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霍布斯的那个类比,笛卡尔说:“在散步和思维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散步除了行动本身之外,从来不指别的,而思维有时指行动,有时指功能,有时指寓于这个功能之内的东西。”笛卡尔这个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一种很纯粹的、很抽象的必然性。说它纯粹,是指它这种纯思维形式,不需要任何外力的支持和外部世界知识的辅助;说它抽象,是指它是思维最原始的逻辑起点,人的所有的认识都必须从这个“思维着的我”开始;说它必然,是指这个命题既不需推理,也不需其他的条件,“我思维,我存在”。如果我思维,必然有思维的我在,这两者之间是绝对统一的,必然性也是自明的。
相比之下,霍布斯的“我散步,所以我存在”的命题就不具有这些特性了。因为“我散步”是需要身体来支持的,确立这种活动也需要人的感觉。身体和感觉在笛卡尔最初的认识次序中是还没有确证了的,笛卡尔当然不允许这些未经确证的东西来干扰他的思维,何况,笛卡尔对人的感觉一向就持怀疑和警惕的态度,这是已被他的“普遍怀疑”而怀疑掉的东西。
再一个,他们两人关注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笛卡尔从分析和抽象出发,力图使“我”纯粹、明晰、确实;霍布斯则从现实、经验出发,力图使思维的主题具体、感性、现实。如果他们在“人是一个思维的东西”上没有什么大的分歧的话,霍布斯总是问:那个思维的主体(体)是什么?难道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物质性的人吗?只有现实的人体,才能发挥思维的功用。笛卡尔的意思是:我并不是不承认灵魂和肉体的关系问题,这正是我最后一个沉思所要论及的东西,可是眼下我所要证明的是一个清晰的、自明的逻辑支点。当然,笛卡尔这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难道“清楚的、分明的”就一定是真的,即便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那么究竟谁的“清晰、明确”是最终的标准呢?到这儿,笛卡尔就不得不请出他的上帝出山了。霍布斯一见上帝出来,就恍然大悟:啊,原来你笛卡尔的“我”也不像你所标榜的那样独立、纯粹、自明。你的命题需要上帝来支持,而上帝的存在又靠谁来支持呀?说来说去又转到“笛卡尔圆圈”上去了。
看来,这个结是笛卡尔绕不过去的。
第三个反驳
如何区别思维的我和我的思维?二者是一回事吗?在霍布斯看来,我是思维的主体,思维是我的一种活动,一种能力,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实体是功能的物质载体,功能则是实体的本质表现。由于霍布斯一直在体与用的关系上考虑这个问题,所以他对笛卡尔把“我”与“我思”统一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很不理解。还责怪笛卡尔在“所有事情都被弄得一塌糊涂”。
笛卡尔对这样的指责当然不服气,他为自己进行了申辩,但这样的申辩也没有什么新意,也说服不了霍布斯本人,只是对霍布斯的指责有些生气。这个辩论两人基本上都打了水漂,没有进入实质上的交锋。
第四个反驳
由于两人的性格和写作风格都存在很大差异,霍布斯渐渐地对笛卡尔式叙述方式有些烦躁,他对笛卡尔那些略带中世纪遗风的写作风格也不满意。霍布斯当然也不手软,一顶“古代的逍遥派”的帽子就扣到笛卡尔的头上。
事情是由笛卡尔分析的那块蜡烛引起的。霍布斯就不满意笛卡尔把本来很丰满的物质实体用理性剥蚀成干瘪的概念。假如笛卡尔的理论就是用一连串的概念、一连串的推理构成的,这不正是古代怀疑主义者的方法吗?“实体不能用感官来知觉,而能用理性来推断。”怀疑主义是这么说的,而他笛卡尔难道不是这么做的吗?霍布斯断言:“其结果就是,用理性,我们得不出任何有关事物的本性的东西。”
笛卡尔指出,他与霍布斯在诸如“想像、理解等概念上的区别,当然,他也捍卫概念、推理在人们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当然,霍布斯轻易地把他的研究和写作方法斥之为怀疑主义,这对笛卡尔当然也是不公平的。他们的争论已经显露出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分歧。我们不妨看看霍布斯的总结:“推理将取决于名称,名称将取决于想像,想像也许(我觉得)将取决于物体性器官的运动;因此精神无非是在有机物体的某些部分里运动。”对于这样的归纳,笛卡尔当然不能同意。笛卡尔认为言词并不是人的随意想像,它其实都“表达一定的意义”,尽管人们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称呼,但在他们运用语言和言词时,却有着同样的推理过程和思维形式。想像和理解也不一样,想像是心灵在“特别集中精力”时对形状的理性直观,而理解则是理性的推论和演绎过程,是对复杂观念简洁化和清晰化的过程。由于精神和物质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在笛卡尔看来,精神的运动不可能像霍布所说,是在有机体的某些部分的运动,“它们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种类的东西”。尽管两人的分歧很大,笛卡尔这时还是很有耐心的说明他们的分歧,表明着自己的观点。
第五个反驳
双方围绕上帝而展开。笛卡尔认为,人、怪物、天使和上帝这些事物的影像和人们心中的观念是统一的。霍布斯反驳道,当我思维人的观念时,我的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具体的人的影像,我可以怀疑这个影像是否是人的影像。可当我思维上帝时,我头脑里就没有一个上帝的影像。事实上无论我们心中有没有上帝的影像,上帝都不可能存在。因为,看不到上帝的影像就说明上帝不能像人那样外在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假如说有人看到了上帝的影像,那就说明上帝是有形的、有限的。这就是教会“为什么不允许我们偶像崇拜他的缘故”。霍布斯进一步总结到:“我们心里好像根本没有上帝的观念;就跟天生的瞎子一样,他多次接近火,他感觉到了热,就得出结论有火,虽然他不认识火的形状和颜色,真正说来,他根本没有什么火的观念或影像表现在他心里。”霍布斯这个形象生动的例子,表明了经验主义的感觉至上论思想,对笛卡尔无疑是个有力的反驳。既然上帝“并没有存在过,在它之前就不能有原因”,所谓的终极因也被霍布斯驳倒,霍布斯反问笛卡尔,你既然已经“推论出上帝的存在”,为什么不向人们解释一下“上帝观念”呢?
