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打雷,不下雨”,说的就是我们一些领导者光说不做,只喊空头口号,不兑现自己的诺言。朱熹说:“行不及言,可耻之甚。”一个领导者应具有的好作风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不讲空话。这里关键就是一个“行”字,“行”就是实干。话?说出,就应雷历风行,抓紧落实,对群众作出的政治承诺一定耍兑现。
在实际工作中,无“行”之“言”是空,足妄语,是假话,是欺人之谈。行动迟缓也可能使“言”变空,达不到目标,以致失信于民,丧失领导威信。领导者说到做到,不只是指在大事和原则问题说了算,即便是一些日常小事也应当言行一致。说了就十,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因此,领导者在诚信方画要率先垂越,带头做遵守公德、守信诚实的模范。
(3) 诚信要有修养
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口:恭、宽、信、敏、惠,就是说,具有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恩惠的人才能称为君子,这五种品行是作为“仁人”所必备的。那么怎样把理想的人格外化为现实的人呢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来教化和塑造最基本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明确r它们各自的作用,“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忠以出之,信以成之,君了哉!”可见,“信”字在人格理想和现实教化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诚信是个人的品质,对领导者来说,塑造完善的人格,须臾不可放松。我们每个领导者都要自觉地“正身”,在致力于公共事务中,重在取信于民;在自我修养中,耍警钟长鸣,不断“思诚”,以逐步达到“至诚”的境界。
7.自警自励,领导者需要加强道德修养
一个领导者形成自己的良好品德,既要靠外在的道德教育,也要靠内存的自我努力,实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完美结合,必须通过道德主体的自觉。
主观自觉是搞好道德修养的前提条件。修养者有了自觉精神,就能严格解剖和纠正自己,就能再接再厉,坚持不懈;相反,必然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发扬人的主观自觉精神,实行自警自励,是领导者进行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
所谓白警,就是要随时警醒自己,告诫自己,对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警钟长鸣。改革丌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所自十部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乘机而入,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的剥削阶级的腐朽思想文化影响相结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卜义和腐朽牛活方式等消极现象有所滋长,对人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腐蚀了一分干部,毁掉了一批意志薄弱者。面对这个有可能毁掉我们的现实危险,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就曾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而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十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人量的。…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么,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小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现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依然存在,而且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对于这种思想文化领域斗争的长期件和复杂性,我们每一个党政机关干部都应当自足够的估计,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要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本着忧党忧国的精神,自觉地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扶正祛邪,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领导者的自警自励,要有一个培养锻炼自己的明确目标。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尊重实践,思想敏锐;尊重群众,热爱人民;意志坚强,行动果断;文风朴实,不讲空话;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有较高政治素养和良好思想品德的、党和人民信任的优秀领导者。
8.“正人先正己”
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他把握着单位发展的方向,如果下属发生了什么问题,出现了什么错误,都应该及时给予指正。但是,很多领导者的批评意见并不为下属们重视,这往往是因为领导本身的品德素质出现了问题。
