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类是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儿童根据现实生活或童话中的不同人物而想象出来的一种游戏。这类游戏富有创造性,有确定的主题,有游戏规则,角色任务明确,活动内容丰富,情节曲折多样,是儿童游戏的高级形式。
儿童对成人的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成人的活动感兴趣,角色游戏实现了孩子这种使用成人用的工具做成人的事的愿望。在游戏中,孩子们独立地模仿成人的劳动和生活,是他们参与成人生活的一种独特形式。孩子在模仿成人的劳动和成人的相互关系时,就会有成人的感情,亲身体验成人劳动的具体内容,体验公共生活准则,就会像成人那样对待劳动,像成人那样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孩子长大成人终究要融入社会,角色游戏是促进孩子“社会化”的游戏。
游戏是孩子的自主性活动,孩子通过玩耍探索世界,这是他们身上天然存在的学习驱动力。但游戏的作用不是自然实现的,而是与成人,尤其是教师的科学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
了解了儿童是如何在游戏中学习的,家长就会理解幼儿园、学前班的教育为什么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意义了。
11.幼儿情感表现的特点
(1)易变化,幼儿情感的第一特征。首先,这和孩子个性不成熟有关。幼儿需要的不稳定极易引起情感的多变。其次,和孩子认识水平不高有关。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很肤浅,常常以自己的具体需要作为判断客观事物价值的依据,往往只注意现象而忽略本质,因而他们的认识容易变化不定,使情感也随之变化不定。
(2)易感染,幼儿情感的第二个特征。幼儿由于个性不成熟、不稳定,认识水平不高,模仿性强,情感易受到别人的暗示和感染,如周围有人哭,他就跟着哭;周围有人笑,他就跟着笑。他们的情感十分热烈,但不深刻,易受感染,也容易改变。
(3)易冲动,幼儿情感的第三个特征。情感的冲动人皆有之,但幼儿的情感冲动要比青少年和成人来得频繁。
随着刺激的变化,幼儿情绪常常处于变化之中,如孩子要父母买玩具,父母不买,孩子就号啕大哭;一旦给他买了,马上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由此可见,幼儿情感的易冲动同其抑制机能发展较差有关。幼儿控制和调节能力差,兴奋过程容易扩散,而转入抑制过程较困难,这就引起幼儿情感容易冲动。
(4)易外露,幼儿情感的第四个特征。人所共知,幼儿的情感是最真实的,他们不善于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往往将内心情感的体验表现在语言、表情和行动中,高兴时手舞足蹈,难过时哇哇大哭,情感表露十分鲜明。
从幼儿情感的特点来看,幼儿的情感正处在萌芽期,各种情绪和情感都在迅速分化。
12.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幼儿有生理和心理的种种需求,如果需求是合理的,也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使幼儿情绪稳定和愉快。幼儿虽小,但他们的情感需要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1)被人爱抚的需要。幼儿总喜欢有人爱抚他,作为家长应该经常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使其产生幸福感、安全感。
(2)参与活动和取得成功的需要。好奇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只要周围的事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都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幼儿参与和取得成功的需要越是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就越深刻。
(3)摆脱过失感的需要。幼儿的过失感是在他萌发某种责任感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孩子越是有责任感,过失感就越重,就越需要从中摆脱出来。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会有过失,犯错误是难免的,改正了便是好孩子。
(4)感情交流的需要。面对感情最亲近的人,幼儿能把心中的秘密说出来,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感情上的鼓励和支持。
由此可见,家长如能较多地关心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加强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就能为今后培养孩子具有更高级的社会情感创造有利条件。
(5)接受孩子情感的表达。家长要接受孩子的情感,就必须让他们把自己的情感以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家长可以用语言来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孩子哭了,家长可和颜悦色地让孩子把哭的原委讲出来,让孩子感到他的情感需要被理解、被接受。
(6)正确处理孩子的情感宣泄。幼儿的生活中,难免会有诸如伤心、愤怒、委屈等消极情感体验的产生,他们又不善于用言语来表达,只能用各种行为来表示,或生气,或喧闹,或大哭,或耍赖,有时因高兴也会有过度的行为表现。家长对这些表现一定要理解,如同婴儿因饥饿而啼哭一样,这是他们的表现方法之一。同时,家长要冷静对待,因为幼儿的过度行为表现即使被家长强行压制,其情感依然存在,闷在心中反而会影响身心健康。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逐渐要求孩子不要轻易地在任何场合表露自己害怕、苦恼、焦虑、不悦的情绪,培养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调节控制能力。另外,家长也可教给孩子一些排遣、解脱激动、紧张情绪的方法,如听故事、看图书、看电视等,以转移注意力来诱发愉快的情绪。
