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妻子的指责,丈夫没有针锋相对地进行争辩,而是把妻子的话进行了引申和夸张,使“眼小”和“大个子”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幽默感很强,有效地改善了当时的氛围,使妻子转怒为喜。
有一个贵族想邀请一位著名的小提琴手到她家去演出,但她又不想出钱,于是给这位小提琴手写了一封邀请函:“亲爱的小提琴手,请明天中午10点钟,一定到我家来喝咖啡,注意,请你千万不要忘了带上你那把心爱的小提琴。”
小提琴手看完邀请函后,立即回函道:“谢谢你的邀请,我一定去喝咖啡,但是我的小提琴就不去了,因为,它从来不喝咖啡。”
本是拒绝对方的邀请,但顾忌对方的颜面,不进行明说,故意用荒诞的引申“小提琴不喝咖啡”来表明态度,既十分机智,又幽默无限,展现了小提琴手的高雅情怀。
在生活中我们所面对的矛盾都不是你死我活的,完全没有必要采取“以牙还牙,以血还血”的极端方式。使用钝化锋芒的方式来削弱针锋相对的愤怒,使幽默的情趣更浓地扩散开来,那么一切的不愉快都会烟消云散,高质量的生活就会时刻拥抱着我们。
3.答非所问,向另一个方向引申
在对抗明显的情况下,采取幽默的方法能有效地改变当时的气氛,使人际关系得以和谐。但必须指出的是,幽默虽说能缓和对抗,但却无法完全消除对抗。
尤其是在原则性的对抗中,即使幽默发挥得再高超,也无法影响得对方完全放弃原则,站到自己的立场上来。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幽默改善人际关系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在必要的情况下,幽默的讽刺锋芒甚至还会变得十分犀利,令对方无可招架。
幽默有软、硬之分,软幽默用于亲朋好友间的调笑,能增加欢愉的气氛,而硬幽默则用于对丑恶现象和敌对势力的抨击和揭露,既寸步不让,又具有很强的幽默情趣。
不管是软幽默还是硬幽默,在回答对方的责难时,通常不直接给以正面回答,而是故意向另一个方向引申,用答非所问的方式使自己的回答具有更强的幽默感。
在公共汽车上,一个小伙子看到邻座一位漂亮女子,便想借机和她说话。
小伙子说:“小姐,请问你穿的是什么牌子的衣服,真漂亮,我想买一件给我的妹妹。”
女子诧异地打量了他一番后说:“我劝你还是不要买吧。”
小伙子急切地问:“为什么呢?”
“如果她穿上我这件衣服,什么样的男人都会找借口和她说话的。”女子说道。
漂亮女子识破了小伙子的企图,她故意不正面回答小伙子的问题,而是把当前的事实引申到对方妹妹的身上,给小伙子一个响亮的警告,使小伙子自食其果。
法官问迈克:“你是愿意向约翰先生道歉呢,还是去蹲一个月的监狱?”
“我打算道歉。”迈克说。
法官命令道:“那你现在立即向约翰先生道歉!”
迈克对约翰说:“对不起,我早晨骂你不是东西,现在,你是东西了。”
迈克明是道歉,实则继续攻击,因为“你不是东西”和“你是东西”都是辱骂对方的话语,妙就妙在迈克仅仅改动了一个字。表面看来是做了完全相反的陈述,但事实上攻击的力度却得以递增了。
这是一则典型的硬幽默,适用于敌对双方的相互攻击,由于说得十分巧妙,就会使对方无法招架,甘拜下风。
一对夫妻因为家庭琐事正在吵架。
妻子嚷道:“我就是嫁给疯子,也比嫁给你强。”
丈夫反驳道:“这不可能,婚姻法规定近亲是不能结婚的。”
丈夫的反击是很巧妙的,他在妻子原话的基础上进行了引申,指出妻子是疯子的近亲,也就是同样的疯子,这样一来,直接的对抗就得以缓和,同时也有了幽默的情趣。钝化攻击的锋芒,是在我们面临对抗的严峻处境时所进行的最佳选择,这样一来,幽默的情趣出现了,欢乐的气氛就又来到了我们身边。
巧偷概念
移花接木是辩论中常用的手法,意即巧妙偷换概念,使自己脱离困境的同时陷对方于困境之中。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移花接木的说话技巧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个被指控酒后开车,并被判拘留一周的司机,在法官面前申诉说:
“我只是喝了些酒。并没有像指控书中说的那样喝醉了。”
法官听后微微一笑,说: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没有判处你监禁7天,而只判拘留你一个星期。”
法官的解释,既回避了司机的无理纠缠,又让司机懂得“喝了些酒”开车与“喝醉了酒”开车的区别,与“监禁7天”与“拘留一星期”的区别一样,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
一位长官到连队巡查。正赶上士兵们吃中午饭。
“伙食怎么样?”长官问士兵们。
“报告长官,汤里土泥太多。”一个多嘴的士兵回答。
“你们入伍是为了保卫国土,而不是挑剔伙食!”长官非常生气地大声斥责道,“难道这个道理都不懂?”