在生活经验面前,笛卡尔不免有些紧张,而且反击也显得苍白无力。他只是一味地说自己已经把上帝观念说清楚了,埋怨霍布斯是成心不愿意领会他的话。这就有些情绪化了,你的理论不能只是你个人明白,既然你承认人的良知是均匀的,难道你就不能把“清晰,明确“的上帝真理告诉别人吗?笛卡尔总是要把上帝留在自己的理性之网里,当他用理性证明上帝时,既有用理性与信仰争夺上帝的积极进步的一面,但也有用理性维护上帝的尴尬,或许上帝本就不该让笛卡尔的理性捉弄。
第六个反驳
涉及到人的意志和情感,霍布斯以“害怕”为例提出问题。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人看见一头狮子撒腿就跑。他问笛卡尔,人们害怕的是所看到那个东西呢?还是头脑中有关害怕的观念。
笛卡尔认为这是非常明显的,不需要做什么解释。笛卡尔大概也被狮子吓坏了。尽管他还硬着头皮说不是一回事。
此时,霍布斯在辩论中明显占据了优势,他掌握着辩论的主动权,他在此后的论辩中不断地向笛卡尔提出上帝、物质、实体真理等敏感话题,既然笛卡尔对这些问题都显得不耐烦,我们也就不要再做什么介绍了。倒是霍布斯追问“上帝是否是骗j_’还是让人感兴趣。笛卡尔认为上帝不会欺骗人,这与他的至善的本性相一致。而且我们注意到,笛卡尔的许多推理都是建立在这个设定的命题上,包括物体、真理等。霍布斯是个聪明人,他知道驳倒这个命题意味着什么?霍布斯认为,善意的欺骗是应该的,因为,“欺骗的坏处不在于说假话,而在于骗人的恶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处于至善的本性,上帝是可以骗人的。如果上帝骗人(那怕是偶尔的一次)成立,笛卡尔的物质观就不能成立了。说到这,霍布斯真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
笛卡尔说他也承认人在生活中经常受骗,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受骗与上帝的欺骗联系起来。我们人受骗是由于我们自己理解不了上帝的意志造成的,对上帝,他并没有存心骗人的意思,如果他要存心捉弄人,那不成为魔鬼所为了吗?关键这话只是笛卡尔自己说的。难怪霍布斯不相信!