13.为培养孩子美好的情感打好基础
(1)从小培养美好情感。美好的情感与积极的情感之间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区别。积极的情感一般指能满足或符合人的需要,使人产生愉快、满意、喜爱等肯定性的情感体验。而美好的情感则是在此基础上情感的升华,是一种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欢迎、喜闻乐见的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感等。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对孩子美好情感的培养也要从基础开始,而对孩子进行同情心、羞耻感、自尊心的培养正是形成孩子美好情感的主要途径。
(2)要有同情心。同情心是对他人不幸遭遇在情感上引起的共鸣,即善心,是为他人的不幸和痛苦而难受,又是对不公正、残酷、不道德行为的义愤。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同情心也没有,那么他就会不爱他的父母、同伴,更不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的人如同具有一颗“冷酷的心”,长大后极少可能做出利他的行为。因此,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要有善心,要同情和保护弱者。
(3)要有羞耻感。羞耻感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举止不合乎社会道德要求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它的表现形式为内心的不安、难过、自责、悔恨等。羞耻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对不道德行为的内心抵抗力。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丰富,孩子的羞耻感会愈来愈成熟,从而形成一种抵制不良行为的内驱力。家长要让孩子感受自己犯错后的自责、后悔的内心体验。家长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要讽刺、挖苦,而要坚持正面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能明辨是非的人。
(4)要自尊、自信。自尊自信是一个人得到社会、集体或他人尊重时所产生的情感,表现为对自己长处和成就的肯定。孩子为获得这一情感的满足而积极向上,使自尊心成为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一种前进的动力。维护自尊心可以发展为维护集体和维护祖国尊严的情感。相反,缺乏自尊自信,孩子就会变得没有责任、自暴自弃。因此,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先要冷静分析其犯错的原因,不要动手就打、张口就骂,尤其是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损害他的人格。
14.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1)不可情绪化。家庭教育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是家长经常采用情绪化的教育方法。家长高兴时,对孩子又亲又吻,有求必应;不高兴时,对孩子的亲近感到厌烦。久而久之,孩子掌握了父母思想行为变化的规律,趁父母情绪高昂了、高兴时,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以图得到满足。
当父母不高兴时,孩子立即处于戒备状态,随时准备反击自卫,攻击性行为便逐渐形成。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总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不能健康发展。
(2)防止孩子的消极情绪。家长在培养孩子正常健康的情绪时,还应注意防止孩子产生恐惧、愤怒和紧张等消极情绪。
首先,家长必须防止和消除幼儿的恐惧情绪,不给孩子突如其来的刺激和过多的压力,不给孩子精神威胁,不打骂孩子。
其次,注意防止孩子产生愤怒情绪。幼儿的愤怒情绪往往是在成人与孩子或孩子与孩子发生矛盾时产生的。家长要经常以愉快的心情、柔和婉转的言谈和表情影响孩子。平时,不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当孩子心情不悦时,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再者,注意防止孩子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情绪的产生往往与惧怕相联系。家长应该用幽默、诙谐的言行举止去感染孩子,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错误,让孩子锻炼胆量,增长才干。
15.幼儿应具有哪些良好的性格特征
(1)朝气蓬勃,活泼开朗。向上、开朗的性格来自良好的健康状况。同时,适当的运动、完善的营养、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大自然的陶冶,也都是形成向上、开朗性格的重要方面。
向上、开朗的性格还来自双亲积极、乐观、充实的生活态度。随时让孩子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必然有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
(2)心地善良,诚实正直。富于爱心和同情心,这是以对别人的爱和理解别人为前提的。孩子的心目中应当充满着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让孩子懂得自己说和做必须一致的道理,懂得在任何事情面前都保持正直、公正是做人的准则。
