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1994年7月25日,有一篇题为《不同寻常的足迹——记我国杰出的女工程物理学家王承书》的长篇通讯,读来令人十分感动。王承书1954年从美国回来,回国几十年中,她只有一次是主动去看病,因为这个病太影响她的工作了。当她得知,她的眼病已无法治疗的时候,她既不紧张,也不懊丧。医生对她说,有一种进口药,可以打一针试一试。王承书问:“能治好我的眼病吗?”“恐怕不能,最多只能暂时控制。”医生答道。“多少钱一支?”“600元。”王承书笑了,幽默地说:“你看,我这眼睛还值600元吗?”
王承书没让医生给她治疗眼睛,她觉得自己这么大年纪了,既然自己的青光眼和白内障只能暂时控制,无法治好,又何必浪费国家和集体的钱财呢,即使眼睛看不见了,也可用嘴、用手为党和国家做点贡献。她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党的忠诚,始终贯穿着她的全部事业,成为她思想、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3.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虽无实体可触可摸,但却实实在在地决定着人的表达和反应。“心慌意乱,语无伦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分析认为,某些人“‘急不择言’的原因并不在没有想的工夫,而在有工夫的时候没有想”。鲁迅先生剖析的是深层次的原因,是平时积累的问题。但我们要看到,“急不择言”与心理素质、心理因素总是有关系的。情绪紧张,不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易受周围环境干扰,就很可能使本来准备好了的话发生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被德军占领,荷兰流亡政府在伦敦设立总部。荷兰总理原来很少出国,几乎不会说英语。一次会见丘吉尔时,他刚刚看到丘吉尔,就伸出手友好地说:“Good-bye!”丘吉尔愣了一下,回答道:“先生,我真希望所有政治性会见都如此简短而且切中要害。”
这里,表现了丘吉尔反应的迅速和善意的幽默,同时也看出了荷兰流亡政府总理的心情有一点紧张,他虽然“很少出国”,但毕竟出过国;虽然是“几乎不会说英语”,但毕竟懂一些客套语。再说欧洲的政府总理不见得连何时该说“Good-bye”也不懂吧!闹出这个笑话的原因是由于他见到丘吉尔这位大名鼎鼎的首相,心里有些紧张的缘故。
4.艺术素质
如果说思想素质在“水面”以下,那么艺术素质则是直接露在“水面”上的一种素质。一个人说话的好坏,首要因素就是发音,这也是说好话的一个基本条件。著名演讲者如李燕杰、曲啸、彭清一等,首先都是发音清晰洪亮、吐词清楚、话音美妙动人的典范。
彭清一曾是一名出色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5年,他排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后,给青年演员做示范动作时,不幸摔伤左腿。从此,他由舞台走上了讲台,开始了自己的演讲艺术生涯。
彭清一认为,给当代青年人作报告,必须讲求艺术美,“入脑入心首先要入耳”。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知识面宽,口味高,宣讲大道理不愿听,必须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才能打动听众。“我在演讲时,根据报告的内容和听众的情绪,不时插入一段舞蹈动作,或引吭高歌,或朗诵几句古诗,把声音与态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会场的气氛热烈起来,能使听众消除疲劳,在听众兴奋过后,再引发出一段革命道理,听众就容易接受。”面对众多喜爱他的听众,他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据1993年6月份的报道,几年中,他在全国的许多讲台上为国家干部、企业职工、大学师生演讲1280多场,听众达200万人次。他是全国一百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27个大型企业的高级思想政治工作顾问,受聘如此众多的单位,堪称全国之最。1992年6月29日,他被请到中南海给领导人演讲20分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场录音,并在全国新闻联播中播放了4分钟,在全国性的新闻联播中播发一位普通人的讲话录音达4分钟时间,还是第一次。
彭清一的讲话为何吸引听众?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艺术素质起着最主要的作用。
话语充满感情而又具有对仗、错综美,再加上音色非常好听,引来台下经久不息的掌声。
学会沉默
古往今来,人们对说话的态度众说不一,其中一种在表述语言的最高境界时用了两个字“危言”,危言的境界与“大相无形,********”等先哲言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如禅宗“教”人“将嘴挂在墙上”。但我们平常生活中的人,谁能不说话?即便先哲也免不了说话,只是这时候说,那时候不说,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除了哑巴才不能正常说话,但他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其实,说话中大有学问。有时想说而不能说;有时想说而不该说;有时想说而不会说;有时想说而不敢说。古希腊有个寓言把舌头比作怪物,它能用最美好的词语来赞誉你,也可以用最恶毒的言辞来诅咒你,它能把蚂蚁说成大象,也能把小丑说成国王。
善于说话的人,可以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也能把道理说得清楚、动听,并使别人乐意接受。有些人善言健谈、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说出无数金玉良言、绝词妙句、豪言壮语、警世箴言;又有些人信口雌黄、搬弄是非,制造多少废话、蠢话、无用之话,给人留下说话轻浮、行动也草率的不良印象。
常言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把人逗笑,同样也可以把人气跳。语言是思想的衣裳,在粗俗和优美的措辞中能表现不同的品格,也在不知不觉中有意无意为别人描绘自己的轮廓。
