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仔细分析错误,避免重犯。对于做练习或者各种测验中出现的一些错误,不能只简单更正一下就完了,而要认真地加以分析,找出造成错误的症结所在。这些症结正暴露了我们掌握得不够好的某些薄弱环节,因而要及时地查缺补漏。我习惯于每次都把它们记下来,到下一次考试前翻出来看看以避免重犯,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四是善于归纳和总结。这是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和立体化的关键一环。有时这项工作已由老师代劳,但要变成自己的东西,更多地还是要亲自去反复实践。平时,遇到一些重要问题或独特的解题方法,我总是随手记在笔记本上,随后加以整理。对哪一条原理可以说明哪一领域的政治、历史事件,哪一种解题思路可适用于哪一类数学题目,以及哪一些知识点能够解决哪几类语文或英语问题,都作了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因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牢固,考试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2.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今考试改革的方向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是死记硬背应付不了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主要是靠吸收老师的思维成果和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独立思考。
高中阶段,老师讲课的内容都相当丰富,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们所讲的很多东西,都是多年教学实践的心血所得,是课本上找不到的,对培养我们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具有很大帮助。所以我在课堂上总是紧跟老师的思路,集中注意力听取他们一些独特的见解,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及其认识规律,并认真作好笔记。正所谓“集腋成裘”,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汇集起来,就是一笔财富,可以使自己免于事事从头摸起,从而较好地增强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的另一个途径,就是经常自己运用逻辑思维进行独立思考,使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如在课堂上提问时,不管是否提问到我,我都先认真进行思考,然后将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思路加以对比分析,以寻找问题的关键。又如数学课上做练习时,我牢记数学老师给我们传授的经验,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力图寻找出最简捷的解题方法,常有惊喜地发现。这样;既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到了课余,我还用逻辑思维去解决课堂上没有涉及的问题。比如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逻辑学中假言判断和选言判断的知识,使我对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借来一些书了解逻辑学中对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分类,并试着以此分析其他一些课文的论证思路,从而使自己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努力提高表达能力
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特别对于文科学生更是如此。努力提高这种能力,不仅对于历史、政治等科目至为重要,而且对准确、清晰、简洁地表达数学逻辑关系,提高解题速度也很有帮助。平时我主要是通过多读、多练、多想这三种方法来提高表达能力的。
多读,就是广泛地阅读各类文章。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通过阅读仔细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努力吸取其优点为己所用。比如“鲁迅杂文”就是我最爱读的书,常常反复地看某一篇文章,某一个段落,为作者幽默而又犀利、简洁明快而又一针见血的议论叫好。所以在自己的行文中也努力学习鲁迅的这种风格,力求以最简短的语句说清问题。
多练,就是通过练笔、演讲等各种途径在实践上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每周都要写一篇东西,或散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还有诗词什么的,每种文体都练一练。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诗填词,为一个字绞尽脑汁,最后虽不见得做得好,但从中得到了锻炼。正所谓“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长期坚持演讲,也是锻炼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
