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鹰/
古朴淡雅的今日庵,一位身穿浅灰色和服、足登木屐、面目清秀的青年人肃立门前,正等候我们(这情景,很像一幅元代画家秀逸苍润的山水小品)。等我们全下了汽车,他就开口说话,说的却是中文。见我们微露惊诧之色,就含笑自我介绍,原来是来自北京的留学生,专门来里千家学茶道的。
在日本遇到过不少中国留学生,文科、理科、医科直到工程技术、电脑系统都有,唯独来学茶道,似乎还没听说过。我心中不无纳闷:这茶道果真有那么多可钻研的学问?
说话间,我们缓步走进洒满淡淡秋阳的庭院。今日庵主人千宗室先生和他的夫人正在阶前相迎,将我们引入一间小巧精致的客厅落座。千宗室先生颀长伟岸,气宇轩昂,说话却温文尔雅,平易谦和。他说,今天以里千家传统的茶道待客,并且由他的夫人亲自为我们点茶。茶道最注重“和敬清寂”四个字,希望今天能将这四个字的精神同一盏抹茶一起献给客人。
于是,女主人款款起身,到室后端出整套茶具,轻轻坐下来,素手纤纤,从容不迫,开始茶道的程式。千宗室先生则在一旁娓娓地介绍:
“茶道的第一道工序是备茶具。茶具不同一般,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撮起研茶的小铜勺是金;舀水的小桶是木;水分两罐,热水和冷水,含有阴阳之义;
煮水的炭火自然就是火:陶制的茶盅是土。必需五行齐备,缺一不可。”
随着千宗室先生的讲述,只见女主人轻轻取下胸间一块红绸,轻轻擦拭一只只茶杯和小铜勺,凡三遍。看来这是茶道必不可少的一道规定程式,那几只茶杯和铜勺已是一尘不染,本无须临时擦拭,更何用三遍之多。然后,她就轻轻地用小铜勺为每只茶盅撮几勺经过细细磨研的茶叶末,用小桶舀出沸水注入茶盅,用竹质的小笊篱轻轻调和,再向水罐中添凉水。然后,起身捧着茶盅将调和好的抹茶走到客人面前。客人托住茶盅,左手扶杯向内转三次,由外侧再转到内侧,举杯喝三口(正好喝完),再转三次,将杯口转到外侧,放下,谢主人,结束。
我们按照千宗室先生的介绍,一一行动如仪,完成茶道的全部程式,并且再次向女主人致谢,她不仅给我们每人一盅碧绿青翠的浓浓的抹茶,沁入肺腑,齿颊留香,而且作了一次精湛的艺术表演。千宗室先生的介绍和夫人的点茶,使我们真的领略到一点“和敬清寂”的韵味。此时,我忽然想起五年前在北京国际俱乐部欣赏日本花道草月会涩井玲虹女士的插花表演,林林先生曾誉之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雕塑”,今日庵女主人的点茶表演,也可以说是庶几近之的。
里千家茶道绵延三百余年,传了十五代,千宗室先生正是第十五代家元。他致力于茶道的理论研究,已出版了三十多本专著。他一再说:“茶道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到哲学、宗教、道德修养、艺术和社会交往。”他说的“社会交往”,最主要的是朋友、故人之间的情谊。月雪花时,良朋相晤,风雨之夜,故友重逢,此情此景,自然是茶比酒更有情味。
里千家出版一本茶道专业月刊《淡交》,取“君子之交淡如水”之意。一九四九年创刊至今,已出了四百多期。每期二百多页,图文并茂,印刷精良。它那些文字专著,我这种不懂日文的人自然读不懂,只能约略猜一点大意,但那些关于茶道著作、茶叶和茶具的广告,看看也是很有趣味的。遗憾的是不能拜读千宗室先生那三十余本皇皇大著,否则,一定会不仅增加许多知识,而且对陶冶性情、寻找人生真谛以至于净化灵魂,也会得到许多启迪和裨益。
最后,仍是那位留学生陪千宗室先生送我们出门。我未及问他学习情况,但我仿佛自己已有了答案:茶道的学问很深,两年大约是学不完的。
敝乡茶事甲天下
/秦牧/
有人要编一本关于酒的文化的书,向我约稿,我敬谢不敏;而当有人要编一本关于茶的文化的书,向我约稿时,我就欣然应命。这倒并不是因为我想“抑酒扬茶”,而是由于我对饮酒是外行,而对饮茶之道则颇知奥妙,不但有话可说,而且介绍介绍觉得义不容辞。为什么?因为我的家乡潮汕一带,品茶的风气最盛,真可谓:“敝乡茶事甲天下。”我从小在这种风气的熏陶下,自然对品茶就懂得点门道了。关于潮汕茶风之盛,可以从下面系列的故事中见其端倪:
故事之一,是关于因饮茶而倾家荡产的传说:有个乞丐到一门大户人家乞讨时,不要钱,不要米,而恳求给一杯好茶。主人是个品茶高手,就着人送一杯好茶到门口,乞丐品尝,却说:“这不过是很平常的茶罢了。”主人听了大惊,立刻吩咐妻子冲了一杯最好的茶,命人送了出去。乞丐喝后评论说:“这是相当好的,不过仍只能算第二等。”并问泡这茶的是不是某姓的娘子。主人听了更惊,就亲自到门前会他,盘诘之下,才知道这乞丐从前原是豪富。因爱好品上等岩茶(旧时最上等的茶叶,有卖到百两银子以上一斤的)而逐渐中落衰败,妻子也已离散,现在沦为乞丐,身上仍带着一个古老的茶壶云云。那个妇女,正好是现在这家主人续娶的妻子。主人震惊之余,只好呆望着这个乞丐飘然远去了……
故事之二,是关于茶家对水质的鉴别的。一个善于品茶的老妇命令她的儿子到某处山泉取水,泡功夫茶。儿子因嫌路远,就到附近朋友家座谈,顺便灌满一瓶自来水带回来。谁知泡好茶后,老妇一品味,立刻笑骂道:“小孩子欺骗老人,这哪里是山泉水,这不过是自来水罢了。”
故事之三,是关于以茶会友的。有个潮汕人出差到外地去,遗失了银包,彷徨无计的时候,漫步河滨,刚好见到有几个人在品“功夫茶”,便上前搭讪,要了一杯茶喝之后,和那几个老乡聊起茶经来。这几个立刻引为同调,问明他的困难后,纷纷解囊相助,并结成新交了。
故事之四,是嘲笑不会喝茶的人的。有个男人,买了好茶叶回家,要妻子“做茶”。妻子是外地嫁来的,不懂喝茶,竟把茶叶像烹制针菜一样煮了出来。那男人大怒,动手就打。吵闹声惊动了邻里,一个老太婆过来解劝,抓了一把煮熟的茶叶到口里,咀嚼了几下,不懂装懂地说:“不是还好么!只是没有放盐罢了。”那男人听了,才知道天下还有第二个不懂喝茶的人,不禁转气为笑,一场风波也就平息。
故事之五,是关于品茶师傅舌头的灵敏度的。“十年动乱”之前,一连有好几年,福建驻广州的茶叶公司每年都要请我们一批爱喝茶的人品尝一次各式名茶。那些泡茶的里手不仅擅泡茶,而且品茶更是术参造化。他们受雇于茶叶公司,负责评定茶的等级,对一杯杯茶水只要稍微一呷,就可以断定是哪一类茶叶中的哪一级。要是把两三种茶,譬如乌龙、龙井、普洱一起泡,他们也可以分辨出来。这些茶叶师傅,大抵出身就是潮汕一带旧日的绅商人家子弟。家道中落了,他们就靠那根神妙的舌头营生了。
像这一类关于品茶的故事,流传于潮汕各地。我本来还可再写几个,但是用不着了,仅仅这么几个,也很够反映敝乡品茶风气盛况的一斑了。
除了品茶故事,还有和茶有关的许多谚语,如“茶三酒四溜达二”(喝茶最好是三人,饮酒最好是四人,结伴溜达最好是二人),“没茶色”(譬喻事情做得不漂亮),“收人茶礼”(接受婚姻聘金)等等就是。
如果有人以为讲究品茶的,只是有钱人家,那就大错特错了。在汕头,常见有小作坊、小卖摊的劳动者在路边泡功夫茶,农民工余时常几个人围着喝功夫茶,甚至上山挑果子的农民,在路亭休息时也有端出水壶茶具,烧水泡茶的。从前潮州市里,尽管井水、自来水供应不缺,却有小贩在专门贩卖冲茶的山水。有一次我们到汕头看戏,招待者在台前居然也用小泥炉以炭升火烧水,泡茶请我们喝,这使我觉得太不习惯也怪不好意思了。那里托人办事,送的礼品往往也就是茶。茶叶店里,买茶叶竟然有以“一泡”(一两的四分之一)为单位的,这更是举国所无的趣事。
潮州人连在筵席上也不断喝茶。不是在餐前餐后喝,而是在上几道菜之后,就端上一盘茶来,然后,再上几菜,又喝一次。餐前餐后喝茶,更是不在话下的事了。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写的是“贾宝玉品茶栊翠庵”。里面讲到妙玉请黛玉、宝钗喝茶,用的茶具古色古香,上面刻着篆隶文字,冲茶用的水是从前贮藏的“收的梅花上的雪”。妙玉还向跟着进来品茶的宝玉这样发议论道:“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这一回中细致地写了品茶的全过程。潮汕人喝功夫茶,可以说正是重现了这一过程。端的是“中规中矩”、“遵古法制”,除了喝茶并非极有节制的以寥寥一两为度,而是不断地冲,不断地“品”外,其他的情景大致可以从《红楼梦》的这一章中想见其梗概了。
潮汕功夫茶对茶具、水、茶叶、冲法都大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