在今天这样的信息时代、文明社会,探讨学问、接洽事务、交换信息、传授技艺,还有交际应酬、传递情感和娱乐消遣都离不开说话。甚至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力量,这种力量能否表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看他说话的能力。另外,我们还知道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训练来提高。因此,说,还是不说,说什么,怎么说,和谁说,是一种文化,更是一门艺术,掌握这门艺术,就能驾驭奇妙的舌头,改变你的一生。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修炼自己说话的形象和语言能力。
首先,我们可以试着清除语音障碍,调整自己的音色。有的人声音尖锐刺耳,有的人声音沙哑,尽管每个人声音的基调改变不了,但还是可以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其中,也必有一种音色是具有魅力的。不同演讲场合,要运用有效的发音。坚毅激进的声音,一种振奋;柔和、清脆的声音使人愉快;低缓忧郁的声音让人悲哀;而粗俗急躁的声音使人发怒。
其次,说话还要保持恰当的速度。太快,使人喘不过气来,听不清,白费口舌;太慢,使人听得不耐烦。在说话中,声调要注意有高有低,正如乐曲中的快慢和强弱,要使你的话如同音乐一样动听,就要注意快慢高低。另外,说话时带口头禅,会扰乱节奏,显得杂乱。平时说话声音不能太大,尤其在公共场合要特别注意,大声喧哗只能遭人白眼。
我们在交往中最忌讳那种傲慢的语调,神气十足的表情以及呆板的语气。谦逊的态度、委婉动听的语调,能给人一种心悦诚服的力量。
在领奖台上,有位著名影星在连获两届最佳女主角奖后,又一次获得最佳女配角奖,但她对和她角逐此奖的弗伦娜推崇备至。“原谅我,弗伦娜,我事先并没有打算获奖。”谦逊的一句话就消除了对方的心理隔阂。
还有,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把“我”字当成说话中最大的字,把频率最高的“我想”、“我认为”改成“我们”“你看呢”“你觉得”。不要总把自己经历的事挂在嘴边,除非真正贴切简短以外,更不要逢人便吐苦水,把周围人当成宣泄对象。开口咒人,闭口起誓,漫天许愿,随便插嘴,也是粗俗的表现。不讲或少讲别人不感兴趣的话题,要把所有人的谈话的兴趣都调动起来。
当然,我们还应意识到:说过头话、刻薄话、挖苦或讽刺话、伤害感情的话都会给别人的心灵留下创伤。尽量避免舌头惹麻烦,不搬弄是非,不说人之短,不谈他人隐私。需要自己表达时,不要畏缩。要勇于把当时的情况说明,否则会人为地引起麻烦,产生误解,事后也很难说清。
夸张的表达有引人注意的效果,但用得太多,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说的都是最动人的故事,经常出现“最”这个字,别人会认为你是个喜欢夸大的人。
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就是要让人不要耽于沉默或不要无谓沉默。其实说话和写文章一样,关键是第一句,你只要勇敢地讲出第一句话,紧接着第二、第三、第四句就会跟着吐出来,别人绝不会在意说得怎样。所以把话说出来是关键,因为无论怎样你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而与人交流才是学习和进步的阶梯,不要当故作深沉的智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并无益处。
什么是“巧言令色”
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但有的人说起话来让人感到舒服;有的人说起话来,锋芒锐利让人感到恐惧;有的人一开口就使人讨厌。所以人的面貌各不相同,而人说的话和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一样各有不同。
说话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们天天都在说话,但并不见得各个都会说话。“口齿伶俐”、“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人的称赞。话说得好,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话说得不好,小则可以招怨,大则可以丧身。
从说话的角度分这样两类人:一类是满腹经纶,却道不出所以然的人;一类是胸无点墨,却滔滔不绝的人。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肚子学问而讷于言辞的人,也经常听见不学无术的人废话连篇。所以,交谈的条件是:言之有物,既要善于表达,又使人听得痛快,且回味无穷。“有话可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平心而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大部分人却没有能力去体会并运用这些原则,甚至曲解“巧言令色,鲜仁矣”的道理,弄得简直不敢开口。然而在当今社会,社交场合交谈艺术却已是处世的要诀,不可不细加研究。
我们在交谈中能把意思有效地表达出来,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出人头地。这样不但借口才引起别人的重视,也能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了解如何探寻事物,怎样说明道理以及进行说服性的言谈,才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和事业上的成功。
称呼要得体
称呼是指人们在正常应酬中,彼此所采用的称谓语。它是言语交际的“先锋官”,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应当亲切、准确、合乎常规。正确恰当的称呼,不仅能体现对对方的尊敬和自身的文化素质,更能促使交际的成功。
称呼得体就像见面礼,对方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使交流顺畅,交往成功。反过来,称呼不得体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由此可见,称呼得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交往活动的成败和管理效果的优劣。因此,无论是从事职业的普通工作者,还是身负一定职务的领导人或管理者,要想生活快乐、做事顺利,都需要注意研究人际称呼的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称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