纵观笛卡尔与霍布斯的这场辩论,人们总感觉到笛卡尔有些消极、有些虎头蛇尾,面对霍布斯的步步进逼,笛卡尔显得有些不耐烦。或许笛卡尔感到有些窝火,对方的问题总让他解释不清,这对于一向崇尚“简洁、清晰、明确”的人来说,无疑是个讽刺。或许笛卡尔认为霍布斯与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但他最起码在辩论中没让人看出他的优势来。
伽森狄对笛卡尔的批判
与霍布斯的争论硝烟未散,伽森狄又披挂上阵。这个讨厌的“坏家伙”一点不怜念法国同胞的情分,对笛卡尔进行了最全面、最直接、最猛烈的地毯式“轰炸”,他虽没霍布斯那么硬派,但却比较擅长论辩。那诙谐幽默、洋洋洒洒、细腻简洁、随意发挥的风格让笛卡尔一时摸不着头脑,笛卡尔说:“你在这里不是向我讲道理,而是进一步用花言巧语来和我开玩笑;因为当我正正经经地讲话时,你却认为我是在开玩笑,而当我只是用疑问的形式、按照一般人的见解来提出的东西时,你却把它当作认真地、确有把握地这样说。”笛卡尔简直没法和伽森狄对活,后来随着论辩的深入,笛卡尔对伽森狄的反感程度越来越深,笛卡尔指责伽森狄:“既不愿意使用哲学的坦率精神,也不愿意讲什么道理,只不过是玩弄辞藻、花言巧语一番罢了。”他形容自己和伽森狄的辩论是“精神和肉体的辩论”,笛卡尔明确地告诉伽森狄也把他算在“那些行尸走肉的行列里”,尽管他还是很认真地回答了伽森狄提出的所有问题,但最后结尾处作者认为与伽森狄的辩论纯粹是“浪费时间”。
笛卡尔在与霍布斯和伽森狄的辩论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主要是因为两者的根本思路不同,唯物主义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他的叙述总能得到当下的生活经验支持,所以说一般比较好理解;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是建立在理性抽象的基础上的,他的叙述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所以,他的每个命题都需要许多的命题来支持,再加之他对宗教的调和,遇到与宗教相冲突的问题,他总是在用他的机智来协调,结果本来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的问题,却被笛卡尔说得丝丝绕绕,一点也不符合笛卡尔的“清晰、明确”的原则。
严格说来,在这场辩论中,对垒双方的实力并不是在一个层次上,无论是哲学水平还是科学功力,甚至包括个人的道德涵养,笛卡尔都远远高于伽森狄。伽森狄在辩论中处于攻势,多使·用破坏性的方式,对笛卡尔的理论进行攻击,所运用的武器不过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当下的感觉经验。笛卡尔用缜密的理性之丝织就的逻辑大网,一个人如果不是用同样逻辑的力量对整个体系进行批判,而是钻在网内,满足于用经验事实对其中的某个环节进行批判,这样于人于己都是无益的。逻辑只能用逻辑的力量来摧毁,而不是事实的简单枚举。我们知道,任何抽象概括都只是对事物本质的概括,而不可能反映事物的全面和所有。液们总是希望让理论满足现实的一切,而不喜欢从现实中抽象理论,并且带着那样的愿望去看待别人的理论,这是非常可怕的。笛卡尔眼下所遭遇的批判正是这样,伽森狄对他的批判可谓细微末叶、可谓不厌其烦,但是,“在他的一个长篇大论又经过仔细推敲的讲话里,竟没有能够拿得出来任何一个论据足以摧毁和推翻我的那些道理,而且对于我的那些结论。他一点也没有加以反驳,否则要对他进行答辩,那对我来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对第一个沉思的反驳
伽森狄在辩论的一开始就明确指出,他与笛卡尔的争论不是信仰意义上的争论,“我的问题仅只在于想弄明白你在证明这些形而上学的真理,证明在你的著作中所包含的其他问题时所运用的推理的有效性如何”。
我们知道笛卡尔是个天主教徒,天性柔弱敏感,由于信仰和性格的缘故,他在表达他的真实的思想时总难免左顾右盼,再加之他的几何学的表达方式,这一切对伽森狄来说总是很不习惯,他希望用“奥康”的剃刀使笛卡尔的叙述方式直截了当些:“对事情直截了当,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地加以说明”,而不要“装腔作势,弄虚作假,追求拐弯抹角、稀奇古怪的东西”。这种指责对笛卡尔无疑是一种伤害,所以,笛卡尔在答辩时也随之还以颜色,认为伽森狄“并不愿意使用哲学的坦率精神,也不愿意讲什么道理,只不过是玩弄辞藻、花言巧语一番罢了”。双方争论的问题是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伽森狄的意思是,你既是要怀疑,就不要做那么多的假设,不如“直截了当用很少的几句话把你一直到那时所认识的全部事物都假定是不可靠的”,这样快刀斩乱麻,不就得了,何必那样绕来绕去。这样做痛快倒是痛快,可是他误解了笛卡尔怀疑的目的。笛卡尔的怀疑只是获得真理的一种方法,一个环节,他在此设定的种种假设有两层意思:一是在未掌握正确方法或未经理性思考和判断前,只能悬置;二是怀疑不是否定,此阶段所有的怀疑将会随认识的发展而逐渐得到判断和甄别。而伽森狄只是就怀疑而谈怀疑,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怀疑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但像笛卡尔这样的怀疑也只有优秀的哲学家才能做得到。所以,当伽森狄要求笛卡尔“直截了当地怀疑一切”时,笛卡尔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伽森狄:“你所说的这些话连一点哲学家的味道都没有。”
对第二个沉思的反驳
对第二个沉思的反驳双方主要围绕“人的精神本质以及它比物体更容易认识”这两个主题展开的。
在人的本质方面,伽森狄反对笛卡尔把认识主体、思维主体仅仅看作是“一个思想的东西”。
经过普遍怀疑后,笛卡尔确立了一个思维着我的存在,即“我思故我在”,我是什么?笛卡尔回答:我是一个思想的东西。伽森狄对笛卡尔这种抽象的推论表示不满,他又开始为笛卡尔化繁为简了:“你为什么需要费那么多的事,既然你已经确实知道你存在,既然你能够从个别的行动上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你就“用不着绕那么大的弯,不必使用假设去追求那些东西”。其实伽森狄不明白,笛卡尔是绕过了上帝,使认识回到了“我”自身,作为无神论者自然不需要绕这个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