品德素质高的领导者常常被认为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些领导者可以用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别人,以在指出别人错误之前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就是“正人先正己”作用。身教重于言教,你就是说得唾沫遍地,人家也不一定往自个儿的心里去,但是,如果你作出让人竖大拇指的事,别人的自觉意识自然也就提高r。以身作则,就是无声的命令。如果是“天桥的把式”,在那儿只说不练,恐怕就成“行动的矮子”了。
领导者可能会有一种体验。群众只要一想到好的领导者,总是说出焦裕禄、孔繁森的名字,他们之所以可敬就在于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一个在贫瘠的兰考不顾疾病缠身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在盐碱地里种了那么多泡桐的领导者,可是在吃穿用上跟群众没有什么区别,而且那一身为民服务的脊梁是铮铮作响的。所以,后来人们写文章、拍电影来纪念他,那是怎样的场面,人们跟着流了多少眼泪!另一个是在西藏的阿里地区,自己的津贴都给了牧民们了,在大风沙的天气中奔走,把当地的老妈妈当做亲娘一样看待。人心都是肉长的,这样的书记、领导者说…声,谁能不唯马首是瞻
但是,生活中我们似乎也能看到有些单位的领导“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嚣张气焰,这样的领导者如果想得到群众的拥护,简直就是做梦,而且永远都是得不偿失的。抛开这种行为的后果且不谈,即使自己一时得逞了,如同“庄主”似的在某个地方耀武扬威几十年。可是存这几十年中,你得到的每一个鞠躬和微笑都不是发自内心的,换句话来说,你生活在不真实之中,而这纯粹是自我品德素质过低造成的。
如果说如今“正人”已经成为不可省却的领导环节,那么“正已”就是一个前提,因为这直接决定着一个领导者的威严被多大程度地认可。要想真正得到部属们的拥护的领导者,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操劳,以自己高尚的品德赢得下属的尊敬。
9.“吾日三省吾身”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其实,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正是领导者提高自身品德素质的内在动力。
所谓自我反省,就是自我解剖、自我认识、自我评价。领导者要想提高自身的素质,除了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诚恳接受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也应该经常地、反复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解剖。
不少领导者以为,了解自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们常常忽略了自省。反过来说,正是因为许多领导者忽略了自省,所以他们的品德素质总是很难提高上去。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领导者在挑别人的毛病时目光如炬,但就是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种种错误。而且,一个领导者的地位提升得越快、越高,自省能力往往就越差,直到导致大的失败。
因此,作为一名领导者,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困境,无论升降还是沉浮,领导者都应乐r严格地评价自己,自己当自己的评判员。
有的领导者只乐于“自颂”,而不喜欢“自讼”。他们对政绩沾沾白喜,津津乐道,而对缺点却遮遮盖盖,讳莫如深;有的领导者只乐于解剖别人,对琢磨别人表现出很大的兴趣,而对自己则不愿或不敢加以剖析。他们对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往往视而不见,而且当别人给他们提出其错误也不会虚心接受甚至会打击报复。
哲学家塞缪尔?约翰逊说过:“经常被人奉承的人,很快就能学会奉承自己。”这样的领导者,必然不能真正和有效地克服自己的弱点,也难以促使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
提高领导者的品德素质,光靠领导者的自省作用还是不够的。为了加强自我反省的能力,提高反省的效果,领导者还应该主动接受监督。这是领导者开展自我反省、提高自身素质的外在动力。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领导者不仅勤于学习,勇于实践,而且善于总结,乐于自省,但是他们提高素质的速度和程度却各不相同。究其原因,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领导者是否乐于虚心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如上级的监督、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等等。
领导者要真诚地倾听上下左右的评论,虚心接受他们的批评,自觉地改正缺点和错误。同时,要使监督做到制度化和经常化。其实,领导者根本不必害怕监督,而应把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当成是对自己的鞭策和自我反省的重要动力和依据。这样,才能在自省中提高领导者自身的品德修养。
###二、领导者奉公心理的塑造
1.力戒私欲,心底无私天地宽
英国思想家罗素认为:“人与动物之间存在着许多区别,有些是智力上的,有些是情感上的。情感上的主要区别在于人类的某些欲望与动物不同,是漫无边际的,而且不能获得完全的满足。”
显然,尽管“凡人皆有私欲”,但私欲的性质、指向、“等级”及其作用方式、产牛的结果则是完全不同的。正如康德曾经指出的那样: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和道德义务的必要前提。对领导者来说,有的能尽职尽责,忠诚于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事业,掌好权,用好权,用手中的权力替老百姓多办实事,这是领导者应尽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但也有些领导者将贪欲作为人生要务,对金钱顶礼膜拜,昧着良心敛财,宁可损人也要利己,整天想着的就是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明显是一种低劣的人格(个性)状况表现,也充分反映了这类人损人利己的低劣品德层次、道德观念及道德水准,这些做法也必然为时代所唾弃,为社会所小容。
