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放荡不羁的坏秉性,要求我们树立强烈的自我约束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及高尚的社会道德意识。要处理好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在思想上恪守法律与道德行为准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处理好权利与责任的关系,把个人利益与他人权益统一起来,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处理好行为与道德的关系,加强自身修养,约束不良个性,自觉接受外来监督和批评,积极改正并尽量远离滋生放荡性情的环境。
有些人天生就有好斗的坏脾气,今天与这个斗,明天与那个斗,把好斗当作吃馅饼,要么是把别人斗倒要么把自己斗个人仰马翻,或者两败俱伤,谁都别得好。从个性特质看,好斗的人有如下明显特征:
(1)缺乏素质修养,思想狠毒。只要有人成为自己事业进取的障碍、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向自己发出挑战的信号,好斗的个性便立即让自己视对方为敌,发起猛烈的进攻。
(2)与人相斗不掩饰、不让步、不妥协。当面攻击,背后污讦,明争暗斗,不择手段。许多问题本可以和平得到解决却非要闹到白热化,搞成解不开的死结。有时即便自我感觉理亏,底气不足,嘴上仍不服输。
(3)自我调控能力差。好斗的个性以所谓“不丢颜面,不被人欺”作为处事为人的理念,以采取斗争的手段维护一个人利益作为价值取向,自然对个人行为感觉良好。一个看不到自身行为错误的人,自然也就失去了自我调控能力的基础。
从上述三个个性特征中可以判定,如因好斗的个性犯下错误,那么多数会犯在与人的关系上。锋芒毕露,四面树敌,易遭人暗算;唯我独尊,没有包容,必丢失人脉;为私而斗,为利而争,必心无远虑。现实中,有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老大”及帮凶即是此类人的代表。因此,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美好的人生,务必从源头上去掉此种坏脾气。具体说,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端正为人理念。
为人以和为贵,取利以让为先,受辱以忍为高,交际以仁为上。这些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础。其核心理念是相互尊重各自的权利,相互包容各自的过失,相互帮助各自的困难,相互信任各自的心灵。好斗的个性,其为人理念正好与此相悖,将个人权利置于核心地位,视别人的善意为恶意,不懂得尊重人、理解人、谦让人,不懂得团结和谐对自己有多么的重要。要改变好斗的个性,必须先改变错误的理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淡化私心杂念,增强仁爱、仁义、谦让、宽容之心。只有把自己融入群众,建立扎实的群众基础,你才会真正找到力量的源泉。靠斗来斗去保护自己,靠敢于斗狠来显示自己,斗出来的只能是人人避之的泼皮、无赖。
(2)要调整好处事方法。
好斗的个性处事方法简单,话语直白生硬,心理情绪外露,行为激烈粗狂。这些为人处事的方法要改一改,不能随着性子来。处理许多问题,要讲究灵活性、策略性,一味好斗,不懂得弯转曲直,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来更大麻烦。即使对方有一些不谨慎的言行,忍一忍,让一让,又有何妨。
(3)要培养良好心态。
好斗的个性多源自于急躁、狭隘、固执等原本思想个性,具有坚定、刚烈、不服输的基础特质,培植得好,可以发展为果断干脆,刚柔相济的优质思想个性。关键还要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加强思想道德锻炼,端正为人处事的思想理念,学会能屈能伸、游刃有余的工作方法。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进行深刻检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制订自我约束、自我调控措施,下决心改变自己的不良个性。
只要你真正做到了这些,你的思想境界、思维方式和言行举止都必将有一个崭新的飞跃。