再有就是多想。复习阶段比较紧张,练笔的时间毕竟有限,但利用零碎时间多动动脑,也能提高表达能力。比如在读书看报的过程中遇到某个问题,可以先想一想:假如由我来阐述这个问题,我会怎么写?然后再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或是遇到一件很有感触的事,没有时间写成文章,可以在脑子里考虑文章的立意、结构等等,对增强表达能力也有所帮助。
4.精心制订好学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学的课程很多,手头上的学习资料也不少,只有精心制订好学习计划,才能保证预定目标的实现。我除了对平时作息时间作合理的安排外,主要是在大考前制订比较周密的复习计划,特别注意对平时较薄弱的或是复习内容较多的科目和环节在时间上加以倾斜。例如在制订高考前最后一轮的24天复习计划时,我先根据考试说明的要求确定各科的复习内容,然后将周一至周五在家的复习时间定为早上6:15~6:45,中午1:30~2:00,晚上7:00~11:00,加上在校时间和周末时间,共有208个小时,再合理分配到各科去。零碎时间用于复习数学和英语,整块时间用于复习语文、历史和政治。历史复习的内容较多,就多分配给它8小时。数学的各部分知识中我对数列题解得还不够熟悉,所以在数学的复习时间中这项内容占的比重就最大。接下来定出完成每一项内容所需的时间,着眼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比如政治就规定复习课本每半小时看完17页,复习各省市模拟题每小时看完一套,而且强制自己按时完成任务。到了最后一周,我又依照老师的建议,对计划作了调整,适当减少复习内容,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以便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通过这样的“集约化”复习方式,既可以使复习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了学习效率,保证了有张有弛,又有利于各科全面发展,增强整体实力。
5.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
高考对能力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例如英语试题中就常常包含着生活逻辑,1996年高考的作文考的就是文艺鉴赏力。这就需要我们拓宽知识面,对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要观察生活、了解社会,文科学生更应如此。我平时一方面常看些诗词、历史人物传记、政治评论集,以及《读者》等优秀期刊杂志,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以及其它各种途径增加对国企改革、农业发展、中国复关和香港回归等热点问题及其它一些社会动态的了解,以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我还积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代表广西赴京参加全国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历史知识竞赛,既开阔了眼界,又锻炼了能力,也为我高考历史获得优异成绩创造了条件。
以上就是我个人学习的一些心得。实际上,要取得好成绩,方法很多,不能生搬硬套。我深深地体会到,“宝剑锋从磨砺出”,学习上的捷径是没有的。成绩的取得,关键是靠自己的艰苦劳动和在学习实践中的不断摸索与总结。只要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就能通向成功的巅峰。
(三)复习与总结
“黑色七月”已过去四个多月了,随着考场硝烟的逐渐散尽,那个酷热的夏天在记忆中也开始渐渐模糊。现在在这儿谈关于高考的心得体会,未免有些缺陷遗漏,也许就仅仅算是我的一些看法吧。
关于高考的复习,我觉得在数量大、时间短的情况下,要想做到一点儿不漏是不可能的,况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前面复习的到后面还会忘记一些,因此,在高考前如何有效地安排好复习时间,用有限的时间达到尽可能高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有的相对生疏的内容仅复习一遍是不够的,需要不断地反复重温;有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握,那就适当地少花时间。因此,重要的就是如何知道哪些内容需要时间多,哪些需要时间少,没有这个前提,复习就成了无的放矢,事倍功半。
以我为例吧,我大约是高三上学期参加完一些学科竞赛之后开始复习的。这时,通过当时的期中考,对自己的优势的、熟悉的内容和劣势的、薄弱的环节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但由于只是一次考试,偶然性在所难免。因此,后来我就又找了些题目来做。通过几次自我测试之后,对自己的状况认识就比较清楚了。当时,我还记得物理和英语做得特别差,许多题目都无从下手。而语文、数学、化学则稍好一些,但在某些具体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明确自己的状况之后,就要拟定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我当时拟的计划大致包括以下这几方面:
一、近阶段复习的时间及应达到的目标;
二、在这一阶段内各科分配所得的大致比例以及完成哪些事项(如通读教材,阅读参考书,做一定数量的习题等);
三、每一事项所占的时间;