“懂!”士兵毕恭毕敬地立正,又斩钉截铁地说,“但绝不是让我们吃掉国土。”一句话,说得长官顿时对这位士兵刮目相看了。
士兵们的伙食很快得到了改善。
“泥土”与“国土”意义相差甚远,但士兵却能抓住“土”这一信息,并将其生发开去,不无关联地与国家的形势、国土的沦丧和军人的职责密切地结合在了一起,既体现了一个军人对祖国的忠诚,又巧妙地达到了改善伙食的目的。
以错制错
以谬制谬和移花接木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以谬制谬就是以错制错,即对方做出错误的言论,并有意将对方的荒谬观点引发出来,使其表达得更为清楚,然后再由此推出错误的结论来反击对方,进而使对方的观点不攻自破。
下面我们来看一组故事:
在美国废奴运动中,废奴主义者菲利普斯到各地巡回演讲。
一次,一个来自反废奴势力强大的肯塔基州的牧师问他:
“你要解放奴隶,是吗?”
菲利普斯:“是的,我要求解放奴隶。”
牧师:“那么,你为什么只在北方宣传?干吗不敢去肯塔基州试试?”
“你是牧师,对吗?”菲利普斯反问道。
牧师:“是的,我是牧师,先生。”
菲利普斯接着问:“你正设法从地狱中拯救鬼魂,是吗?”
牧师:“当然,那是我的责任。”
菲利普斯:“那么,你为什么不到地狱去?”
牧师觉得一个声称要解放奴隶的人,总在没有奴隶的地方叫喊,目的显得不纯。菲力普斯便对他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用“以谬制谬法”轻而易举地战胜了对方。
逢年过节,船老板得按规矩弄几样菜招待船员。这年端午,船老板端了4样小菜,提了一把长颈锡壶,往船员们面前一放,说:
“伙计们,喝酒吧!”说完就走开了。
有个伙计顺手把酒壶一提,轻飘飘的,揭开盖子一看,只有半壶酒。他很恼火,随手拿起一把锯子,把酒壶上半截锯下来就往江中一扔,把底下半截子照旧放好。
没过多长时间船老板来了,一看酒壶给锯了,气得吹胡子瞪眼珠,大声问道:
“怎么酒壶只剩半截啦,谁干的?”
锯壶的伙计不慌不忙地答道:
“我锯的,上半截又不装酒,留着没用!”
可见,运用“以谬制谬法”时,应注意发现对方的谬误,并对它进行全面的透视,然后寻找适当角度,进行有力反击。
通过上面的这些实例,我们可以看出运用“以谬制谬法”有两个基本诀窍:
一是以谬制谬,模拟必须相当,谬说必须等值。如A说:“我家的狗会讲话。”B便说:“我家的驴会唱歌。”A反问B:“驴怎么会唱歌呢?”B反问A:“狗怎么会讲话?”这一反驳,由于驴和狗相当,唱歌与讲话等值,因而使A张口无言。
二是无中生有的“无”,必须是绝对的“无”。反之,就会给对方留下反击的空子,使自己陷于被动。如,有人说:“我家公鸡下了蛋。”另一个说:“我家母鸡叫了夜。”这就出了漏洞,有懈可击了。因为母鸡不是绝对不叫夜的,而公鸡则绝对下不了蛋,这样的反驳就无法起到以谬制谬的效果了。
说话要有弹性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苦的局面。是伴侣恋人之间的吵闹、不悦,是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困窘,是生意场上遇到的毁约失言时的尴尬,或是求人办事时自己的难堪,是熟人朋友之间的刁难,是上级领导的批评甚至指责等等。遇到这些我们又该怎么办?是坐困愁城还是唉声叹气?这时你应该想到一种快乐的法宝——借力打力,它会在你的生活中溅起愉悦的涟漪,并帮你脱离困窘、尴尬、难堪和不悦的境地。
试看下面一组故事:
杜罗夫是俄罗斯一位著名的丑角。一次演出的幕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很傲慢的观众走到他身边,讥讽道:
“丑角先生,观众对你非常欢迎吧?”