要做到收敛、克制好斗的坏脾气,必须端正为人理念,做到凡事以和为贵,取利以让为先,受辱以忍为高,交际以仁为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淡化私心杂念,增强仁爱、谦让、宽容之心。处理问题要讲究灵活性、策略性,面对不谨慎的言行,忍一忍、让一让,又有何妨?平日注重培养自身良好心态,端正为人处事的思想理念,学会能屈能伸的工作态度。对自己犯过的错误进行检讨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坚决改变自己的不良个性。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会捆绑我们的思路,使我们远离朋友。如果猜疑心过重的话,就会因一些根本没有可能发生的事而忧愁烦恼、郁郁寡欢。猜疑者常常嫉妒心重,比较狭隘,因而不能正常地与他人交流,其结果可能是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变得孤独寂寞,对身心健康都有危害。
不了解人、刚愎自用、缺乏判断力是造成好猜疑、神经过敏、判断失误和发生误会的主要原因。
“猜忌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如是说。猜疑之心令人迷惑,乱人心智,有时甚至使你辩不清敌与友的面孔,混淆了是与非的界线,使自己的家庭和事业遭受无端的损害和失败。
人家本来对你怀有好感,或曾经还是好友,你却因人家某一句无意识的话、某一个细小的动作或眼神,便怀疑别人在搞你的名堂,暗中捣你的鬼,或是认为别人在议论你、说你坏话,从而对他人生出偏见,或中断与他人的交往,断绝与他人的友谊。生活中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例如,把一对男女的一次正常交往,猜疑为偷情;把别的女人写给自己丈夫的信疑为情书;所有这些非正常表现都是由这种坏脾气所致。所以,对爱猜疑的人来说,猜疑往往是造成朋友不多、事业无成的原因之一。
有时,因一方无法忍受另一方长期的无端猜疑而产生烦恼和厌恶,最后导致双方决裂的事情时有发生。
没有谁愿意与一个好猜疑别人的人交往。大家都害怕引出无端的麻烦而对他避而远之。故喜好猜疑者多为孤独者,而这种孤独却不是哲学家高雅的孤独,而是被很多人视为小人而不愿与其往来的孤独。
那是处于得不到别人帮助的一种孤独,一种卑贱的孤独。它会令多疑者处处行路难,其生命的能量无法施展,智力和才华无法展现,当然事业也就很难有所成就。
若不克服这种个性缺陷,就只能在人生的陷阱中虚度时日了。
当然,要想有效克服和消除无端猜忌的坏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解决造成猜疑的原因开始。
首先,作茧自缚的封闭思路是造成猜疑的一个重要原因。猜疑一般总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
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比如听说有人打自己的小报告了,首先就会怀疑某人,然后观察、监视,越像,接着会发现那个“嫌疑”人说话走路都与以前不同了,之后还会进一步验证,“当然啦!他昨天与我对面走过,连头都不敢抬。他在躲我,肯定是做贼心虚了!”而结果往往是自己错的时候多。
多疑的人往往带着固有的成见,通过想像把生活中发生的无关事件凑合在一起,或者无中生有制造出某些事件来证实自己的成见。于是就把别人无心的行为表现误解为对自己怀有敌意,没有足够根据就怀疑别人对自己进行欺骗、伤害、暗算、耍弄阴谋诡计,甚至把别人的善意曲解为恶意,以致与人隔阂,在人际交往中自筑鸿沟,严重时还有可能反目成仇。为此,对自己的要求是,让自己的心胸开阔一些,对人、对事多做一些换位思考,多做调查少做猜想,重事实不做主观臆断。
其次,无端猜忌的坏习惯源自于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了解,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对此,要加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并且要把沟通与交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从思想认识的高度理解,猜忌人是不礼貌的。
再次,源自于对交往挫折的自我防卫。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对此,要正确地理解所受到的挫折,要善于总结教训,防范要有的放矢,而不应怀疑一切,打倒一切。
最后,猜疑的人通常过于敏感。敏感并不一定是缺点,对事物敏感的人往往很有灵气,有创造力。但如果过于敏感,特别是与人交往时过于敏感,就需要想办法加以控制了。
