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的教育是学校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幼儿走向生活的准备阶段,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
学龄前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全面的、启蒙的、生活化的。通过游戏、活动、生活等途径培养孩子的完整人格。早期教育主要是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感性知识,掌握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把重点放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上。
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三岁前的启蒙教育和三至六岁的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性格,让孩子学会交往。
6.婴幼儿感觉、知觉训练
这是启蒙婴儿智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及早地认识周围的世界。
新生儿已具备各种最初的感觉能力,其中肤觉、嗅觉和味觉是出现得最早的较稳定的感觉,其后开始出现视觉和听觉。在各种感觉的发展过程中,视觉和听觉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视觉愈来愈占有支配地位。视觉与其他各种感觉联合形成的复杂知觉,为儿童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途径,而语言听觉和语言运动觉的发生与发展,为儿童掌握语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而为他们通过语言去间接地认识世界提供了可能。
儿童感觉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的提高上,而且还表现在各种差别感受性的提高上。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差别感受性比绝对感受性提高得更快些。
感觉的发展和完善是通过儿童的各种活动实现的。婴儿是在抚摸、摆弄和使用各种物体的活动中逐渐区分出物体的各种属性的。儿童的手熟练动作的形成及独立行走运动能力的发展,开阔了儿童的感觉世界,为各种近距离和远距离感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儿童在游戏、学习和简单劳动等活动中,不断产生的需求和成人不断提出的要求促使儿童的感觉日益完善。随着儿童言语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语词参与儿童的感觉,使感觉过程的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词的概括作用和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儿童对物体各种属性的感觉更细微、更准确、更深入,从而提高了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
初生婴儿只有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只有在各种感觉综合活动的基础上才产生知觉。知觉发生的具体时间尚无定论,但一般认为它出现在新生儿时期。儿童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和观察力等方面。
感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反映。感知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的训练。
触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体是光滑还是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
由于幼儿总是通过触觉认识周围事物,所以在各种感觉训练中,触觉是其主要方面。视觉训练在于帮助幼儿辨别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高低、长短及不同的几何形体;听觉训练主要使儿童习惯于辨别和比较声音的差别,使他们在听声训练中,培养起初步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嗅觉和味觉训练注重提高儿童嗅觉和味觉的灵敏度。
通过这种感觉训练,增进和发展婴幼儿一般的感受、感知能力,为其日后智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感觉训练应遵循“自我教育”的原则,提倡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家长可在孩子操作中进行一些暗示,切忌代替孩子操作,“代替”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懂得了进行感知训练所包含的内容及各自要达到的目的,家长要创造对孩子进行感知训练的条件、环境。比如,买不同训练目的的积木、带彩图的《中国儿童百科全书》,带孩子去菜市场、食品店等,创造条件让孩子广泛地接触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物品,从玩具到家里的摆设,除了看之外,应该让他们用小手去摸、去摆弄,从而体验它们,认识它们。
1岁多的孩子喜欢装盒子、盖盖子、敲打东西,这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特殊方法。他们多看、多摸、多摆弄,就会懂得一些粗浅的知识,使感觉和知觉变得更敏锐,智力就自然会得到发展。父母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有目的地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知识,认识一些具体的事物。
7.培养婴幼儿记忆力
儿童的记忆力是在感觉、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是儿童储备知识经验,进行思维、想象、解决问题等一切智力活动的前提。儿童记忆的发展,既表现出多阶段性,又表现出多层次性;既包含量的发展,又包含质的发展。量的发展是指识记和回忆事物数量的增大,保持时间的延长;质的发展指记忆机能方面的变化:由无意识记发展到有意识记,由机械识记发展到意义识记,由形象记忆发展到抽象记忆及新的记忆策略的应用等。
新生儿出生后第一次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的发生。在大约4个月时,开始出现最初的再现形式。
近2岁时,开始出现较复杂的再现形式。记忆再现形式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初步具有较完备的记忆机能。
3岁开始,儿童的记忆逐渐得到全面发展:
(1)记忆目的的发展。无意识记(指无目的、无意识地随机识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指有目的、有意识地识记)。有意识记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一次质变。实验证明:儿童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都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增长的速度更为明显。
(2)记忆方法的发展。机械识记的发展早于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另一次质变。科学实验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意义识记的作用愈来愈大,而机械识记的作用则愈来愈小。在任何年龄阶段,两者都是必要的,但意义识记的效果总是优于机械识记的效果。
(3)记忆内容的发展。形象记忆的发展先于抽象记忆的发展。抽象记忆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又一次质变。科学实验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形象记忆和抽象记忆的能力都在增长,而抽象记忆的增长率超过形象记忆的增长率。
此外,儿童记忆的品质和策略,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和复杂化。如果把对婴幼儿初期的记忆力的培养能和感知训练结合起来,其通过感知记忆的东西会更牢固,效果会更好。当孩子稍大一些,能独立说话时,就可以教他们数数,背诵简短的儿歌。三岁左右时,可以让他们背诵简短的诗歌或学讲小故事。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把自己的玩具或小衣服放在固定的地方,并有目的地让他们自己去找,这几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
8.锻炼婴幼儿思维和想象力
一般认为新生儿是没有思维能力的,作为认识活动的一种心理现象——思维是从条件反射的形成开始的,与婴儿动作和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婴幼儿手的动作和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扩展了他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了他们的感觉世界,丰富了他们的表象,而言语的发展为思维的发生提供了物质的外壳和工具。
1岁~1.5岁的婴幼儿,在同周围现实的相互作用中出现了初步的概括,既能以相同的行为来反应相类似的情境,也能以间接的手段来达到目的。尽管这种反应是和对象的感性形象直接相联系的,并且是在外部的动作中进行的,反映的也是事物之间某些简单的关系和联系,但它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发生的重要标志,是思维活动的最初形态——直觉行动思维。
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应先从锻炼他们分析、归类的能力开始。最初,可以让孩子从一些玩具或家具中认出某种玩具或家具来,也可教他们分清人的五官、衣服、鞋帽、碗勺等,以后可给孩子一大堆积木,让他们挑出相同颜色的,相同几何图形的,逐渐提高他们辨别归类的能力。
3岁前儿童的想象处于“萌芽”时期,随经验和语言的发展,婴儿可在简单游戏活动中主动地重现某些客观情景,这是想象的最初形态。进入幼儿期,由于语言的发展,经验的积累及活动复杂化,尤其是游戏成为幼儿的主导活动,幼儿的想象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为无意想象占优势,有意想象正在初步发展,联想占优势,创造想象正在发展。
幼儿的想象力要到一定年龄才会出现。最初,是以游戏开始的,父母可徒手或利用小玩具做模仿游戏。比如,用手做成兔、鸡的样子(最好在墙上投影),问孩子像不像?这会使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当孩子更大一些的时候,可以先给他们讲童话或小故事,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为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做好准备。
9.婴幼儿语言训练
婴幼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的一个特别重要时期。幼儿1岁~3岁被忽视了的东西,以后往往很难弥补,甚至无法弥补。1岁~3岁是孩子学习语言最敏感时期,也称黄金时期。
语言训练从什么时间开始呢?
