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这么久,陆小鹏的演讲才终于进入正题:“现在请各位看,这就是咱们所的变后掠翼新歼方案,它采用腹部进气道,装配一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当然它最大的特点还是采用了一对可变后掠翼,并且采用全翼展襟翼,使得它在起飞和着陆时获得很高的升力系数,从而能够大幅度降低飞机起飞着陆速度,缩短滑跑距离,经过测算,它的最小起飞距离能够控制在450米以下。”
会场上议论纷纷,看起来大家对这个方案的短距离起降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短距起降是在现代战争中针对空军产生的一个概念,目的争夺制空权、实施空中打击。因此,各国空军都非常看重战斗机的短距起降性能。如果说,65X所的这个变后掠翼真的有优异的短距离起降性能,那么它还是有机会的。
李建军也在想,评审组的人不会因此而看上变后掠翼方案吧?若真是那样,历史岂不是要发生改变,看来这一次65X所的准备工作做得很不错,他们也知道空军需要什么样的新型战斗机。
但是,李建军还是相信,61X所的鸭式布局方案,才是最好的,也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军方不可能看不到61X所鸭式布局方案的优势,更何况自己还对方案进行了优化,首次提出了新歼的A\B两种状态,其中A状态采用国产涡喷15发动机,B状态采用涡扇发动机,同时B状态还将采用一项划时代的进气道技术,那就是蚌式进气道,军方没有理由会对这种新技术视而不见,所以李建军还是信心十足。
不管怎么说,65X所的变后掠翼方案,本来就是一种过时的技术,虽然现在还不太明显,但它也是一种被PK下去的强击机,原因就是强6败给了歼轰7战斗轰炸机。
李建军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1976年,三机部向下属各飞机制造厂下达了设计要求。SY飞机制造厂和NC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其中,NC飞机制造厂提出强-6设计方案,SY飞机制造厂则提出了歼轰-8设计方案。西安飞机制造厂则稍后提出了歼轰7“飞豹”设计方案。歼轰-8方案在被否决后,NC飞机制造厂和西安飞机制造厂几乎同时开展了新机研制工作。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工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从外形上看,强-6仿佛就是结合F-16和米格-23特点的“混血儿”。研制强6前,中国用一批歼6从北非某国换来了一架米格一23MC和一架米格-21MF。
61X所在米格-21MF基础是发展歼-7Ⅲ型,而米格一23MC由北非某国飞行员与歼6做模拟对抗后军方发现米格23的空战性能并不像苏联宣传的那么好。虽然空战性能邻人失望,但是米格23的低空突防能力叫人眼前一亮,正好当时国际上正流行在战斗轰炸机上采用可变翼技术比如苏24、狂风、F111,所以决定参考米格23的可变翼技术发展中国的可变翼战斗轰炸机。
最初计划使强-6是成为苏制米格-23BN歼轰机的现代化中国版。此前负责强-5研制工作的陆小鹏被任命为强-6飞机总设计师,在他的领导下新飞机面貌定型工作于1979年2月完成,实际上是米格-23BN和米格-23S的合成品,特别借鉴了设有机载雷达舱的米格-23S机首部分,充分使用中国当时熟悉和理解的苏联技术和设计方法,以便多快好省地研制出符合要求的新型战斗轰炸机。
但是研制人员很快就发现,中国空军和海军要求新飞机不仅要有米格-23BN配备的激光测距仪,还要有确保飞机对地面、水面、空中目标全天候攻击能力以及地形规避能力的多功能雷达,而这种要求却无法通过简单仿制米格-23S使用的RP-22机载雷达的方式得到满足。结果当时做出了一项相当大胆的决定,创造性地仿制从越南战场上得到的美国F-111A飞机上的雷达系统,包括一套AN/APQ-113环视扫描雷达和两套AN/APQ-110地形规避雷达,将其改装到强-6飞机上。
但是中国工业在技术上难以胜任仿制当时最现代化且最复杂的无线电电子系统的任务,而且缺少必要的先进元件基础,被迫重新使用电子管,结果导致机载雷达设备的尺寸和重量进一步增大。另外,3套美国抛物线天线雷达的整体尺寸远远大于苏联RP-22雷达,这要求强-6机身尺寸必须增大,整体布局被迫调整。结果最初惯用的与米格-23类似的侧进气道改成了和F-16相同的机腹进气道,飞机尺寸和重量显著增加,达到了“狂风”战斗轰炸机的水平。最终无论是飞机,还是机载无线电电子设备的重量和尺寸都大幅增加,未能有效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所以现在尽管65X所对原来的强6方案进行了大改,但是它固有的缺点无法改变,毕竟强6本身是一型用于对地攻击的强击机,无论怎么优化,它还是难以担当歼击机的重任。
因此,李建军也在思考,如果强6就这样扔掉了也颇为可惜,能不能把它发展成为一款中远程轰炸机呢,毕竟中国空军还没有一款远程轰炸机,这种情况要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初,直到中国空军有了轰6K之后才算结束,不过即使是轰6K也是老轰6换装涡扇发动机和电子设备面来,虽然性能上比轰6基础型号提高了几倍,作战半径也提高一将近一倍,但跟美苏的战略轰炸机如B1和图160比起来,就差太远了,即使是苏联的图22M逆火轰炸机,也是轰6K所不能比的。
无一例外的,那些超音速战略轰炸机,都采用了变后掠翼技术,而现在65X所也基本上把变后掠翼的技术掌握了,如果说能够让这个强6起死回生,放大为一款中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倒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李建军知道,若是没有自己的重生,中国想要利用变后掠翼技术发展一款中远程超音速轰炸也是不可能的,毕竟中国航空工业的基础摆在那里,但现在不同了,李建军知道,变后掠翼技术用在战略轰炸机上,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不能没有战略轰炸机呀!战略轰炸机可是说一个大国重器,其重要性不亚于洲际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