在《小公务之死》中,作者契诃夫将一位敏感多疑的小公务员描绘得活灵活现。基层文官切尔维亚科夫,因为在看戏时忍不住打了个喷嚏,而唾沫星子可能溅到了坐在他前面的文将军的身上。事情本来不大,当场道一个歉也就过去了,但生性敏感的切尔维亚科夫不仅当场一直赔着小心,事后还再三登门向将军赔礼道歉。被这个下级文官的反复赔罪搞得不耐烦的文职将军不耐烦了,终于铁青了面孔向他大喊一声“滚出去!”切尔维亚科夫听到“滚出去”这声呵斥之后,“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他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退到门口,走出去,到了街上,慢腾腾地走着……他信步走到家里,没脱制服,往长沙发上一躺,就此……死了。”
这个小公务员的死,固然与沙皇****时期的政治环境有关,但与该人敏感多疑的性格也有关。这个小公务员为一件事心神不宁、疑神疑鬼,老是担心别人会怪罪、报复自己,至于吗?做人,不要太累。
总之,无端猜忌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只有尽快改掉这种坏毛病、坏性情,才会使你的人生之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顺风顺水。
要消除无端猜忌的坏脾气,就要试着开阔自己的心胸,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多做调查,少做猜想,重事实不做主观臆断。平日里注意加强与人的交流,并把交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要明白猜忌他人不礼貌的道理,正确理解生活中所受到的挫折,善于总结教训,对他人的防范要有的放矢,而不应怀疑一切。最后,若自身有过于敏感的坏脾气,也要加以控制,总为日常琐事心神不宁、疑神疑鬼,不仅自己累,也招他人烦。
人的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过度内向和过度外向都不利于人际交往和团队共事。过度内向的人很容易走向自我封闭的幽门。他们很少或根本不去参加团队活动,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以外,大部分时间将自己封闭在个人情感世界里,也很少与他人发生联系。日久天长就会孤陋寡闻,对周围的世界缺乏了解,游离于团队和团队目标之外。
2009年,某中学发生一个惨案。这一天在该校辍学的于某持刀冲进教室,砍死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重伤多名学生。随后于某自砍两刀后跳楼身亡。记者回访现场时不少同学表示,于某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他性格孤僻内向,不管什么事,从不和老师同学沟通,这次血案的发生,一定和他有什么事他不说,也没得到同学的理解有关。
根据于某同班同学的描述,2006年于某进该中学时,被分配到高一7班,与受害学生同班。进入高二年级后,学校进行文理分班,成绩较差的于某被调整到高二11班体育班。
所有见过于某的人,脑海里都会浮现两个词:内向和孤僻。一位曾经是高一7班的老师说,在高一的时候,于某的性格比较内向,寡言少语,一放学就独自一人回家,平时几乎不与班上同学说话,常常就是低着头独来独往。
这位老师记得,有一次,于某上课迟到,但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喊报告,而是不理老师一个人埋着头独自走到座位上。有的同学感慨地说:“我们很少与他说话,班上同学都不太了解这个人,他的性格太内向了。”
可见,过度内向会使一个人成为集体或团队的边缘人。这种人还兼有很多弱点,如果不去克服的话,就会影响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有可能引发怯懦、多疑等性格,所以,要告别内向,学会开朗。
改变这种坏脾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提高交际能力。
因为有这种毛病的人有两方面缺陷,一是交际能力不足,二是行动能力不足。因此,改变内向型性格,重点在于提升交际能力及行动能力。事实上,即使不喜欢交际,你也要有意识地提高交际能力。
生活中,内向者对交往的态度显得很消极,他们同其他人的关系很浅,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甚至一个都没有;他们中还有的认为,交际太难了,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见面和交谈会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为此,性格内向的人常表现出躲避、恐惧、拒绝或讨厌别人的消极情绪。
看来,性格内向者容易出现交往障碍。在生活中,一个拒绝交往的内向者,要么被视为傲慢、冷酷、薄情,要么让人感到不可理喻、莫名其妙、令人不快,甚至会被误解为危险的人。这样下去,性格弱点会给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