权力是一种资源,但这是人民赋予领导者管理政府、造福人民用的,所以有些T部很能珍惜自己手中的权力,处处从严要求自己。“公则民不敢怠,廉则吏不敢欺。”他们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有些人在盯着你的权力,要以他的钱买你的权,稍小注意,你就会成为金钱的俘虏。为政不廉,不是合格的领导者。要做到清止廉明,首先就是要心底无私心无杂念。
提起廉洁,人们很自然会想到包公、海瑞、一成龙这些古代清官,以及现代的那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好干部,比如人民的好公仆焦俗禄、孔繁森、郑培民,他们在群众心目中都享有崇高的威信。自古以来,公正无私、不贪不占的官员,由于品行端正,高风亮节,最能使人产生崇敬之感。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变化万千的经济社会中,只有守得住根本,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才能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堂堂正正地挺起腰杆来做人、做事、做官,也才能说起话来掷地有声,办起事来一呼百应。领导者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论官位大小,职务高低,切不可拿权力做交易、以权谋私、贪图享受、玩忽职守。
2.一生正气,领导者无欲则刚
林则徐写过一句自勉和自警的座右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短短16个字里,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领导哲学,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引导意义。
如果说领导者能做到“有容”就已经很不容易了的话,那么,做到“无欲”则是一个更高境界的要求,就是更加困难的修养了。
如果一个领导者的内心处充满了私利和欲望,脊梁骨就绝对挺不起来。
为了谋私,可以不择手段地投入所好,或巧取豪夺,借以达到自己的曰的,就说不上也做不到刚正不阿。同样地,为了多捞到一些私人利益,或者避免使自己遭受哪怕一点微小的损失,也会把原则弃之不顾。
更进步说,如果领导者的欲望太多,私心过重,还会使自己在待人处事中缩手缩脚,甚至束手束脚,成为可悲的“精神失败者”。
民国初年,袁世凯为了实现自己称帝的美梦,使用了许多极其卑鄙下流的手法来摧毁共和政体。如迫使反对他称帝的内阁总理唐绍仪辞职,暗杀大力鼓吹民主制度的国民党著名领导者宋教仁,强行解散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等。
那时候,国民党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是袁世凯的心腹大患。他明白,要想实现称帝的美梦,就必须解散国民党。但当时担任内阁总理的熊希龄不同意他这样做。在这一关键步骤上,袁世凯曾经导演了耐人寻味的一幕。,熊希龄是袁世凯时代的所谓“第一流人才”。袁世凯深知,他在清朝廷的行官承德避暑山庄曾经偷盗了一些古物,送给了姜桂题。于是袁世凯就派。腹干将许世英暗查此事。许世英经过一番调查后,果有此事,就写了材料呈报给袁世凯。
有一天,袁世凯将熊希龄约到总统府来议事。熊希龄刚到,就有人向袁世凯报告说有外交使节来了。
这是事先安排好的。于是,袁世凯就先去见外宾,叫熊希龄到他的办公室稍候。熊希龄到了他的办公室,发现空无一人,只见袁世凯的办公桌上放着避暑山庄窃宝案的报告。这一看,熊希龄吓得面色苍白,禁不住打了一个寒战。
正当熊希龄忐忑不安的时候,袁世凯恰好推门进来。他看见熊希龄的神态,故意表示关怀地问:你的脸色为什么这么不好看呀!接着,袁世凯就开始讲国民党怎么不好,我的意见必须立即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的议员资格,但不知你这位总理怎么样看啊
熊希龄此时内心已是惶恐万分,知道已经无法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只得听从袁世凯的摆布。
袁世凯马上就把已经准备好的大总统命令取出来,熊希龄当即签了字。他一签字,袁世凯就传令在邻室等候的阁员进来,在上面签名副署。
由r熊希龄知道自己有把柄握在袁世凯的手上,所以他的精神防线-F了_就完全崩溃了。导致熊希龄由硬变软、最终转变态度的原因,是他的贪欲。
由此可见,“刚”和“欲”是彼此对立的矛盾,如果有贪欲的存在,那么一个人是很难坚持正确立场的。有些曾经十分优秀的领导者,后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成为人民所不齿的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他们违纪违法的情形千差万别,但最初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性的原因,那就是管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的物欲、情欲、权力欲,甚至无边地纵容自己的欲望,结果有第一次搞腐败就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有第三次。无法满足的贪欲使他们在那些行贿者面前将人格和血性消失殆尽,使他们远离刚强,最后沉陷于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的泥潭中不能自拔。
这样的教训,领导者一定要吸取。 定耍修成“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间阎话短长”的德操,…定要树立“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的名利观,一定要养成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的习惯。领导者只有做到清心寡欲,才能宠辱小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才能立大志、做大事,才能心无旁骛,全心全意为民谋利。
3.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