人听不明或弄不懂。
②明快清脆。这既是指说话要开门见山,口到心到,心口一致,不故弄玄虚,快言快语,有什么说什么,又是指声音要干脆利索,爽利痛快,不拖泥带水。
③圆浑清亮。如果说"正确清晰"是要求声音表达科学化的话,那么,"圆浑清亮"则是要求声音表达艺术化。其内涵主要指:声音流畅自然,圆浑雄厚,悦耳动听,有滋有味。
④富丽清新。这是指声音既要富于变化,丰富多彩,又要清爽新鲜,生动活泼。
⑤坚韧清越。坚韧,是指声音坚实、耐久、有力、有始有终。清越,是指声音宛转悠扬,给人留下深刻的甚至是难以磨灭的印象。
⑥配合脸部表情。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意义。懂得在什么时候配上恰当的面部表情。
2.词必达意、语感敏锐
生活中,我们常见这种情况: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或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学生,他还没有学习过语法、修辞和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甚至连词类还分不清,但他说话、讲故事或是作文却能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流畅。
这种聪明和灵气,从语言能力方面来说,就是具有敏锐的语感。
语感,并不是指语言的感情色彩,而是人对语言的感知和反应能力。
当一连串的线性结构的语流,通过听觉或视觉传人你的大脑的时候,你能否迅速而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情味;当某种事物呈现在眼前,或某种意念产生于脑海时,你能否迅速地找到恰当而生动的词语,并使其连贯有序地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感应能力,或叫语言的触发功夫。
我们学习字词、语法、修辞和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当然是必要的,有用的,而且是了解得越深透越有利。但是,听话怎样一听就懂,说话怎样脱口而出,词语怎么搭配,上下旬怎么连接,在说话的一瞬间,谁也无法机械地按照语法逻辑的种种规则去分析和组织语言。书面上的语言总还有思考的余地,而口语表达的特点是直接沟通、即兴构思,如果总是依循规则、斟酌词句,那就不可能顺畅自如地讲话了。实际上,人是凭借一种对语言的直觉和敏感能力,极为快速地解析语意和进行语言编码。这就是口语语感的重要作用。
有的人为什么能意到语随,出口成章,而有的人却是笨嘴拙舌,词不达意呢?这两种人不是心理素质不同,就是语感能力有差别,而且往往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如果不是。已、理上有障碍,那么口才不行的人常常是有话想说却又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或是话语断断续续,连贯不起来。结果,心里想的是一个样儿,嘴上说出来的却是另一个样儿:不是词不达意,就是语无伦次。可见,假如一个人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而口齿又比较清楚,那么他的口才如何就取决于语感能力的高低了。所以,我们要把培养敏锐的语感作为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课题来看待。
明代才子解缙,幼年就语感敏锐,聪颖过入。他9岁时随父亲到江边洗澡,他父亲把脱下的衣服挂在树枝上,随口出了一句上联:
"千年古树为衣架。"他立刻应对:
"万里长江做浴盆。"后来,有位尚书大人闻知解缙出语不凡,便命人邀他到府上相见,为了试探他的本领,故意关闭正门,让他从偏门进来。解缙坚不从命,在门口声言:"正门未开,非迎客之礼!"尚书闻报,便出门考他说:
"小犬无知嫌路窄。"解缙立即应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见他身着绿衣,又挖苦说:"井蛙出水穿绿袄。"解缙见尚书老态龙钟,身穿红袍,便反唇相讥:"螃蟹落汤着红袍。"于是,尚书只好大开正门以上宾待之。后来,尚书见他果然颇有才学,名不虚传,便决定把爱女许配给他。
清代的梁启超10岁时,有一次随父亲到别人家去做客。一进门,他就被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并偷偷地折下一枝,藏进袖筒。父亲看在眼里,不好当着朋友的面指责他,便借入席落座的时机对他说:
"我出一上联,看你如何答对。若对不好,不准你落座举杯。"梁启超一口答应。
父亲说:"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儿子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10岁的孩子对答得如此巧妙贴切,字字珠玑,赢得了满堂喝彩。父亲无奈,只好让他举杯落座了。
后来有一次,梁启超到武昌讲学,拜访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自以为"位厚爵显、才高学富",想难为他一番,便出了个上联,让他答对: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江淮河汉四水,长江排第一;春夏秋冬四季,夏天为第二,你梁启超来到我张之洞坐镇的江夏地盘来了,谁居首位呢?梁启超自然听出了对方的倨傲之意,却又不好说自己居于对方之上。这该怎么说呢?他稍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
后?""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居这个回答很妙:儒、释、道三教,儒在前头;天、地、人三才,人排最后。我这个人是读儒家经书的,我自称小子,可以表示几分谦恭,但要问谁第一,谁第二,我怎敢居于您的前头,又怎敢居于您的后边呢?
如此对答,确实恰如其分,天衣无缝。
显然,敏锐的语感、机智的口才是以丰富的学识储备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但就即兴构思、随机应变的技能来说,对语言的触发是否敏锐就是关键所在了。尽管人们如今的交谈、答问、论辩和演讲很少是作诗、对对联,但对语言的感应之迅速、准确、恰当和简练,确实是一个人重要且实用的本领。然而,敏锐的语感、机智的口才绝非是解缙、梁启超一类才子名人的天生之才、专有之利,而是任何有进取心的人都可以培养起来的。
作为一名导购员,语感敏锐,就能迅速对顾客所有的话语作出反应,应对顾客的问题;会说话就可以流利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愿,也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动听,使顾客很乐意地接受。有时候还可以从谈话中立即判断出对方的意图,或从对方的谈话中得到启示,不仅能促成生意,而且还能够通过谈话,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和顾客建立良好的友谊。
展现非语言要素的魅力非语言要素主要包括表情、手势、姿势、目光接触、身体接触等。
人们常称非语言要素为辅助语言。
行动胜于言辞,因此你必须确保二者相配。如果你自己的行为举止和言语冲突(如你在说"我挺好的"时面部肌肉在抽搐,双手也在颤抖),人们就会相信你的身体语言,而不是你口中的言语了。
理解了这一点能更有助于克己自制,使自己更加有效地把信息传达给对方。
进行良好沟通的秘密就是知道怎样说比说什么要重要得多。因此,要产生最大的影响,必须通过自己的手势、语调和词汇,使用最为广泛的表达方式。研究表明,声音、语调和外表占全部印象的90%以上,具体百分比如下:
视觉占55%:身势、手势、视线的接触,以及整体的仪态与行为举止等都有助于立即产生印象。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和脸部表情比你所使用的词语威力要强8倍,所以必须意识到它们的力量,并予以重视。
声音占38%:使用不同的语调、音高和语速,对于别人怎样理解你所说的话是差别很大的。因为你沟通所产生的影响有1/3是来自声音的表述的,所以必须保证自己的声音使自己想要沟通的内容增色。
语言占7%:语言在你所施加的影响中所占的比例也许不高,但须记住,当视觉和声音的效果消减时,剩下的就只有语言传达的信息了。
因此很明显,为了使自己的信息传达给对方并使之完全被理解,传送信息时必须伴随有恰当的态势语、语音语调,并贴切地加强语气。
要使自己的话语更加可信,更加动听,进而更好地进行交流沟通,你可做如下几件简单的事情:
(1)使用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