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平民政府
这次会议是无能组织的,三位神仙平常无拘无束,自由散漫,但时间观念很强,都能按时到会,会议上午八点准时召开。
首先是无能讲话,无能说:“刘邦的朝廷有一个特点,就是布衣卿相,或者叫平民政府。刘邦称帝后,在秦末农民战争、楚汉战争中一直追随刘邦左右的文臣武将,作为开国元勋,都得到分封、赐官、赏爵而身居高位。这些人大多数出身卑微。如樊哙参加农民起义军以前是以杀狗为生,后官至宰相,被封为舞阳侯;灌婴是个小商人出身,官至御史大夫,被封为颖阴侯;周勃靠编织苇席为生,并经常为丧家当吹鼓手后官至相国,被封为威武侯;陈平、陆贾、夏侯婴等都是布衣;萧何、曹参等也不过是秦朝低级官吏。只有张良是没落贵族。张苍曾为秦朝御史,叔孙通为秦朝博士。表面看是个无能政府,他们只知打打杀杀,但也许就是他们无能,他们才无为而治,给了西汉百姓一个宽松、安定的生产、生活秩序,使西汉人民迅速从战争的灾难中走出来,享受太平生活。”说到这里,无能有点口渴,他喝了口茶,继续说:“最有意思的是曹参。他功劳最大,本应排在第一,因萧何的缘故,屈居第二。他不计较,刘邦让他到齐国去给刘肥做相国,辅佐刘肥治理天下。曹参对此也不计较,高高兴兴的去齐国。到了齐国,曹参找来个读书人。这个读书人叫盖公。曹参向盖公请教如何治理国家?盖公告诉曹参,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就是清静无为,让老百姓自行安定。曹参在齐国当了九年相国,运用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治理齐国,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受到齐国人民称赞。”
无能提了提精神继续说:“后来,萧何去世了,曹参接任丞相,曹参还是像在齐国那样,运用黄老清静无为思想治理国家,让老百姓自行安定。曹参担心朝廷那些大臣反对他的主张、担心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干扰他的治国主张,就天天把那些人找到自己的住所,自己赔他们饮酒,让他们每天都是醉醺醺的无法言语。后来又有一些人替朝廷着急,认为曹参身为丞相,不理朝政,整天饮酒狂欢,影响国家大事,便主动上门劝说曹参。曹参知道这些人的来意。也是不让其开口,来了之后,就让他们喝得酩酊大醉。最后皇帝刘盈无法忍受下去了,就责令曹参的儿子曹窋,让他回家,问问他的父亲为什么只顾饮酒,不理朝政。曹窋刚进家门。就被曹参一顿痛打,赶出了家门。曹参还口里骂骂咧咧,说:‘国家大事,是你等能知道的?’最后,皇帝刘盈忍无可忍,只好亲自出面,干预曹参。刘盈在朝廷上责问曹参不理朝政。曹参解下乌纱帽,问惠帝:‘我与萧何比,谁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如萧何!’曹参又问:‘您和先帝比,谁更贤明?’惠帝说:‘我不如先帝!’曹参说:‘这就对了,我不如萧何,您不如先帝。现在萧何在先帝的领导下,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法规,我们照着执行就是了!’后人把这叫做‘萧规曹随’。可惜的是萧规曹随的意思被后人误解了。后人以为萧规曹随是死搬硬套,这真是匪夷所思。萧规曹随,是说一个国家法律法规一旦制定好了,就不要朝令夕改,要保持连续性、严肃性,要相对稳定!国家的管理,只要朝廷不乱,百姓就能安居乐业,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就稳定,就有发展!”
无能似乎有点累,但他说话的兴趣不减,继续说:“治理大国就像烹饪小鱼小虾一样,不要随便翻动。频繁翻动,小鱼小虾就成一团糟。治理国家也一样,不要穷折腾,不要高喊加强管制。这样就会破坏社会秩序,就会制约老百姓的生产积极性!老百姓分散在全国各地,正像一片原始丛林。我们对待丛林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随意砍伐丛林。曹参治理国家的方法就是这样,从不随意干扰百姓的生产生活秩序。曹参做了三年丞相,成绩斐然。曹参去世后,人们怀念他,纪念他,并为之歌曰:‘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
无智实在忍不住了,趁无能喘气的功夫,插话说:“我们上一次会议就说过,刘邦是礼贤下士,他的平明政府就是最好的例子,那些平民出身的高官,刘邦能论功行赏,剖符作誓,安定了功臣、安定了军队、安定了朝廷、安定了国家,老百姓就有了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无能总结说:“刘邦的平民政府,由于官员的能力有限,实际上是一个无能力作为的政府。但正是这样一个没有能力作为的政府,被动地实施了无为而治,使老百姓有了宽松的生活空间,得以自由地生活。再者,这些官员都是平民出身,他们深知老百姓和的痛苦,他们体验老百姓的痛苦,他们不与老百姓争利,能让利于老百姓,能主动减免老百姓税收、徭役,让老百姓感到日子有奔头。由此这些,又促进了西汉经济高速发展。”这个话题触动了无智,无智也有话想说,无法慢吞吞地说:“不说了,上午时间到,我们用膳去!”无能言犹未尽地宣布散会!并抢着补充一句:“明天会议我们研讨知人者智。”欲知其详,请看下一章,知人者智。