“是的。”
“要想在马戏班中受到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具有一张愚蠢而又丑怪的脸蛋呢?”
听到此话。很多人围了过来。
“确实如此。”杜罗夫明白了这位观众的恶意,立即回答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您那样脸蛋的话,我准能拿到双薪。”
这位傲慢观众的脸蛋,同杜罗夫能否拿双薪,本无丝毫内在的联系,但幽默的杜罗夫却巧妙地把它们牵扯在一起,轻松地为自己解了围。
一天,汤姆的老板开会时气急败坏地大叫:
“这次促销如果泡汤,我要把你们一个个扔进海里喂鲨鱼……”
这时,汤姆衣冠楚楚地站起来,转身欲走,老板更气了:
“你要去哪里?”
原先是要去洗手间的汤姆即兴改口说:“学游泳!”
众人大笑,紧张的气氛马上缓和下来,老板也笑了:“你这浑小子?你以为我真的忍心把你们扔进海里……”
汤姆的即兴幽默一下把一个严肃的会议,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从上边的故事中我们我们可以看出:借力打力不仅可以为自己轻松解围,还可缓和谈话气氛,为彼此带来欢笑。
对话中的出其不意
出其不意,就是指出乎对方意料之外。快和准是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最讲究的,让对方始料不及,从而达到说话的最终目的。下面我们讲讲三个关于驴子的故事,其中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第一个故事是:德国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攻击,一次晚会上有一位旅行家对他说:
“我发现一个小岛,这个小岛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这位旅行家知道海涅是犹太人,竟然当面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
旅行家说完见海涅默不作声,幸灾乐祸地笑了起来。海涅明白旅行家是在讥讽自己,于是缓缓地说:
“那么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能弥补这个缺陷。”
海涅话刚说完,旅行家目瞪口呆地看着海涅,显然他被海涅出其不意的回答惊呆了,不一会儿就偷偷溜走了。
第二个故事是:一次聚会上,一位诗人与一位富翁坐在一起,富翁想侮辱诗人,便问他:
“告诉我,你跟一头驴能差多少?”
诗人受到侮辱并没有发作,而是不动声色地目测了一下他们之间的距离,答道:
“不远。只有25厘米!”
听了诗人的答话,富翁四处看了看,立即起身走开了。
在这里,富翁原话是骂诗人与驴差不多,诗人的答话则是直接把富翁当作驴了。这一答话使富翁始料不及,只能悻悻而逃。
第三个故事是:有一位老太婆正赶着驴子走路,年轻人嫌她挡了道,但又不好发作,想设法侮辱她一下,故意向老太婆打招呼:“你好啊,驴的母亲!”老太婆当然听出话中有音,望一望那位青年人,笑着接口道:
“你好啊!我的孩子。”
年轻人顿时羞红了脸。
巧用反戈一击
当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时。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关于这方面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5月27日凌晨1点,而他竟毫无倦意。
“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如果在这里把我当间谍抓起来,我们知道该怪谁啊。”
敏捷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想探问美国的秘密。
“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
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确切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记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反问不是疑问,反问的答案在问句之中,其思想内容恰与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语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而内容则是否定的;反之则亦然。反问的运用能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且不容置辩,加强了语势。因此,容易使听众集中注意力,从而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并且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激情,最终使其比正面表达更能产生力量。
卡耐基曾说,我们如果欲说服人,其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出例证反问之,它将比正面辩驳拥有更大的说服力。请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知道吗?你也将永垂不朽了。”
布里昂开始不解拿破仑的意思,拿破仑解释说:“你不是我的秘书吗?”
布里昂明白后,笑了笑说:“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
拿破仑答不上来。赞扬道:“问得好?”
问得好,好在哪?
按拿破仑的意思:永垂不朽者的秘书,也是永垂不朽的,这是大前提。
你是我拿破仑的秘书,这是小前提。
结论:“你也将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