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有过不究
今天的会议是无能主持,无能好像想好了今天讲话的内容,一开始,他就滔滔不绝地开讲了。没有给其他两位神仙说话的机会。
无能说:“刘邦有过不究,有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对待。刘邦在与项羽争天下的时候,就是有人背叛了他,也不追究。例如那个魏王豹就是这样。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刘邦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将整个国家归属刘邦,于是跟随着刘邦攻打彭城。刘邦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刘邦。刘邦虽然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忧虑东边的楚国,来不及攻打他,就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如果能说服他,我就封你为万户侯。’郦生就前去游说魏豹。魏豹婉转地拒绝说:‘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于是刘邦派韩信去攻打魏豹,在河东俘虏了魏豹,让他坐着驿站的车子押送到荥阳,把魏豹原有的国土改制为郡。刘邦命令魏豹驻守荥阳。刘邦为什么不杀魏王豹,这是由当时的具体环境决定的。刘邦与项羽争天下,胜败未定,那些诸侯自然会首鼠两端,杀了魏王豹,会让其他诸侯敬而远之;而给魏王豹一条活命的路,会给其他诸侯一份念想。他们不管怎么反复无常,只要天下大势未明。刘邦不会轻易处置变叛他的诸侯。韩王信就是这样。韩王信驻守荥阳,投降了项羽,后来,又回到刘邦身边,刘邦还是让他任韩王。这时天下大势还未明朗,刘邦不想杀韩王信。后来,韩王信投降了匈奴,刘邦让他回来,韩王信自己也不敢回来了。因为汉王韩信知道,现在的天下是刘邦的天下,过去自己投降项羽,回到刘邦身边,刘邦不杀他,是天下还没有安定。现在天下安定了,再回去,刘邦饶不了他!”
无智趁无能换气的空当接话说:“你有点心气不足,我来替你说第二点。第二点就是刘邦得了天下,对于反叛他的人区别对待。陈豨反叛,刘邦御驾亲征。赵国相国周昌对刘邦说:‘陈豨反叛时,常山二十五城丢失二十城,请求杀了郡守和郡尉!’刘邦问:‘这些人反叛了没有?’周昌告诉刘邦,这些人没有反叛。刘邦说:‘没有反叛,而城市失守,是兵力不足的缘故,不能杀他们。’刘邦很清醒,能区别对待具体情况,注意孤立一小撮,保护一大片。不要让那些尽可能争取的人称我为自己的敌人。刘邦打败项羽,能迅速安定社会,这与刘邦有过不究,区别对待的怀柔思想有关。如秦王子婴投降刘邦,有人劝刘邦杀了子婴。刘邦没有这样做。他说:‘人家都投降了,还为什么要杀他啊?’项羽就不同。项羽到了咸阳,就杀了秦王子婴。并放火烧了咸阳。刘邦放了秦王子婴,收获了民心;项羽杀了秦王子婴,丢了民心。由此可以看出,项羽没有刘邦那种远见。”
无法也不甘寂寞,他趁无智喝茶的空当,开口说:“无智仙友,你休息一下,我来替你说第三点。第三点就是在天下安定之后,刘邦不轻易杀人。对于那些有罪但有本事、又有正义感的人,刘邦不但宽恕他们,还重用他们。赵相贯高等就是鲜明的例子。刘邦到赵国去,对赵王张敖无礼。相国贯高看不过去,就想替赵王张敖杀了刘邦,后来,事情暴露了。贯高坚持说是自己要杀刘邦,与赵王张敖没有关系。刘邦佩服贯高的侠义,放了贯高,并准备任用贯高。贯高自己觉得是戴罪之身,愧对刘邦,就自尽了。而其他同案犯都受到重用。”
无能见无法补充了自己的观点,话也说得差不多了,会议时间已到,就宣布散会。并布置下一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从善如流。
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