给婴儿喂奶、洗澡或安顿他睡觉时,要和他说话,尽管婴儿不会发音,也不明白大人说话的意思,但他已经感觉到了您在和他说话,他会注意听,会产生回答的愿望。
两三个月的婴儿会发出嘟哝声,如“啊”、“嘎”、“嗅”。四个月后,就会喃喃学语了。这时,可以教会他重复他自己能够发的单独音节,如“嘛-嘛-嘛”、“嘎-嘎-嘎”、“巴-巴-巴”。
半岁后,婴儿的语言交流就开始了,大人说话,婴儿会用动作来回答。
八个月,婴儿已经能分辨多种物体了,能从玩具中一眼认出新玩具,利用这个机会,家长很容易教会孩子理解这个新玩具的名称。如小狗、小熊、小猫,反复让孩子认,模仿动物玩具的动作、叫声等,用手势指引孩子看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车、水中游的鱼。把说、看、指引等方法综合起来和孩子交谈。和孩子说话时注意支配孩子的动作,如站起来、坐下、躺下……
快满周岁,孩子能明确地说出几个单词了。1岁半到两周岁,孩子能听懂的词汇量增加得很快。两周岁以后,孩子在理解大人的语言方面迈出了新步子,不仅理解的词汇量增加了,理解能力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孩子和成年人交往的发展和复杂化推动着他的语言的发展。如果只限于在生活上照顾孩子,缺乏和他在语言上的交流,缺乏共同进行的活动(正是这些共同的活动要求越来越多的语言交往),孩子在语言发展和一般发展方面将会大大落后。如果父母过分关心孩子,总是在他未说出他的需要之前抢先去说,这也会使孩子失去一些语言锻炼的机会。
孩子同成年人进行语言交流的要求应该得到成年人的全力支持,父母的教育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父母应启发孩子清晰地、尽可能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等他说清楚了,再满足他的要求。同时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语言发展离不开他对外界印象的不断丰富和对周围大量事物的不断认识。正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不断丰富、不断认识,孩子才能掌握更多的词汇。
在观察孩子的语言发展时,您可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划分出两条线来,一是孩子理解成年人语言能力的提高,二是他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如果认为学习掌握语言只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意义,那就错了。学习掌握语言对发展孩子道德方面初步的是非观也起很大作用。孩子是通过成年人的语言和情感逐渐确立是非观的。语言的交流会使儿童在幼小的心灵中形成对好和坏、美和丑的不同态度,而一个成年人的真正的道德情感和概念正是由此生成的。
10.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
游戏是适合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它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活动形式,是儿童将来参加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准备。它带有娱乐的性质,不像学习活动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幼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身体和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各种心理过程及个性品质也都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的游戏一般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户外游戏。属于这一类的有体育游戏,如跑、跳、投等;有集体游戏,如“丢手绢”“找朋友”
“老鹰抓小鸡”等。
户外游戏是在学龄前儿童中进行体育教育、品德教育的好方法。孩子们在游戏中可以学习遵守规则、团结协作,养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习惯。户外游戏可以通过各种基本动作,训练其平衡性、协调性、韵律性、敏捷性等运动机能,是实施幼儿体育的重要手段。这些游戏还能锻炼孩子的意志和耐力。
第二类是益智游戏。属于这一类的有建筑结构游戏,如搭积木、拼装模型等;有动手游戏,如棋类、纸牌、拼图、充气棒、拳击袋、玩水、玩沙等。
益智游戏有发展智育的作用,和玩具联系紧密。
搭积木、拼装模型既动手又动脑,是培养空间平衡、组织结构能力、逻辑能力的游戏,可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适应力,提高儿童观察和领会事物的能力。
棋类、纸牌、拼图有助于儿童集中注意力,促进大脑发育,有的还含有简单自然的数理计算。
充气棒、拳击袋可以让孩子活动身体,也可以让孩子发怒和受挫折时发泄一下感情,心灵透透气。
玩水、玩沙可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水和沙在不同的容器里和手指间变幻着形态,让孩子产生无穷的遐想。
通过这些游戏孩子可以熟悉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在孩子们的头脑里就能形成各种概念,使他们的观察能力、接受能力、记忆和思维得到发展。这类活动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锻炼动手能力和手的灵活性,是儿童智力开发最好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