(3)勤劳朴实,做事认真。孩子有了一定能力以后,要鼓励他自己做事,自己想办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主动帮助他人做好事。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当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情趣盎然的。
(4)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谁都有喜、怒、哀、乐、恐惧、苦恼、焦虑等情绪。自制力强的人的情绪表达有分寸,能顾及他人、顾及后果而不会过分发泄或生气,对情绪会加以合理的控制。
(5)认识符合现实。对周围事物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湎于过多的脱离实际的幻想中,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基本上能以切合实际的态度对待。能面对现实,没有过高要求,内心和谐、统一,很少有自我冲突。
(6)善于与人相处。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人交往,既能热情待人,又能接受别人的友谊。对别人能尊重、信任,很少猜疑,不嫉妒,不厌恶。
16.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教养态度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以及对子女的不同教育方式会使子女形成不同的性格。
如果父母教育子女时采用民主和平等的方式,那么子女较容易形成和发展善交际、能与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教育子女时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子女较容易形成和发展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方式是娇宠、放纵,那么子女容易形成任性、幼稚和缺乏独立性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教育子女的意见是分歧的,那么子女容易形成两面讨好、投机取巧、好说谎的性格特征。
由此可见,父母只有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和教育方式来对待子女,才会使子女具有更多的良好性格特征。
中外专家观察研究发现,家长的教养态度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归纳起来大致有下列五种:
(1)民主权威型。家长认识到孩子虽小也应平等对待,尊重孩子。如果孩子有不成熟的行为,父母也必须进行限制,坚持自己正确的观点。其主要特征是平等尊重与适当控制相结合。
(2)专制型。家长认为孩子必须一切听从家长,家长应靠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迫使孩子听命。有些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观点的家长,认为对孩子温暖、亲热、同情和慈祥会纵容孩子。其主要特征是过分严厉和控制。
(3)放任型。家长认为“树大自然直”、“船到桥头自会直”,对孩子不必有什么要求和管束,对孩子漠不关心。
其主要特征是不负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
(4)溺爱型。父母很爱孩子,但这种爱缺乏理智和分寸。家长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需求。其主要特征是对孩子的娇宠和放纵。
(5)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认为必须全力以赴保证孩子的学业,对孩子横加干涉或给予过多的保护和照顾。其主要特征是过早和过多地对孩子施行正规学业教育。
17.创设有利于发展孩子良好性格的生活环境
国内许多资料证实: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会受到不同的影响,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一位学者曾总结指出:
如果幼儿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将学会打架;如果幼儿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将学会内疚;如果幼儿生活在冷涩的环境中,他将学会忍耐;如果幼儿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幼儿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将学会无私。
这些经验告诉我们,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来说,良好的环境是多么重要。这种良好的环境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1)生活内容丰富。幼儿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只有丰富的生活内容才能满足他们这种欲望,并使他们在不断增长见识的过程中增强自知、自信和自尊。
(2)生活气氛轻松。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轻松、欢乐的生活气氛。在这种气氛中生活,能使他们心情舒畅、爱说好问,形成开朗的性格。
(3)人际关系和谐。幼儿乐于同他人交往,更希望同他人和谐相处。在这种交往关系中,幼儿容易形成真挚、坦率、诚实的性格和合群、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
(4)道德情操高尚。性格的发展与道德的发展密切相关。幼儿在接受道德观念的影响或模仿道德行为的时候,必然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性格受到影响。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注意到幼儿品德和情操的陶冶,注重对孩子真、善、美的情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