四、在一天之中课余时间的协调安排。拟定计划可以使你复习时不至于一盘散沙、左支右绌,有助于有序合理地步入复习的正轨;严格地要求自己,还可以培养起认真严肃的学习品质。但也要注意几个问题:一、计划不宜定得太高或太低,应该量力而行,太高了会吃不消,到最后为完成计划敷衍了事;太低了则又浪费不少宝贵的时间。一般来说应稍微比自己认为能达到的目标低一点。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干扰,耽误也不会很多。二、计划的时间不宜太长,不能一下子就订出半年或更多时间内的计划;“天有不测风云”,有时由于意外变动而频繁修改原先计划,费时费力,最好就是适当划分阶段(如以两次相邻模拟测验之间的时间为一阶段),再各个阶段依序制订计划。三、计划要具体,不能泛泛地说某日到某日复习某科了事,要说明某日某几小时复习某科和怎样复习等,不然计划变动过大也就不成其为计划了。四、计划定好后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情况适时地修改。不严格执行计划,计划也就是一纸空文,毫无实际意义可言,但绝不是说一味死套到底,有时候在复习过程中会发现对自己原先制订计划时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换一个计划更适合于自己,那就要及时修正,以免导致误区。如经一段时间复习,发现自己数学解题能力并不像原先认为的那样差;或是又暴露出了新的较为严重的问题,那就必须及时调整计划。但又不能频繁地改变自己的认识,频繁地修改计划,因为那只能说明你根本没有把自己认识清楚。
完成一个阶段的计划后就得做总结,总结在该阶段内的不足或成功之处,以供下一阶段改正或借鉴,这也是复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下面就谈谈关于各科的复习吧:由于各人情况不同,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每人都不能一味地寄希望于什么成功者的经验或失败者的教训。这些间接经验固然在许多方面可以借鉴,但万万不能照搬。到高三复习时,大家都是读了十多年书的老生,对自己在学习方面的情况认识总不会模糊不清,从以往成功或失败中吸取的经验也不计其数了,因此,我觉得每人还是得创造自己独有的学习方法,我的复习方法只能做一个参考。
语文由于课本内东西比较少,题目多半来自课外,因此培养能力显得格外重要,可以适当地找一些杂文、小品文、散文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同时也为写作积累素材。我的语文复习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寒假以前主要是看一些参考书,把所要求的内容大致在头脑中筛一遍,对其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能记住的就尽量记住,像一些古诗文名句,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一些阅读写作上的技巧等;开学以后经过模拟考,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于文言文和现代文,就据此将近年的高考试题、模拟试题中的此类题目集中在一起,多做习题,这样一方面可以熟能生巧,弥补不足;另一方面也渐渐适应高考的各类题型。从四月下旬到五月下旬,主要的任务就是做模拟试题以熟悉试卷结构,调整做题速度。当然,碰到值得归纳整理记忆的内容一定不放过,如易读错的字、词等,对于错题多想想为什么。这一点贯穿复习始终,是应该强调的。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对高考也就渐渐得心应手。最后一个月把所遗留下来的问题逐一解决,这时候印象就比较深刻了,有些已有点模糊的内容再巩固巩固,就差不多具备了参加高考的知识能力上应达到的水平。
高考不仅仅是知识上的较量,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高考复习量多,任务繁重,要想在高考复习中能自始至终有条不紊,尽量减少外来不利因素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高考复习中总难免有些小风波小挫折,处理得好,可以使它们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处理不好,它们就会困扰你很长时间,妨碍你的学习进度。
我在高考前的确可以说是比较顺利,但也不免有些小麻烦,特别是五月底的最后一次全省预考成绩不够理想,原先打算填报的志愿一下子有些犹豫不决,那段时间里有时觉得整个人就好像陷入了一团阴影里,有点茫然无措。好在我努力抑制住了这种不良的心理因素,尽量地去回想以往一些考试的成功经历,并且逐渐肯定自己的水平,找回了自信,及早走出阴影,恢复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我相信许多同学在多次预考中总会有那么几次成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尽人意,这时候还须正视自己,从过去长期的学习中肯定自己,这样才能缓解心中的压抑情绪。
另外可能导致情绪不稳定的另一个因素就是考前各高校陆续到学校发放招生简章的时候,看着这个学校也好,那个学校也不错,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想填报志愿。这也许还影响不大,因为都知道不管填什么志愿都得先考好,不能耽误了复习;而影响比较大的可能就是看到各个学校来保送、推荐什么的,别人都被选中了而自己和他们水平相当却没拿到名额,引起一系列的心理不平衡:妒忌、猜疑、厌倦、烦躁接踵而来。应该说,当时在我看来这种情况还是挺多的,有的人吃不香睡不稳。一下课就往老师那儿打听消息,这样自然对复习极为不利。说实话,那时我心中也不平衡,真想也去拉点什么关系学之类的,但后来意识到了很多方面,也就能顺其自然,想得开通了。我想,这种现象在高考前一定是都存在的。这里我也就说说我的一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